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走進《清明上河圖》的世界(二)——建築

走進《清明上河圖》的世界(二)——建築

宋朝時經濟空前繁榮,科技高度發展,航海業、造船業的不斷進步推動了海外貿易的發展,再加上國內的商業繁榮,宋朝積累了巨大的財富,這為後來大興土木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當然,宋朝的大興土木大部分並不是建立在百姓的生活困苦之上的,從宋朝的商業、交通便可看出百姓的生活狀況良好、衣食可以保障。正如“衣食住行”這個詞語,只有衣食可以保障,住行才有機會得以發展。

宋朝經濟的繁榮帶動了文化的發展。陳寅恪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宋朝是壹個“重文輕武”的時代,這推動了文學的發展,壹定程度上影響了宋的建築風格。與唐朝相比,宋朝的建築規模壹般較小,多院落,出現了各種復雜形式的宮殿樓閣,例如宋朝開封的城市布局中,有很多小院落出現,並且亭子的形式較唐朝復雜,城市中還出現了高大的樓宇。

在建築風格上,宋朝摒棄了唐朝時期的鬥拱碩大、磅礴大氣、質樸簡潔的風格,轉而以纖巧秀麗、曲線柔和、裝飾華麗繁細替代,特別註重精細木件加工。例如宋朝時期楊府的門窗多刻有蓮花、門當戶對雕刻花瓣和葉子、門楣采用鏤空雕花技藝......

同時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宋朝的木結構建築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建築用材上開始引入磚石材料,因為磚石材料的耐久性強,所以之前用來保護泥土墻體的建築出檐逐漸變小,回廊開始逐漸消失。下圖是唐、宋、清這三個朝代的建築出檐對比。

宋朝建築面積的大小與當時經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例如宋仁宗時,富弼在京東安置河北流民居住時,根據當地城鄉居民擁有住房的實際情況,采取了按主戶戶等分攤的辦法:

壹、州縣坊郭等人戶,雖有房屋人,緣見是出賃與人戶居住,難得空閑屋室。今逐等合那口房屋間數如後:第壹等五間,第二等三間,第三等兩間,第四等、五等壹間。

二、鄉村人戶,甚有空閑房屋,易得小可屋。合逐等合那口間數如後:第壹等七間,第二等五間,第三等三間,第四等、五等兩間。

那麽按自家最少居住兩間計,加上官方要求騰出的房間數,則城市第五等戶最少有三間房,農村第五等戶最少有四間房。這反映了:壹,因為商業的發展,城市住房面積小於農村;二,因為商業的發展以及農業水平的提高,每戶的財富積累不同,戶等越高的主戶,房子越多;三,因為自由商品經濟觀念的發展,城市房戶大多出租,農村多空閑。

處於封建時代的宋朝,社會中有必不可少的等級劃分,除了明顯的服飾上面的區分,建築上的等級劃分也十分明顯。例如古代建築屋檐上的神獸有嚴格的規定皇宮金鑾殿的神獸用十個外,其他建築上都要用奇數,數目應根據建築的等級而相應增減。就現今的故宮建築來說,太和殿用了十個,天下僅此壹處,象征著皇權的至高無上;中和殿和保和殿只有九個,皇帝居住和處理日常政務的乾清宮,也用九個;坤寧宮原是皇後的寢宮,用七個;妃嬪居住的東西六宮,用五個;某些配殿,只用三個甚至壹個。雍和宮各大殿上的神獸以法輪殿和萬福閣為最,均為7個,因此二殿系寺院的中心建築,神獸的數量是隨著宮殿等級的擡升而逐漸增加的。在州縣的建築中,帶有龍、鳳的很少,神獸數目壹般都在五個以下。

建築的顏色也有等級區分。黃色,皇帝專用的顏色,使用在皇帝的行宮、住所等,如開封龍亭,屋頂為黃色,墻體為紅色。(宋代油漆的大量使用,以及印度佛教的影響,建築顏色突出為紅色。這壹時期的色彩反映了當時的主流文化。宋代喜歡穩而單純、清淡高雅的色調,是受了儒家的理性主義和禪宗的哲理作基礎的宋代社會思想影響。)綠色,僅次於黃色,用於王公大臣,宗教寺院等建築,如包公祠、開封府的屋頂顏色都為綠色,墻壁顏色也為紅色。

