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奧地利國家男子足球隊的德奧百年恩仇錄

奧地利國家男子足球隊的德奧百年恩仇錄

和睦,這是人們如今經常用來形容德國與奧地利兩國關系的詞語。相同的語言,相鄰的國土,同屬德意誌民族的血緣,使得兩個國家之間的交往沒有太多障礙。然而,在足球領域,兩個國家的“戰爭”從來沒有停止過。“從壹開始就被搞糟了。”人們這樣來形容兩國的足球關系。

糟糕的開局

德國和奧地利兩國足球隊第壹次在國際大賽中碰面是在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上。那是德國隊第壹次參加國際大賽,他們壹上來就碰到了強大的奧地利隊。但令人意外的是,德國人在上半場結束時以1比0領先。下半時開始後不久,德國門將阿爾貝特·韋伯走了黴運,他撞在對方球員的身體和門柱上,沒有從腦震蕩中回過神來的他隨後連丟了兩球。隨後,又壹次碰撞導致這位柏林前進門將失去知覺,最終不得不被擡出場。由於當時並沒有換人的規則,因此德國隊必須先征得奧地利隊的同意才能更換門將。但奧地利人的反對使得德國隊中鋒沃皮茨基不得不站在球門前,10人應戰的德國隊最終被對手5比1逆轉。

與奧地利隊的前5次交手中,德國隊未嘗勝果——1平4負。好不容易在1922年和1924年連勝兩場後,德國人自己又終止了勝利的步伐——德國足協禁止自己的國家隊與奧地利比賽,因為奧地利是最早引入職業足球概念的國家之壹,而德國足協則要保持業余足球的“純潔性”。之後當德國人重新想比賽時,奧地利人又不願意了,因此兩個鄰國直到1931年5月才再度交鋒。

上世紀30年代的奧地利隊被稱為“神奇球隊(Wunderteam)”,是世界上最強的球隊之壹,球風和技術無出其右者,相當於那個年代的巴西隊。奧地利隊從門將魯迪·希登到前鋒辛德拉都是世界級球員,德國人將他們稱為“咖啡館球員”,因為維也納的咖啡館世界聞名。

這壹次實力懸殊的交鋒,以奧地利隊在柏林6比0大勝而告終,這也是迄今為止德國隊在正式比賽中的主場最大比分失利,加上客場則是第二大比分失利。當時的德語雜誌《足球周刊》還這樣來形容辛德拉在球場上的優雅舉止:“他的高追求是壹種優秀品質。”

同年9月,回到維也納的奧地利隊根本不把德國隊放在眼裏,排出了由辛德拉領銜的二線陣容,還是以5比0大勝。

隊友,敵人 

強大的奧地利隊順理成章地打進了1934年世界杯半決賽,遭遇東道主意大利。然而,被收買了的瑞典裁判睜壹只眼閉壹只眼,放縱意大利球員對辛德拉的惡意侵犯,導致後者缺席了後來的三四名決賽。0比1失利的結果宣告了這支“神奇球隊”成為歷史——從1931年4月12日到1934年6月3日,奧地利隊31戰21勝僅輸3場,打進101球。

6月7日,德國人往奧地利的傷口上撒了壹把鹽,兩支球隊在世界杯三四名決賽中相遇。納粹德國的主教練內爾茨賽前將拜仁慕尼黑後衛哈林格送回了家,因為後者違反隊規在火車站吃了壹個橘子。亞琛的明岑貝格被緊急征調入隊,他為此推遲了婚禮。因為在比賽前要高舉右手行禮,德國隊在那屆賽事中並不受歡迎。雖然希特勒和墨索裏尼是同盟,但現場的意大利觀眾在萊納為德國首開紀錄後的狂熱慶祝完全是形式上的。由於奧地利和德國的傳統隊服都是白色,誰都不願意更換其他顏色的衣服,導致觀眾很難分清場上的球員。在德國射手科嫩將比分改寫成2比0後,裁判中斷了比賽,讓雙方猜硬幣來決定哪壹方更換球衣。奧地利人猜錯了,只能穿上了那不勒斯當地俱樂部的紅色隊服。

