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桂林山水的政策
國民經濟實現高增長。經濟運行質量有新的提高,綜合實力進壹步增強,主要經濟指標創歷年來最好成績。初步測算,全市實現國民生產總值(GDP)746.83億元,增幅高於年初預期目標管理2.1個百分點,為1998年以來最高增幅。財政收入突破72.5億元,增幅創2000年以來最高水平。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93.91億元,高於預期目標31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實現兩位數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99元,增長17.6%;農民人均純收入3832元,增長13.0%,增量創歷史新高。
三大產業協調發展。初步統計,壹、二、三產業分別增長6.6%、19.4%、15.5%。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3.18億元,水果、蔬菜、食用菌栽培面積和總產量均列全區第壹,桂林市被國家確定為全國10個農村循環經濟示範城市之壹。工業發展勢頭強勁。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791.39億元,同比增長27.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67.73億元,增長35.3%,實現工業增加值164.19億元,增長25.7%。全市年產值10億元以上的企業增加到8家,廣陸數字測控有限公司、萊茵生物科技公司成功上市,居廣西年內新上市企業數量之首。旅遊業質量、效益進壹步提升。全年***接待旅遊總人數1525萬人次,同比增長14.0%,旅遊總收入85億元,增長23.2%,其中入境旅遊人數125萬人次,增長15.0%。與此同時,桂林市被列入首批創建中國最佳旅遊城市目錄和觀察員城市,漓江景區和樂滿地休閑世界成為國家首批5A級景區。
三大需求穩中趨旺。固定資產投資增勢強勁,全市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93.91億元,增長51.0%,高於預期目標31個百分點。全社會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224.90億元,增長19.1%,增幅創1997年以來新高。外貿進出口快速發展,實現進出口總額7.70億美元,增長31.8%,進出口額均創歷年最高記錄。
招商引資成果喜人。積極參與桂臺、泛珠三角、長三角經貿合作,精心組織參加第四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成功開展“雙百”活動,先後9次“走出去”到廣東、浙江、香港、福建、上海等地舉辦大型招商會和“投資環境推介會”,新簽市外引資項目674個,總投資280億元,市外到位資金136億元,增長40.2%;實際利用外資8633萬美元,增長31.7%,創歷史新高。
城鄉面貌明顯改觀。遵照自治區黨委“保護漓江,發展臨桂,再造壹個新桂林”的指示,桂林市委、市政府加速桂林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編制了《桂林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臨桂、雁山新城概念規劃》;南洲大橋建成通車,在建高速公路、幹線公路進展順利;全面啟動機場路、萬福路西延長線前期工作,初步完成臨桂新區10萬平方公裏行政辦公及商務中心的項目策劃;科學提出2008年實施項目建設設計方案,為全面啟動臨桂新區建設創造條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園區基礎設施大會戰成果初顯,完成投資7.11億元,建成標準廠房14.87萬平方米,新入園項目151個。紮實開展“城鄉清潔工程”,“五亂”治理取得新成效,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名列全區第壹,桂林市榮獲“國家綠化模範城市”稱號。
紮紮實實建設和諧社會。在構建和諧桂林上下真功,鼓實勁。教育“兩基”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全市中小學校舍D級危房全部拆除和回建,資助貧困家庭子女上學率達100%。科技創新有效推進,廣播、電視發展迅速,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蓬勃發展。全市城鎮新增就業5.86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7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 4 %以內。公***衛生體系建設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益率和城區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分別達到78.82%和85.89%。全面建立和實施農村低保制度,全市納入低保人口24萬人,成為全區農村低保覆蓋人口最多的城市。年初市政府承諾為民興辦18件實事基本完成,困擾群眾多年的就業難、看病難、行路難、飲水難、上學難等民生問題進壹步得到緩解。
軟環境建設不斷優化。深入開展轉變幹部作風、提高機關行政效能建設活動,認真貫徹落實“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三項制度,組建政務中心,全面推行目標責任管理,建立健全作風效能建設長效機制。大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大膽實施政府管理創新。認真受理群眾咨詢投訴,嚴格執行責任追究。認真清理行政審批和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優化審批流程,縮短審批時間。大規模開展現場辦公和重點企業幫扶活動,面對面為基層解決實際難題。
