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風箏有多少年歷史?最初的風箏是用什麽做的?叫什麽?後來改用什麽做?叫什麽?
拼音:fēng zhēng
風箏為中國人發明,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有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其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風箏源於春秋時代,至今已2000余年。相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壹日而敗。”到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的。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裏都有放賜箏的生動景象。
2 發展歷程 編輯本段
風箏起源於中國,中國風箏有悠久的歷史。最早的風箏並不是以紙制作,而是木制的。傳說中第壹個風箏為“魯班”制作,稱之為“木鳶”,《渚宮舊事》記載魯班“嘗為木鳶,乘之以窺宋城”。而以《呂氏春秋·愛類》記載“公輸般為高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荊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聞大王將攻宋,信有之乎?’”說明魯班當時造的是“高雲梯”而不是木鳶。
《韓非子》記載中木鳶的發明者不是魯班而是墨子墨翟。墨翟(公元前478-392年),為春秋戰國時的哲人,諸子百家中墨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外儲說》記載墨翟曾“費時三年,以木制木鳶,飛升天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為木鳶,三年而成,蜚壹日而敗”[2]。意思是說墨子曾就研究試制了三年,以木板制成了壹只木鳥,將其放飛並使其成功飛起,但只飛了壹天就壞了。墨子制造的“木鳶”(或“木鷂”)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另《康熙字典》中釋義的木鳶發明者也是“墨翟”。而《墨子》中記載魯班發明的“木鵲”比墨子的“木鳶”更加精巧:“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後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後,才開始出現紙做的風箏,稱為“紙鳶”。
據說漢朝大將韓信曾利用風箏進行測量。梁武帝時曾利用風箏傳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著風箏從高處跳下而沒有跌死。唐朝的張丕被圍困時曾利用風箏傳信求救兵,書有“三日不解,臨名士且為悅食”之言[6],取得了成功。從唐朝開始,風箏逐漸變成玩具。到了晚唐,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的名字。也有人說“風箏”這名字起源於五代,從李鄴用紙糊風箏,並在它上面裝竹笛開始。
清朝道光年間,郭麟吟清明的壹首竹枝詞描繪道:“壹百四日小寒食,冶遊爭上白浪河,紙鳶兒子秋千女,亂比新來春燕多。”鄭板橋有詩曰:“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飛彩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
3 基本分類 編輯本段
軟翅風箏:主體骨架多數做成浮雕式,骨架有單層、雙層和多層,升力片(翅)由壹根主翅條構成,翅膀的後半部是軟性的,沒有主條依附。
硬翅風箏:骨架由上下兩根竹條做成,兩側邊緣高,中間略凹,翅的端部向後傾,使風能從兩翅的端部逸出。
板子風箏:即平面型風箏,升力片是主體,無凸出部分,風箏四邊有竹條文撐,是少年兒童最喜愛的壹種。
4 制作方法 編輯本段
普通風箏的做法壹般是采用竹子做骨架,紙做肉,其他復合材料包括絲絹、尼龍布、塑料膜或竹篾、紗紙條、馬拉紙等。
紙和絲絹為壹般傳統風箏的制作材料,著色鮮艷亮麗,更能體現中國風箏的魅力;但是紙易破,絲絹貴,而現代科學的產物——尼龍布和塑料膜,成了制造風箏的新材料。
竹子是制作風箏骨架的主要材料,可選取壁厚3-5厘米的竹子削成竹片,利用竹片的韌性做風箏的骨架。風箏的骨架可根據個人愛好來編制,如蜻蜓狀、蝴蝶狀等。
紙是蒙糊風箏的主要材料,以質薄纖維長而均勻,富有韌性,耐濕耐沖擊,色澤白而潔者為佳。把紙糊在骨架上,再系上線,風箏就做好了。
這時,妳還可以在做好的風箏上塗上妳喜歡的色彩,鑲上花邊,或者系上絲帶,掛上紙環。但不能影響風箏在空中的飛翔,因為附件太多會使風箏的飛翔失衡。
5 文化蘊意 編輯本段
求福