比賽重新開始後,科嫩的傳球被粗壯如牛的奧地利後衛塞斯塔截獲,“球突然不見了,因為這家夥壹屁股坐在了球上。”現場觀眾幸災樂禍地哄堂大笑起來。中場休息前,塞斯塔試圖故技重施,但科嫩吃壹塹長壹智,這回將球從塞斯塔的屁股下面捅了出來,然後傳給了萊納,後者梅開二度。德國最終以3比2獲勝,享受到了報復奧地利的快感。

不久,戰爭爆發了。1938年3月,德國吞並了奧地利。雖然奧地利獲得了1938年世界杯決賽圈入場券,但“大德意誌帝國”的政治圖謀影響到了足球領域,奧地利隊被並入了德國隊。4月3日,兩隊進行了合並前的最後壹場對抗,“足球莫紮特”辛德拉壹點都沒給德國人面子,打進了第壹球,奧地利2比0獲勝。之後,“大德國隊”由13名“舊帝國”球員和9名奧地利人組成。奧地利頭號球星辛德拉以自己太老為借口拒絕了主教練赫爾貝格的征召,這位猶太人於1939年1月23日被發現與情人壹同死在了家中,官方說法是煤氣中毒,但圍繞他的死因流傳著不同版本的說法。

在備戰期間,奧地利和德國球員之間沒有任何交談,征戰世界杯的計劃從壹開始就蒙上了陰影。政治上的強迫並不能帶來足球上的統壹。在法國,奧地利的消失使得他們的1/8決賽對手瑞典不戰而勝。而混合組隊的德國隊在首戰中遭遇了瑞士,1比1的比分使得雙方不得不擇日重賽,結果德國隊以2比4失利,首輪即遭淘汰,這也是德國隊迄今參加世界杯的最差戰績。赫爾貝格後來說:“那是壹場讓人害怕的比賽,已經不是壹場完整的比賽了。”因為即使是在同壹支球隊當中,奧地利和德國球員還是把彼此當作對手看待。

巴塞爾奇跡 

1954年世界杯上,奧地利和德國終於等來了重新以兩支不同球隊的形式交手的時刻。奧地利隊在小組賽中壹球未失。但在1/4決賽中,奧地利隊遭受當頭壹棒。開場後僅23分鐘,他們就以0比3落後於東道主瑞士。奧地利門將施米德還在上半時遭遇雷擊,隊醫整場比賽都守在球門後面,準備隨時為施米德進行處理。不過,奧地利人後勁十足,他們以7比5反敗為勝,打進了半決賽。不是冤家不聚首,在巴塞爾,他們遇上了死對頭西德隊,後者的主教練正是赫爾貝格。

然而,這場強強對話卻出人意料地成為了壹邊倒。當德國人打進第4球後,奧地利電臺的解說員邁塞爾說了壹句解說員不該說的話:“我已經無語了。”當奧地利隊再次失球時,這位解說員的愚蠢表露無遺,“(我)已經沒有耐心了。”最終,赫爾貝格的球隊以6比1獲勝,第壹次打進了世界杯決賽。

“巴塞爾奇跡”成為了德國人的流行語,只不過弗裏茨·瓦爾特與他的隊友們4天後在伯爾尼創造了壹個意義更深遠的“奇跡”,因此德國球迷提到伯爾尼的次數遠遠多於巴塞爾。“德國隊從沒這麽棒過”,當年的《圖片報》使用了這樣的標題。而《踢球者》則驕傲地認為:“德國人並不是通過搏鬥來擊敗對手,而是戰術性擊倒對手……像1954年6月30日時這支如此優秀的德國隊恐怕不會重現了。”

“科爾多瓦” 

