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妳知道多少?
而我,早在大學時期就讓這個詞,重新定義了生命的意義。同屆中文系的壹位女同學在非典期間猝死,至今還記得她在籃球場上英姿颯爽的身影;次年,新聞系的小學弟也在某個夜晚心源性猝死,他憨厚高大的模樣,對我恭恭敬敬的樣子,久不久和我嘮嗑開玩笑的表情還時常飄蕩在腦海中。他們都是和我有交集的人,他們都是我熟悉的人,他們的壹顰壹笑、壹舉壹動因“猝死”永遠定格在學校的宿舍裏。?
近幾年來,全國各地發生猝死的案例不在少數,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統計,我國心源性猝死的年發病率為41.84/10萬,每年的心源性猝死約54.4萬例,相當於我國每天約有1500人發生猝死,全球最多,而且年齡呈現年輕化趨勢。
臨床上,猝死壹般分為兩類,壹類是非心源性猝死,包含腦出血等等;另壹類是心源性猝死,占到猝死的70-80%。
?那麽,什麽是心源性猝死?它離我們有多遠?又該如何預防呢?遇到的時候要如何救治呢?
心源性猝死 ( SCD ) 顧名思義是因為心臟疾病引起的壹種死亡。這種心臟疾病引起死亡分為心肌梗死或者惡性心率失常。心肌梗死壹般是心臟血管我們叫做冠狀血管堵塞導致相應的心肌供血阻斷,心肌壞死造成心臟的損害,不能進行正常的心臟工作而造成的這種危害,導致患者的死亡就叫做心源性猝死,是心肌梗塞造成的。另外,心臟惡性心率失常,比如房顫、室速、室撲、甚至室顫等惡性心率失常,導致心臟血液動力學出血嚴重障礙,不能滿足全身的血液供應導致的死亡也是心源性猝死。簡單的說,心血管系統問題導致的猝死被稱為“心源性猝死”。
? 與 猝死 擦肩 , 年輕人被“盯上”
人們往往覺得猝死的高危人群是老年人,但專家表示,目前中年人乃至年輕人也成為猝死的高發人群。此外,不同於人們認知的是,發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此前多數從未被確診過心臟疾病。猝死,看起來離我們年輕人很遙遠,但它其實就隱藏在我們的身邊。
2016年中山大學發表的壹項研究顯示,在該校法醫中心屍檢的壹千多宗心源性猝死病例中,主要的受害者是中青年男性,老人的比例反而沒有那麽多。
今年6月29日晚,32歲的北京同仁醫院的眼科醫生王輝,在家中突發心臟驟停,送醫院搶救3個小時,6月30日淩晨,不幸離開了人間。
?據統計,心源性猝死的高發年齡是40歲~50歲,其中,男性猝死風險是女性的4倍~5倍,但女性在絕經後患病風險也會增加。此外,無論男女,猝死的發病年齡都呈年輕化趨勢,30歲猝死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
長期熬夜、暴飲暴食、壓力過大、煩惱過多、過於要求自己等,都有機會引發猝死。這在白領、明星、企業家中最為常見,他們的工作壓力大使交感神經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加上普遍的應酬多,高脂、高膽固醇食品的攝入,大量飲酒、過量運動,過度吸煙,忽視體檢,往往就會增加猝死幾率。
?壹、長期熬夜,“猝死”推手
熬夜和猝死有關系嗎?熬夜會導致生物鐘紊亂,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使心跳加速,引發室速、室顫。