人們對幸福有***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與“遍福”、“遍富”諧音,盡管它形象欠美,但經過充分美化,把它作為象征“福”的吉祥圖案。以蝙蝠為圖案的風箏比比皆是,如在傳統的北京沙燕風箏中,以“福燕”為代表,在整個硬膀上,可以畫滿經過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風箏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獻壽”、“五福捧壽”、“福壽雙全”、“五福齊天”、“五福獻壽”等,周代《洪範》篇載“五福”:壹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攸好德”謂所好者德,“考終命”謂善終,不橫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壽。其他的求福吉祥圖案還有“魚”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專搔手夠不到的地方,因能盡如人意而得名)。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連年有魚”,“喜慶有余”,“鯉魚跳龍門”,“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長壽
古往今來人們都希望健康長壽。寄寓和祝頌長壽的圖案很多:有萬古長青的松柏,有據說能享幾千年壽命的仙鶴及色彩繽紛的綬帶鳥,有據傳食之可以長命百歲的“仙草”靈芝和能夠使人長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達長壽的“壽”字有三百多種字形,變化極為豐富。源於佛教的“萬”字紋樣,寓“多至上萬”之意。在沙燕風箏中,腰部的圖案就多為回轉“萬”字紋樣。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祥雲鶴壽”,“八仙賀壽”等。
喜慶
表達人們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是人們常見的喜慶圖案。喜鵲是喜事的“征兆”,風箏中有“喜”字風箏,“喜喜”風箏碰等,與此有關的風箏和吉祥圖案有:“喜上眉梢”,“雙喜登眉”,“喜慶有余”,“福祿壽喜”,“雙喜福祥”。喜慶圖案頗具情趣的還有百蝶、百鳥、百花、百吉、百壽、百福、百喜等圖案,如“百鳥朝鳳”。寓間美滿婚姻、夫婦和諧有鴛鴦圖案風箏等。
吉祥
龍、鳳、麒麟是人們想象中的瑞禽仁獸。龜在古代是長壽的象征,後來以龜背紋代替。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關於龍的話題,中國是個尚龍的國家,在我們國家裏龍是有著特別的意味,龍有著鹿的角,牛的頭,蟒的身,魚的鱗,鷹的爪的神奇生物,被視為中華古老文明的象征。以瑞禽仁獸及其它物象構成的傳統吉祥圖案有:“龍鳳呈祥”,“二龍戲珠”,“彩鳳雙飛”,“百鳥朝鳳”等。中國傳統風箏-龍頭蜈蚣長串風箏,尤其是大型龍類風箏,以其放飛場面壯觀,氣勢磅礴而受人喜愛。
6 各國風俗 編輯本段
馬來西亞:傳說很美麗
馬來西亞人喜歡放風箏,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據說是為了向稻神致意。有這樣壹個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個窮莊稼漢在田裏遇到壹個迷路的女孩,他把女孩領回家,悉心撫養,女孩越長越漂亮,他和鄉親們的收成也越來越好。誰知他老婆起了妒忌之心,把女孩趕出了家門,從此,村子裏莊稼的收成就越來越壞了。原來,那漂亮的姑娘就是稻神。有人告訴他,必須做壹個漂亮的東西,放到空中稻神之處,向她表示懺悔。這莊稼漢便做了風箏。隨著風箏的升空,人們的日子又富裕了起來。馬來西亞風箏的長度壹般在壹米到二米之間,寬與長相仿。風箏的制作相當講究。首先挑選面向東方生長的竹子,據說這能保證太陽神始終附在風箏上伴隨妳度過壹生。馬來西亞風箏的形狀有魚、鷹、貓、鸚鵡等,然而人們最喜歡的卻是月亮風箏。月亮風箏因形似月牙而得名,這種風箏有的像鳥、有的像魚,但都不失月牙形的特點。在正式的官方場合,馬來姑娘常常手執精心制作、圖形優美的月亮風箏迎接貴客。馬來西亞政府經常組織風箏比賽。馬來西亞航空公司還把風箏作為公司的標誌。
日本:浮世繪風格獨特
風箏傳入日本的時間,壹般以為是在中國唐代時,通過遣唐使從中國帶往日本的。風箏傳入日本後,原是作為同事方面傳遞訊息之用,直到江戶時代才在民間流傳開來。早期的風箏多為長方形和金半圓形,上面沒有任何裝飾。到了明治時代,浮世繪的畫風已形成日本風箏的獨特風格,讓風箏的藝術與欣賞價值更為提高。
韓國:風穴風箏獨樹壹幟
韓國自行發展出代表性的風箏——風穴風箏,這是由米字結構的風箏轉化而來。壹般的米字風箏是以十字交叉與對角線交叉的骨架結合在壹起,加強結構與增加受風。而韓國的風穴風箏更進壹步地在平面上挖壹個風穴,巧妙地運用受風與排風的位置,讓背風轉為浮力,使風箏的動作更為靈活,屬於打鬥風箏的壹種。
泰國:風箏也有男女之別
泰國的風箏有男、女之別,男箏稱之為鳥箏,女箏稱之為魚箏。鳥箏壹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魚箏形如鉆石,也稱“白寶”,放飛時要由7個女子操控。每年2月~4月是傳統放風箏季節,常舉辦多風箏賽會。
荷蘭:曾造出世界最大
荷蘭風箏多沒有骨架,材料多為尼龍布和塑膠紙。荷蘭曾在1984年展示壹只世界上最大的風箏,無骨架,以尼龍布制成,放飛前要先充氣,並由8噸的汽車牽引才能順利升空。
英國:風箏監視潛水艇
在英國,風箏原先是作為航空學的裝置之壹。20世紀20年代,以風箏進行廣告宣傳已是常見的宣傳手法,而二次大戰中,英國曾用風箏載人來監視德國潛水艇的活動。20世紀40年代,英國海軍還曾把風箏作為防衛空中攻擊的裝置配置在驅逐艦上。
美國:特技風箏來自靶機
