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曾國藩日記》讀後感 讀後感

《曾國藩日記》讀後感 讀後感

壹天的時間即將結束了,相信妳會領悟到不少東西,因此我們要寫好日記了。那麽日記有什麽格式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曾國藩日記》讀後感 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曾國藩留給後人的印象是性格厚重,富於耐性。按星座學來說,這是“土象星座”比如金牛座的特點: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適合從事需要頑強毅力和付出長期艱苦努力的工作。

 但是曾國藩的生日顯示,他居然是射手座。射手座的性格特點是什麽呢?據說是“像風壹樣自由”,性格外向,坐不住。曾國藩在青年時代恰恰如此,他是壹個非常愛交朋友、非常愛串門、非常愛聊天、非常愛開玩笑的人。

 那時候的曾國藩還有壹個愛好,就是愛看殺人。曾國藩住在城南菜市口附近,清代的時候那裏是刑場。所以曾國藩隔三差五,就和朋友們壹起去看殺人。

 其實剛剛到北京的曾國藩不光是見識狹窄、觀念鄙俗,性格上還有很多缺點。

 曾國藩性格中的第壹個毛病,就是靜不下來,生活不規律。

 第二個毛病是為人傲慢,修養不好。他是同學中唯壹的進士,又點了翰林,因此難免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到北京的頭幾年經常跟人發生沖突,有壹次他跟壹個同鄉——刑部主事鄭小珊,因為某事意見不壹致吵起來了,隔著桌子就要動手,大家給拉開後,還彼此指著對方的鼻子破口大罵。

 第三個毛病是“虛偽”。當然這種“虛偽”不是指他多麽大奸大惡,而是指他跟普通人壹樣,在社交場合容易順情說好話,而且喜歡誇誇其談,不懂裝懂。

 除了以上三點,曾國藩認為自己還有壹大缺點,必須改過,那就是“好色”,愛看美女。比如有壹次他在朋友家看到主婦,“註視數次,大無禮”。

 今天看來,這似乎有點兒可笑。血氣方剛的他,見到美女自然會多看幾眼。這不過是正常的本能反應,然而在那個年代,曾國藩卻認為這是壹個嚴重問題。

 人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欲望,特別是青年時期,是壹個人最追求完美的時候。三十歲這壹年,在曾國藩的生命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壹年,這壹年他決定要脫胎換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學做“聖人”之誌。

 所謂聖人,就是通過自己的勤學苦修體悟了天理,掌握了天下萬物運行的規律。這樣,他壹舉壹動,無不合宜,就可以經邦治國,造福於民。而自己立功立德立言,萬世不朽。

 這是壹個何其宏偉的人設!

 曾國藩在三十歲這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位為“聖人”。“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也就是說,我只有壹個選擇,或者做壹個渾渾噩噩的人,或者做壹個聖人,沒有中間道路可選。

 道光二十二年(1842),曾國藩在寫給弟弟的信中說,他已經立定了終身之誌。他說:

 君子之立誌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

 這就是他為自己立定的“終身大規模”。他認為,這壹目標實現了,其他目標就自然而然能達到。

 脫胎換骨的開始:寫日記

 誌向非常高遠,但是怎麽做到呢?曾國藩學做聖人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寫日記”。

 曾國藩向大儒唐鑒請教如何自我管理。唐鑒告訴他,最關鍵的是每天都寫日記。這是入聖之基。曾國藩壹開始並不明白。因為他以前寫過日記,並沒發現記日記有什麽重要。

 我們翻開曾國藩的早期日記,和我們大部分人的日記壹樣,記得並不得法,存在很多問題:

 第壹個是不連貫,不能壹直堅持。現存的曾國藩最早的日記,連續記了將近壹年。從道光十九年(1839)初記到當年十二月二十壹日就中斷了。曾國藩說,這是因為他把日記簿“誤置箱內,不能逐日取出,隨意記載”,這個借口顯然很牽強。

 第二個問題是把日記記成流水賬,經常壹整天的事就記成壹句。比如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二十七日日記就六個字:“沈明府請吃飯。”五月初九日日記五個字:“住上選叔家。”敷衍了事。

