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重陽節的來歷·傳說·習俗

重陽節的來歷·傳說·習俗

,故叫“重陽”,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壹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其並反映了許多歷史文化。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壹的規定,壹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全文

17

101

2004014602

2008-10-06

TA獲得超過1379個贊

關註謝謝妳的關註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壹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 倍思親。”那麽重陽節是怎麽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 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壹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裏有壹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壹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壹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裏住有壹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裏就把瘟疫帶到哪裏。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全文

5

分享評論

錢壹航2018-03-08TA獲得超過455個贊

我國習俗,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為何叫“重陽”或“重九”呢?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談道:“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人。”原來我國古代以“六”為陰數,“九”為陽數。九月初九正是兩陽數相重,故雲。 重陽節登高這習俗起 於東漢。據梁朝吳均《續齊諧記》寫道:汝南人桓景隨道士費長房遊學數年。壹天,長房對桓景說,妳家九月九日災難,宜離家,家人宜各做絳囊,盛茱萸系佩臂上,登高飲菊酒,禍乃可消。桓景如其言,舉家登山。及傍晚回家,見雞犬牛羊全暴死。此事流傳開來,每逢重九,人們為避災消禍圖吉利轉好運,乃有登高之習。 重陽節又是女兒節。明代劉侗...全文

24

分享評論

王太太百科全書

2008-10-04

TA獲得超過1.9萬個贊

關註謝謝妳的關註

重陽節簡介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又稱為"雙九節""老人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壹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況且秋季也是壹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壹體而形成的傳統節日,同時它也不像春節、端...全文

17

13評論

更多回答(6)

臺歷掛歷定制來富印印刷,款式豐富,選擇多樣

根據文中提到的重陽節為您推薦

還在為臺歷掛歷定制苦惱嗎?上款式超多的富印印刷吧。私人定制,款式任選。臺歷掛歷定制就選富印印刷!

長沙富印印刷設計有限公司廣告

七夕情人節情人節的花-上淘寶,在這裏能買到漂亮的鮮花!

根據文中提到的重陽節為您推薦

七夕情人節情人節的花-淘寶網,這裏的鮮花超美,各種鮮花,鮮花速遞,讓妳的愛更快到達!

m.taobao.com廣告

重陽節的來歷·傳...

專家1對1在線解答疑惑

去提問

— 妳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

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日。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人們在慶祝重陽節時壹般會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另外,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

擴展資料:

重陽節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古人在重陽節前後幾天制作的松糕稱作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誌,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幹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幹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壹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人民網——重陽節飲食習俗 百度百科——重陽節

111贊·88,965瀏覽2019-08-23

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麽?有什麽習俗?

1、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關於重陽習俗活動有現存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壹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早期的重陽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壹的人文精神; 壹系列的重陽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禮樂文明的深邃文化內涵。 《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註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重陽時節的大型飲宴活動,其實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祭祀宴飲發展而來。 2、每到重陽這壹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交流感情,鍛煉身體。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按照天地日月運行規律,農歷九月九日重陽這壹天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沈”的氣候,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間爭相趨之的重要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壹體的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壹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擴展資料:

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及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重陽節歷史悠久,起始於遠古。古時南北風俗各異,春秋前,各地習俗活動尚未融合流傳,重陽節習俗活動鮮見於中原文獻記載。 現存有關重陽節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先秦典籍《呂氏春秋》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豐收祭饗天帝、祭祖的活動。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壹體,隨著時代的發展,重陽節的文化內涵不斷延展豐富。 百度百科——重陽節

33贊·254,882瀏覽2019-11-10

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壹出現,天天有人喪命,這壹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壹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愈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壹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壹個法力無邊的費長房。 恒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磨破了無數雙鞋,翻過了無數座山,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費長房。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收留了恒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壹把降妖寶劍。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壹身非凡的武藝。 這壹天費長房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妳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他送給恒景壹包茱萸葉,幾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恒景告別仙長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壹座山上,發給每人壹片茱萸葉,壹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 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恒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沒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的風俗年復壹年地流傳下來。 擴展資料 重陽節習俗 壹、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又為文人們贊美作淩霜不屈的象征,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 二、祭祖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壹,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尤其是在嶺南壹帶,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祭祀祖先,登高遠望,作用是增強人們文化認同感,加強家族和社會的凝聚力。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不少地方人重陽祭祖的觀念正日漸淡薄。 百度百科-重陽節

357贊·12,803瀏覽2019-04-01

重陽節的由來和習俗

由來: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關於重陽習俗活動有現存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季秋紀》:“(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 意思:命令太宰,在農作物全部收成之後,建立登記五谷的帳簿,把天子籍田中收獲的谷物藏入專門儲藏供祭祀上帝神祗所用谷物的谷倉,必須恭敬嚴正。 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壹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習俗: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壹體的中國傳統節日。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慶祝重陽節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擺宴敬老、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擴展資料“重陽”名字的由來 “重陽”得名於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壹起,故謂之“重陽”。 在民俗觀念中,又因“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且“九九”與“久久”同音,所以賦予有天長地久、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 百度百科-重陽節

58贊·33,728瀏覽2019-05-13

重陽節的來歷與習俗有哪些?

1、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 2、習俗有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關於重陽的詩詞: 1、《秋登蘭山寄張五》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