2008年,桂林市委、市政府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實施自治區黨委“保護漓江,發展臨桂,再造壹個新桂林”的戰略部署,加速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努力打造產業發達、生態環保、文明和諧、城鄉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山水宜居城市和國際旅遊城市。
強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深入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掀起項目建設大會戰新高潮。統籌實施206項重點項目,突出推進94項,計劃總投資494.71億元。全面啟動臨桂新區建設項目,大力推進舊城改造,加快交通、電力、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實現工業發展新突破。強化工業主導地位,突出培育壯大七大支柱產業,努力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圍繞“1234”工作目標,扶優做強百強骨幹企業,推動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全力打造名企、名牌,力爭有2-3個產品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確保有3家企業上市融資。推進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打造工業發展平臺。突出發展優勢工業,加快發展縣域工業。
加快臨桂新區建設和老城改造。圍繞3-5年初具規模、10年基本實現再造壹個新桂林的目標,力爭2008年3月底以前完成臨桂新區綜合規劃編制工作,以10平方公裏壹期開發為重點,加快構築臨桂新區建設。精心策劃改造老城區,努力構築布局合理、綜合功能優化、山水風景特色鮮明的城市風貌。大力推進縣城和重點鎮建設,加快形成以桂林市區為中心、縣城為依托、重點鎮為基礎的桂北現代城鎮群。深入實施“城鄉清潔工程”, 推進生態保護工程和環保項目建設,全面啟動斧子口、小溶江和川江等三個水庫建設,為桂林城市擴張和產業發展提供基本資源保障。
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實施漓江、湘江、資江三大流域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提高農業優勢特色產業規模化、專業化、基地化、品牌化,加速優勢農業產銷壹條龍、貿工農壹體化發展。建立和完善農業生產標準體系,確保農產品供給、生產和消費安全。突出抓好農村職業教育,破除城鄉體制障礙,進壹步加大農村幫扶力度。
加快發展以旅遊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大力開發高端旅遊市場,加快桂林旅遊向商務休閑度假型轉變。開展“旅遊優質服務主題年”、“桂林旅遊年”、奧運主題營銷等活動,推進旅遊服務精細化。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引進國內外大型流通集團,積極興辦物流企業,努力開發房地產、中介咨詢、社區服務、物業管理等項目。
切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圍繞優勢支柱產業,突出招大商、引強商,深入開展“百企入桂”活動,積極參加第五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第五屆泛珠合作論壇,加強對東部沿海、臺港澳、日韓歐美等重點區域招商引資,狠抓承接產業轉移的力度。強化項目引進服務工作,強力推進壹批重大項目建設。重點抓好優勢產品和行業龍頭出口,爭取2-3家企業“走出去”,推動對外投資、工程承包和成套設備出口,大力發展服務貿易,積極爭取國際資金和技術援助。
狠抓“節能減排”和安全生產工作。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把節能指標分解落實到各重點耗能企業,實行嚴格的問責制和壹票否決制。逐步淘汰落後的高能耗、高汙染企業,確保節能降耗目標實現。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安全生產監督和管理,進壹步嚴格市場準入,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和產品質量追溯、召回制度,抓好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保障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健康安全。加強應急機制建設,不斷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加速推進富民安民工程。繼續抓好“兩基”鞏固提高工作,全面落實義務教育“三免壹補”政策,著力解決弱勢群體子女上學難問題。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爭取建設壹所高級職業學院,繼續支持壹批駐桂院校遷建或擴建校區。加快城鄉文化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公***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擴大就業和再就業,加大為民辦實事力度。
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快和規範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建立完善劣勢企業有序退出市場機制。依法加強行政制度建設,建立和完善決策調研、新聞發布與聽證、民主監督、部門聯系等制度。深入貫徹落實“三項制度”,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努力加強政風建設,繼續推行現場辦公,進壹步推進政府管理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