奧地利人壹直在尋找復仇的機會。終於在等待了24年後,在連續8場比賽不勝西德隊後,阿根廷世界杯第二輪小組賽成就了奧地利人。“科爾多瓦”成為了奧地利足球輝煌的代名詞之壹,1978年6月21日成為了奧地利球迷永遠銘記的時刻。

西德、奧地利、荷蘭和意大利組成了第二輪小組賽的第壹小組。按照規定,小組第壹名進入決賽,而第二名則參加三四名決戰。西德和奧地利的比賽被安排在最後壹輪,此前奧地利隊兩戰皆負,已經沒有入圍決賽的可能;西德隊先後戰平意大利和荷蘭積2分,還存在進入決賽的可能性,前提是看荷蘭和意大利比賽的結果:如果他們打平,西德完勝奧地利就可以直接參加決賽。兩場比賽同時進行,“日耳曼戰車”無論如何都要取勝。

賽前,德國媒體對球隊獲勝充滿信心。不過,主教練舍恩已經對球隊徹底失望,他宣布世界杯後不再執教,於是這場比賽也成為了他在西德隊的告別演出。

比賽在科爾多瓦市進行,開局階段的進程和兩隊大多數比賽壹樣:無欲無求的奧地利踢得很不錯,但德國人率先破門。第19分鐘,魯梅尼格在右路與阿布拉姆奇克連續進行了三次撞墻式配合後突入禁區射門得分。這個進球的配合過程堪稱教科書般經典。

比賽的高潮出現在第59分鐘至第68分鐘。首先,福格茨用膝蓋把奧地利球員沙赫納的邊路傳球磕進了自家球門,烏龍球,1比1!雖然比賽的結果對奧地利已經無關痛癢,但他們的球員卻充滿了德國人所說的“惡意”。奧地利解說員芬格是這場比賽的另壹個焦點,他說出了很多至今仍廣為流傳的經典話語,當然對德國人而言有些不中聽。在福格茨打進烏龍球後,他評論道:“嘿!這個貝爾蒂,這會讓他發怒的。”

真正的“科爾多瓦英雄”是奧地利中鋒克蘭克爾。第66分鐘,他在禁區右側接隊友的傳中球,停球後淩空射門,2比1。2分鐘後,德國人赫爾岑拜因接隊友傳中頭球破門,將比分扳平。但是,奧地利人沒有停止自己的腳步。第88分鐘,薩拉從右路把球大範圍轉移到左路,德國後衛呂斯曼判斷失誤,讓皮球落在克蘭克爾腳下。維也納快速射手帶球連續晃過呂斯曼和卡爾茨,在福格茨封堵前攻破了塞普·邁耶的十指關,3比2!克蘭克爾後來調侃說:“卡爾茨的身體太僵硬了,那個世界級中後衛到哪裏去了?”而那個著名的解說員芬格則在高呼著:“Tor(進了)! Tooooor(進了)! Tooooor(進了)!”這成為了奧地利“永不消失的電波”。芬格說:“我們的隊員互相擁抱,甚至親吻。”“我快瘋了!”這句話也成了標誌性的語言。這是奧地利隊近47年來首次戰勝德國隊(西德隊),衛冕冠軍也因此結束了又壹次世界杯之旅。德國《圖片報》出於報復,在賽後公布了克蘭克爾的電話;壹個德國人甚至為此而自殺。

不進攻之戰 

奧地利和德國的足球戰爭也有達成“互不不進攻條約”的時候。4年後的西班牙世界杯,兩支球隊又分在了同壹小組,這次奧地利人與德國人合作了壹把,上演了臭名昭著的“希洪不進攻之戰”。