短時間內熬了幾天夜,加了幾天班,頂多加重妳的黑眼圈,補補覺,調理幾天,妳依然可以生龍活虎、意氣風發,走路帶陣風。但可怕的是長期作息不規律,會導致大腦等重要器官處於供血不足的缺氧狀態。體驗過熬夜通宵的人都知道,隔天不補覺,常常會心跳過快、兩眼發黑,持續性的睡眠不足,還會促進高血壓、肥胖和糖尿病的發展,而高血壓、肥胖或代謝綜合癥等疾患恰恰是誘導心臟病發作的因素。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壹醫院心內科進行的壹項薈萃研究就發現,睡眠時間小於等於6小時或者5小時,都與高血壓風險增高有關,而每晚睡眠時間不超過5小時的人,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風險是6-8小時睡眠的人的2.3倍。
?二、工作壓力大,引發“猝死”
如今不少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輕人憑著壹腔熱血,為了獲得更多的晉升機會、為了自己將來的成就、甚至為了自己能有所謂的經濟自由的生活,無所謂996再加上通勤時間,透支身體努力工作。使得精神壓力讓全身內分泌發生改變,導致兒茶酚胺類物質增加,從而引起血管收縮、心跳加快、心臟負荷增大等,並導致心肌缺氧。殊不知心肌缺氧過於嚴重時會導致心絞痛、心梗發生,甚至發生猝死。
三、 吸煙喝酒,加速“猝死”
雖然很少有人因為抽壹根煙突然心臟猝死,但吸煙對於心臟的損害是長期且頑固的,壹天壹包甚至幾包煙,對人體健康的不利影響可想而知,吸煙的人發生心肌梗風險是常人的3倍。
酒精,對心臟傷害極大,過量飲酒以及喝咖啡,會讓人心率加快、血壓升高,是扣動心臟病發作的扳機。而過量攝入酒精。很容易引發心肌壞死,久而久之導致心臟衰竭、心跳驟停。
雖然在中國煙酒是桌上的禮儀文化,很多時候不可免,但無論如何,都要有節有度,尤其是心臟不好的人更是要少飲酒、少喝咖啡、少抽煙,以不引起心臟不舒服為宜。
四、缺乏鍛煉,觸發“猝死”
越來越多的“宅男宅女”和辦公室“久坐族”,出行不是“坐”汽車就是“坐”地鐵,500以外的超市直接網上外賣。不願意走路,嚴重缺乏鍛煉,大腹便便的年輕人隨處可見,他們在享受“坐”得舒坦的同時,卻忘了要防止“坐”以待病、甚至“坐”以待斃。久坐不動觸發人體內新陳代謝的改變,影響脂肪代謝,減弱酶的活性,使得血壓、血脂、血糖不同程度的升高,而這些都是易患心腦血管疾病的誘因。
五、過量運動,導致“猝死”
首都體育學院運動科學與健康學院的閻守扶教授曾說過:猝死是威脅運動員生命的“隱形殺手”。
中國女排“五連冠”時期,美國著名女子排球運動員海曼因心臟病突發猝死在球場上;
?2001年,中國男排名將朱剛在訓練場上猝死;
?2003年6月國際足聯聯合會杯的比賽中,喀麥隆球星維維安-福在周圍沒有其他球員的情況下突然倒地,隨後醫生證實維維安-福在送往醫院的途中已經死亡;
?2016年,朱婷前隊友、河南女排隊長霍萱因心梗搶救無效在鄭州去世,年僅28歲;
?2017年6月,中甲球隊北京北控隊(現北體大隊)科特迪瓦外援蒂奧特在訓練時,突然就倒地不起出現昏厥,當晚蒂奧特搶救無效不幸去世。
這些例子看得人心生恐懼,劇烈的運動,會出現缺血性胸痛,容易引發缺血,繼而引發惡性心律失常發生,甚至引起心血管系統或腦部血管畸形和心肌疲勞,導致身體內部器官的畸形,如果不做專門檢查無法發現,某壹次的運動或運動的負荷強度便成為“導火索”,引爆那顆“定時炸彈”。
長期接受訓練的運動員都如此,那麽對於普通人來說,更是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劇烈運動會影響到心臟健康會加重心臟的負擔,運動的強度與體育鍛煉的方法講究“度”,不要輕易超越上限。尤其是連續加班之後、精神狀態不佳或者大病初愈之後的鍛煉更要註意,避免劇烈運動引發心慌呼吸困難等表現,減少引起心臟性猝死的問題。
六、膳食結構不合理,增加“猝死”
現代社會人們生活習慣變得越來越不健康,尤其年輕人,早餐不吃,中午外賣,晚上火鍋,工作壹忙就用零食充饑,夜深人靜的時候還來頓啤酒+炸雞,逢年過節、會餐就胡吃海喝.....
卻不知自己的每壹次胡吃海喝,都有可能在死亡的邊緣瘋狂試探!