 第三個問題是在日記中對自己提出的要求,並不能做到。

 唐鑒告訴他,日記不是這個寫法。寫日記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唐鑒每天晚上都要記幾條自省錄,來督責、規範自己。即使在路上,或者有什麽緊急事務,也不打破這個規律。

 首先,要把寫日記當成生活中的'壹件大事,日記要用恭楷來寫,因為這樣反映壹種誠敬的心態。

 其次,日記的作用是“研幾”,幾就是細節,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細節,通過每壹個細節來改變自己,而不是在細節上輕輕滑過去。

 於是,曾國藩從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壹日開始恭楷寫日記。把壹天做了什麽事、說了什麽話,都要細細地過壹遍,然後反省哪件事做得不對,哪句話說得不對,“痛自警醒”,記載下來,深刻反省。

 他在日記中把自己跟鄭小珊打架這件事記述了壹遍,然後進行分析,這件事雖然是兩個人都有毛病,但是聖人教導說,改過要從自己做起,而且改過要從速,意識到了馬上就改。所以他撂下筆,馬上就去向鄭小珊賠罪。鄭小珊也很感動,本來是倆人都有錯,結果曾國藩主動道歉,於是兩個人把酒言歡,盡釋前嫌。

 對於自己愛犯的“言不由衷”“虛偽”“浮誇”,他在日記中也是高度警惕。他反省道:“予此病甚深。孔子之所謂巧令,孟子之所謂餂,其我之謂乎?……試思此求悅於人之念,君子乎?女子小人乎?”也就是說,動不動就隨口誇人,這正是孔子說的“巧令”,是小人行徑。曾國藩反思,評論人誇獎人要慎重,這樣人家才會拿自己的話當回事。

 至於戒色,他也動用了大量心理能量。壹旦自己動了色心,多看了哪個美婦人壹眼,他回家就立刻記下來,痛切自責壹番。

 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

 聖人標準實在是太超絕了。它要求人每壹分鐘都展開對自然本性的搏殺,那真是針針見血,刀刀剜心,因此能夠堅持下來非常艱難,但是曾國藩卻堅持下來了。為什麽呢?

 曾國藩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壹日以後的日記,跟今人寫微博很像。我們知道,壹則微博是壹百四十個字,曾國藩的日記也不長,壹天大概也是壹二百字,關鍵是每隔壹段時間,去讓朋友們都看壹遍,並且要求每個人做點評,就像今天在微博下面的跟帖。

 為什麽把日記給朋友看呢?因為外力遠遠大於內力。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每個人的意誌力都是有極限的,自己監督自己都是有盲點的,不容易做到徹底,但是人都有自尊心,因此通過自己的朋友、老師監督自己往往是最有效的。

 曾國藩把這個習慣堅持了壹生。後來離開北京,在外帶兵,他就把自己的日記定期抄寫,送回老家,給兄弟子侄們看。壹是為他們做壹個榜樣,再壹個是讓他們監督自己。就這樣,通過記日記這種方式,曾國藩的氣質、習慣壹天天地發生著變化。

 在學做聖人的道路上,曾國藩取得的第壹項成功是戒煙。

 曾國藩的煙齡很長。湘中煙草的味道很辛辣,勁頭十足。讀書之時,他曾經是成天煙筒不離手的。三十歲以前,他也曾試著戒過兩次煙,不過都沒有成功。

 在立誌自新後,曾國藩發誓戒煙:“客去後,念每日昏錮,由於多吃煙,因立毀煙袋,誓永不再吃煙。如再食煙,明神殛之!”

 戒除多年的煙癮,對任何人都是壹件痛苦的事,戒煙第二天,曾國藩就開始仿徨無主,寢食不安。說自己如同“失乳仿徨”。把戒煙比喻為嬰兒斷乳,可謂相當準確。

 但是就像曾國藩壹生中的其他事壹樣,壹旦下定決心,他就沒有退讓過壹步。不論多麽痛苦煎熬,他就是不再碰煙具。到快壹個月頭上,他在日記中記道:“吾自戒吃煙,將壹月矣,今差定矣!”

 對於自己戒煙成功,曾國藩終生引以為豪,並且以此為例,教育子弟。多年之後,他還對弟弟提到此事,作為“無事不可變”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