在這些宏大的建築中,有很多細節值得我們關註。首先是前面提到的脊獸,它們是中國古代漢族建築屋頂的屋脊上所安放的獸件,按類別分為跑獸、垂獸、“仙人”及鴟吻,合稱“脊獸”。其中正脊上安放吻獸或望獸,垂脊上安放垂獸,戧脊上安放戧獸,另在屋脊邊緣處安放仙人走獸。因為中國古建築大都為磚木結構,屋脊是由木材上覆蓋瓦片構成的。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因處於最前沿的位置,要承受上端整條垂脊的瓦片向下的“推力”,並且如果毫無保護措施也易被大風吹落。因此,人們用瓦釘來固定住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在對釘帽的美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各種動物形象,在實用功能之外被賦予了裝飾和標示等級的作用。例如,螭吻所安放的位置,恰是屋頂和山墻交匯的結點所在。如果不加以嚴密封堵,雨水很容易滲入建築物主體,而破壞整棟建築物。運用整體構件安於此薄弱環節處,是封堵雨水滲透的最好辦法,建築物長期安全使用才成為可能。這些就是螭吻的實用價值。梁思成先生評價道:“使本來極無趣笨拙的實際部分,成為整個建築物美麗的冠冕”。

再壹個是掛在屋檐下的驚鳥鈴,現今都叫做“風鈴”,顧名思義,驚鳥鈴的作用就是當風吹過時驚嚇鳥類,保護廊內的花花草草。風鈴還有壹個名字是“鐵馬”,古稱“鐸”,起源於中國古代的占蔔,也有人用它判斷風向。“鈴鐸” 是佛教法器之壹,也被稱為“手鐸”、“手鈴”、“寶鐸”、“風鐸”、“檐鐸”等,通常用“金、銅、鐵”等金屬制造。寺廟裏的風鈴是宗教的重要器物,上面還會雕像、刻咒。寺廟建築屋檐下的風鈴,清脆之聲莊嚴寧靜,似在時時驚醒世人之意。警示世人遁入佛門,修行切記靜心養性;同時,寺廟的風鈴還有祈福、辟邪之寓意。

再次是建築飛檐,為什麽不是直接斜著下來二十末端上翹?我們的祖先想出在周圍柱子的外側,包以較厚的墻壁,除了阻擋風雨寒流與太陽熱度不侵入室內以外,還可使梁柱不因風壓發生偏斜而影響整個房屋的安全。然而,黏土築成的墻坯外面雖塗刷石灰,仍經不起長期風雨的剝蝕,於是將屋檐向外挺出,更好地保護周圍的墻壁。可是,房屋的規模越來越大,它的墻身因之加高,屋檐也挑出更長。太長的屋檐雖然保護了墻身,但也妨礙了室內的光線。另外,為了便於屋面排除雨水,就得把屋頂做成很陡的坡形。可是陡屋頂會使急瀉下來的雨水濺得很高,這對墻腳、柱基都是不利的。於是最理想的屋面是,上部坡度大,下部較平坦,而中部略呈凹陷形狀。這種懸挑出來向上反曲的屋面,不但釆光好,也便於泄水緩沖,保護房腳。如果采取四面泄水的方式,它的四角自然而然為反翹形式,結果就產生了鬥拱飛檐的屋頂。

最後是鬥拱。古代幾乎每種建築中都有鬥拱存在,它在建築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個方面:

壹、它位於柱與梁之間,由屋面和上層構架傳下來的荷載,要通過鬥拱傳給柱子,再由柱傳到基礎,因此,它起著承上啟下,傳遞荷載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層的桁檀挑出壹定距離,使建築物出檐更加深遠,造形更加優美、壯觀。在它成型之後很長壹段時間內,被作為構件大小的基本尺度(“模數”制)後來的鬥拱逐漸變為裝飾(後來采用磚墻,出檐變近許多,作用減少),也是區別建築等級的標誌。越高貴的建築鬥拱越復雜、繁華。