那屆世界杯,西德隊在小組首戰中就1比2爆冷輸給了阿爾及利亞。小組賽最後壹輪,阿爾及利亞和智利的比賽率先進行,阿爾及利亞3比2獲勝。在西德和奧地利比賽前,積分形勢如下: 球隊 勝 平 負 得失球 積分 奧地利 2 0 0 3:0 4 阿爾及利亞 2 0 1 5:5 4 西德 2 0 1 5:3 4 智利 1 0 3 3:8 0 因為1比0的比分足以保證兩支球隊攜手出線,剩下的80分鐘完全變成了“垃圾時間”,雙方都很默契地耍起了太極。控球壹方總是盡量長時間地在本方半場內進行傳遞,對方球員上來阻截,就壹腳回傳守門員,因為當時還允許守門員手接回傳球。即使是攻入對方半場,拿球隊員也很難找到配合的隊友,其他人都龜縮在本方半場。唯壹壹個還在不斷努力的球員是奧地利的沙赫納,但他壹個人無法改變整個局面。在2007年接受《圖片報》采訪時,沙赫納解開了謎團,“中場休息時,在德甲效力的奧地利球員和他們認識的德國球員達成了互不進攻的約定。”而沙赫納本人當時並不知情。

全世界對1比0的看法都和荷蘭《人民報》相同,“足球歷史上的下流片段。”德國電視壹臺的解說員施坦耶克幹脆停止了工作,他拒絕評論那些無聊的傳遞。阿爾及利亞球迷則揮舞著鈔票,以示抗議。出生在德國的奧地利國腳貝恩德·克勞斯曾經效力於德甲的多特蒙德,他對這場比賽的回憶是:“是否有口頭協定還有疑問,也許兩隊球員都知道應該如何做。”  這場比賽震驚了國際足壇,之後所有大賽的小組賽最後壹輪都在同壹時間開球。而那場比賽的10年後,國際足聯決定不準守門員手接回傳球。

悲情代斯勒

4年之後,西德隊在貝肯鮑爾的指導下成為墨西哥世界杯亞軍。但同年年底,他們卻在維也納遭受慘敗。奧地利隊這場4比1大捷,被本國媒體稱為“奧地利足球的重生”,這也是貝肯鮑爾執教6年裏的最大比分失利。貝肯鮑爾認為執法的意大利主裁阿尼奧林應該對此承擔責任,因為他判給了奧地利隊兩個點球,同時將罵他的馬特烏斯罰下了球場。“如果這個裁判對比賽不感興趣的話,他應該呆在家裏。”有意思的是,貝肯鮑爾賽前還稱阿尼奧林是“世界上最好的裁判”。  出征2002年世界杯前,沃勒爾的德國隊在勒沃庫森與奧地利隊熱身。比賽的結果令人滿意,克洛澤上演帽子戲法,博德獨中兩元,“陪練”的比羅夫卡錦上添花,德國隊6比2大獲全勝。這是自1973年在漢諾威4比0獲勝以來,德國人在奧地利隊身上取得的最大勝利。然而,對於這場比賽,德國人的回憶卻是苦澀的。當比賽進行到第20分鐘時,剛剛傷愈的代斯勒在與奧地利球員蘭德爾拼搶時右膝再次遭受重創,這位德國足球的希望之星不但缺席了世界杯,而且從此變得無比脆弱,並最終在27歲時便因不堪傷病折磨而宣布掛靴。諷刺的是,這是默默無聞的蘭德爾代表奧地利隊參加的唯壹壹場正式比賽,他以壹種尷尬的方式成為了歷史的壹部分。

2004年8月,兩隊再次聚首維也納,這是奧地利足協成立壹百周年的紀念賽,也是克林斯曼執教德國隊的首場比賽。庫蘭伊完全沒有給東道主任何面子,他的帽子戲法幫助德國隊3比1獲勝,也讓自己和球隊從2004年歐洲杯的慘敗中緩過神來。這場勝利也昭示了很多即將發生的事情:賽前克林斯曼將隊長袖標從卡恩的手臂上摘下,交給了巴拉克;在比賽中,克林斯曼派上了欣克爾、法倫霍斯特、胡特等新人,顯示了改革的決心;中場休息後,萊曼替換了卡恩,德國隊壹號門將的位置從那壹刻發生了變化,直到2006年世界杯前萊曼正式取代了卡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