暴飲暴食、胡吃海喝往往導致人身體要麽營養過剩,要麽營養極度缺乏,再不然就是殘留重油、重鹽、重調料的食物。長期的這種不良的飲食習慣會導致血脂異常,血栓形成,增加猝死風險。
我國醫案典籍中有許多關於餐後猝死的記述,即所謂“飲食失常,以至亡命”。
年輕人不要以為自己年輕,就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或許妳的身體還不如壹個中老年人身體好。所以,壹定要定期體檢,改善生活習慣,做到飲食有節,切忌暴食暴飲。
與死神賽跑,把握黃金 4分鐘
雖然心源性猝死“來勢洶洶”,但仍有跡可循。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曾慶介紹,該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胸悶、胸痛、憋氣、心慌,有些人會感到左肩背部疼痛,上腹部疼痛、咽喉痛、惡心嘔吐,甚至牙疼等。
侯耀文先生在猝死發生前曾經有過惡心、食欲不好等癥狀;王洪禮教練生前並沒有任何心臟病史,但在去世的前兩天,自己感覺心臟有點不舒服,家人提醒他去檢查,他也沒有在意,結果釀成了慘劇。
數據顯示,心臟驟停超過4分鐘腦組織會發生永久性損害;超過10分鐘就會腦死亡。心臟驟停最重要的搶救,在於復蘇時間第壹目擊者能否進行有效的搶救措施將決定患者的整體預後及搶救成功率。
因此,在心源性猝死急救中有“黃金4分鐘”“白金10分鐘”的概念,即心臟驟停4分鐘後大腦將受到不可逆轉的損傷而時間超過10分鐘即使病人搶救回來,也很有可能是成為植物人。
有多少人在看到身邊人突然倒下時,覺得最可靠也最常見的反應大概是打120?可是對於臟驟停的人來說,救護車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15分鐘等來的救護車,給心臟驟停的人帶來的只能是死神。
《健康直通車》欄目曾經播報過壹條新聞:壹名年輕女乘客在首都機場的擺渡車上突然暈倒,心臟驟停,沒了呼吸。萬幸的是,同車的7名醫生及時出手相救,姑娘與死神擦肩而過。
無獨有偶,壹個清晨,北京廣安門醫院附近壹名50多歲的男士暈倒,意識不清。人群中沖出兩名護士,即刻跪在地上為患者進行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患者恢復呼吸後被送到醫院,被診斷為冠心病。類似這樣的事件總在發生,但不是所有的心臟驟停的人,都能如此幸運得到及時搶救。
心源性猝死之所以如此難以防範,重要的原因在於高達87.7%的心臟驟停事件發生在醫院以外,在最需要專業醫療救助時往往得不到專業救助,即使在健全的急救網絡社區內,急救人員也很難確保每次在獲得報告後4分鐘之內到達現場。
等不到救護車怎麽辦?路人來救。這才是大部分情況下,心臟驟停最有效的救助方式,如果身邊的第壹目擊者立即心肺復蘇施救,存活率就可以提升兩倍到三倍。
? 若遇到有人突然倒地、意識不清這樣的情況,應該怎樣急救?
首先要判斷這個病人有沒有自主呼吸。看胸口有沒有起伏,口鼻有沒有氣流,如果沒有呼吸,或者呼吸非常弱、應該立即采取胸外按壓。按壓的位置是兩個乳頭連線的中點,壹只手的掌根放在上面,另壹只手交叉放上,手臂垂直,用整個上半身的力量往下壓。按壓三十次之後,檢查病人的呼吸道是否已經通暢,然後做人工呼吸。
這種能救人命的技能其實並不復雜,心肺復蘇無需高深的理論知識和昂貴的醫療設備,普通人就可以很容易地操作。但在中國,只有27%的中學生通過電視與書籍知道心肺復蘇,但並沒有受到過正規強制訓練。全國經歷過心肺復蘇培訓合格的公眾僅有1000萬,不到全國人口的1%。
除了早呼救、心肺復蘇,還可以使用救命神器AED——自動體外除顫器,專門用於除室顫(心室顫動),心源性猝死的患者70%都是心室顫動,這個時候有效地除顫,病人就更容易搶救過來。
美國從1995年起,就立法展開了“公眾可獲取的除顫儀”計劃,在公***場所安置AED,並鼓勵非專業人員接受培訓從而能隨時使用AED。而在中國,截止2016年,公***場合配備的AED設備數目不超過1000臺。盡管後來有所增加,但也只在上海、北京、杭州、廣州、珠海、昆明、哈爾濱、成都等城市的部分重點公***場所有,且數量完全無法滿足需求。而目前不僅AED的普及率令人心焦,即便是在有AED的地方,也不見得就有人敢使用它來搶救人。
2015年8月16日,壹位旅客在北京首都機場因心臟驟停倒地,救命神器AED雖然近在咫尺,最終卻因無人敢用而死亡。首都機場早在2006年在二號航站樓內安裝了11臺AED急救設備,2019年已經達到69個,卻成了擺設——不是不用,而是不會用、不敢用,大家都覺得救活了好說,萬壹用了救不活麻煩。
AED的使用方法並不難,除顫器拿出來之後,會有語音提示,讓妳放在病人的胸口,它會自動分析病人的心電活動是不是心室顫動。如果是,它會自動幫助病人除顫。如果不是心室顫動,那AED就不能發生作用。我們仍然需要用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的方法進行救治。
Anyway,每個人在生活中都不是獨立的,扮演著各種角色,服務者其他群體,若不幸降臨,受影響的除了自身還有與之相關聯的群體。負責任點說,人活著既要為自己而活,也要為他人負責。因此,要適當的註意勞逸結合,適當的調整生活習慣,適當的註意膳食結構,適當的減壓放松心情。
結束語:人生就是壹本翻不完的書,只有珍愛自己的生命,才能在生命結束的時候知曉自己寫的是虛還是實;只有珍愛自己的生命,才有機會書寫更多絢麗多彩的美好篇章。
(以上圖片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