三、它構造精巧,造形美觀,如盆景,似花籃,又是很好的裝飾性構件。

四、榫卯結合是抗震的關鍵。這種結構和現代梁柱框架結構極為類似。構架的節點不是剛接,這就保證了建築物的剛度協調。遇有強烈地震時,采用榫卯結合的空間結構雖會“松動”卻不致“散架”,消耗地震傳來的能量,使整個房屋的地震荷載大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中國古建築屋頂挑檐采用鬥拱形式的較之沒有鬥拱的,在同樣的地震烈度下抗震能力要強得多。

鬥拱是榫卯結合的壹種標準構件,是力傳遞的中介。過去人們壹直認為鬥拱是建築裝飾物,而研究證明,鬥拱把屋檐重量均勻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穩定作用。

宋代建築布局是歷史上的壹個突破。宋東京汴梁,是壹個因大運河而繁榮的古都。五代開始成為政治、經濟中心,後周正式定都於此,北宋更為富饒,人口近百萬。城三重相套,第二重內城即唐時州城,史載“周二十裏五十步”,內城中心偏北為州衙改建成的宮城,最外郭城,周40余裏。由宮城正門宣德門向南,通過汴河上的州橋及內城正門朱雀門到達郭城正門南薰門,是全城縱軸,州橋附近有東西向的幹道與縱軸相交,為全城橫軸。城內有寺觀70余處,城外有大型園林金明池和瓊林苑,這些都豐富了城市景觀。隨著城市經濟的逐漸發達,開始臨街設店,宋代的城市正式取消了唐代的裏坊制度和集中市場制,準許鄰街設店。這使此後的都市面貌多樣化,豐富了市民生活,也改變了都市規劃的結構。可以從宋畫《清明上河圖》清楚地看到這些。

宋代的橋梁建築也是壹大特色。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從東水門外七裏,曰虹橋。其橋無柱,皆以巨木虛架,飾以丹雘,宛如飛虹,其上下土橋亦如之。”北宋汴河上原來並沒有這種無柱橋,由於汴河水深流急,船只在過橋時經常撞在橋柱上,舟毀人亡的事情時有發生。仁宗年間,山東青州壹個普通的“牢城廢卒”,首創飛橋成功:“壘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數十相貫,架為飛橋,無柱。”(《澠水燕談錄》)其橋堅固實用,很受歡迎。後來,宿州太守陳希亮仿照這座橋在當地的河上又建了壹座無柱橋獲得成功,結果受到仁宗皇帝的嘉獎,並下令將東京至泗水段汴河上的橋全部改為飛橋,這其中就包括東京東水門內外的上土橋、下土橋和虹嬌。汴河航運因此而變得非常便利。汴河漕船和其它大船可以通過東水門壹直到達市中心的大相國寺門前。虹橋體現了北宋匠師精湛的技術造詣和大膽的首創精神。我國壹位橋梁專家稱:“汴水虹橋的結構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不但在中國橋梁史上,就是在世界橋梁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宋朝的商品經濟繁榮,催生了勾欄瓦舍場所的出現,其建築構造也比較特殊。瓦舍──城市商業性遊藝區,也叫瓦子、瓦市。瓦舍裏設置的演出場所稱勾欄,也稱鉤欄、勾闌。勾欄的原意為曲折的欄桿,在宋元時期專指集市瓦舍裏設置的演出棚。瓦舍的規模很大,大的瓦舍有十幾座勾欄。勾欄的建造形制借鑒了當時神廟戲臺的壹些特點,設立戲臺和神樓,又考慮了對觀眾的安置建造全封閉的形制,四周圍起,上面封頂,演出可以不考慮氣候和時令的影響。在其內部,壹面建有表演用的高出地面的戲臺,戲臺上設有樂床。其後是戲房,戲房通往戲臺的通道稱為“古門道”或“鬼門道”也就是上下場門,其他面則是從裏往外逐層加高的觀眾席,叫腰棚。其中正對戲臺而位置較高的看臺又叫神樓。觀眾席裏又有最上等的座位叫青龍頭,位於靠近戲臺左側的下場門附近。勾欄實行商業化的演出方式,對外售票。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劇場的正式形成。

綜上所述,宋朝建築雖承襲唐朝,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應用,宋朝建築無論從風格上還是形制上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壹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與宋代社會的進步以及古代社會的逐步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