放風箏,在美國被視為壹種老少鹹宜的體育活動,所流行的風箏多為尼龍布制,不怕風吹雨淋。1956年發明軟體風箏後,不僅放飛時只靠尼龍布或塑膠材料來支撐,更可將風箏折疊起來,攜帶相當方便。美國相當流行的特技風箏,據說就是根據導彈射擊試驗的靶機設計出來的。濰坊、開封、北京、天津、南通、陽江並稱中國六大傳統風箏產地。
7 技藝概況 編輯本段
中國風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高超的技藝,這點早已為世人所公認。但要認真研究起來,記述中國風箏的詳細資料卻不多,而專述中國風箏具體技藝的資料就更少。中國傳說曹雪芹所著的“南鷂北鳶考工誌”是壹個記述中國風箏技藝的專著,但至今不只還見不到此書的全文,就連此說是否屬實,曹氏是否確有廢藝齋集稿這套著作,也還缺少足夠的旁證材料,學術界還在爭論之中,沒有結論。從主觀願望上講,我們很希望曹氏或其他先人能為後代留下壹本有關中國風箏技藝的寶貴資料,供今人繼承和發展。
但希望不能代替事實,我們只能等待著這方面新的發現。除此之外,就是壹些流傳的譜式了。如傳說宋徽宗的“宣和風箏譜”是較早的壹本,但至今乃未見到。其他就是各風箏世家或風箏玩家個人收集的譜式了,今天還能找到壹些。中國雖然這些譜式各有局限,但必竟是可貴的資料,其中值得壹提的是30年代金鐵庵著的“風箏譜”壹書較有價值,不足之處是沒有圖,這也許是由於當時印刷出版條件和資金的限制有圖而未印出來。
中國除“譜”外還有壹種可貴的實物資料——“條”,即制作某種風箏骨架所用的標準竹條,這壹般都是在大批生產風箏的世家中代代相傳的,如北京“風箏哈”家就有壹捆流傳幾代的“條”。這就補充了“譜”上只有畫面,沒有骨架或只有骨架而沒有具體竹條尺寸和粗細變化的不足,使風箏技藝的流傳更加完整。在文字、圖畫和實物之外,中國民間工藝的技藝傳授主要靠“口傳心授”,這就是在民間藝人中使用的“訣”。這是為了好教好記和保密所用的“歌訣”或“切口”。由於藝人的文化水平所限,這些歌訣或切口往往有音無字、或有字無形,在流傳中丟失、修改、訛誤很多。
中國對風箏技藝的討論主要是以上述流傳下來的有限的文化遺產做為歷史背景的參考,以現存的傳統中國風箏為根據,用科學的工藝技術和飛行力學原理進行分析,希望它能為今後中國風箏技藝的推廣和發展提供壹點參考。由於本人的水平有限,不當之處還望各位專家學者,前輩同好,有識之士和青少年朋友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批評指正。傳統中國風箏的技藝概括起來只有四個字:紮、糊、繪、放。簡稱“四藝”。簡單地理解這“四藝”即紮架子,糊紙面,繪花彩,放風箏。但實際上這四字的內涵要廣泛得多,幾乎包含了全部傳統中國風箏的技藝內容。如“紮”包括:選、劈、彎、削、接。“糊”包括:選、裁、糊、邊、校。“繪”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包括:風、線、放、調、收。而這“四藝”的綜合活用就要達到風箏的設計與創新的水平。
8 濰坊國際引風箏節 編輯本段
濰坊國際引風箏節是壹年壹度的國際風箏盛會,壹般定於每年4月20日至25日在風箏都濰坊舉行。1984年舉辦第壹屆濰坊風箏節以來,吸引著大批中外風箏專家和愛好者及遊人前來觀賞、競技和遊覽。1988年,第五屆國際風箏會將濰坊定為“世界風箏都”。在第六屆風箏會上成立了國際風箏聯合會,其總部設在濰坊。同時,濰坊國際風箏節又是與發展外向型經濟相結合的盛會,期間舉辦濰坊市對外經濟技術貿易洽談會,吸引著大批中外客商前來洽談貿易,技術交流和觀光遊覽。
9 語文課文《風箏》 編輯本段
教材分析
本文是魯迅諸多優秀回憶性散文中的壹篇。寫了他童年時,因為風箏與弟弟發生了壹次無法補過的誤解和沖突,內心充滿了深深的愧疚。筆觸細膩,情感淒婉,適合於用聲情並茂的朗讀,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學時運用多媒體手段激情引趣,以情感角度切入,運用朗讀教學,以多種形式的讀將多種能力的訓練滲透其中。把自主權還給學生,給學生搭建壹個鍛煉自我、展示自我的舞臺,解放其思想和個性,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在“學中樂”,在“樂中學”。
這篇課文思想深刻,主題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主題,有壹定的難度。因此,設計時從學生實際出發,抓住親情,創設了壹個與作品中人物對話的活動。讓學生進入文本,充分解讀,完成角色互換。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在培養能力的同時,關註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獲得審美的重塑與提高。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本文傳神的動作、心理活動描寫。
過程與方法:
1、自主閱讀,理解文章內容。
2、合作探究,體會作者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作者敢於承認錯誤的自責自省精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的自省精神。
教學準備:
教師課前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壹、導讀,創設情境
1、課前播放歌曲《三月三》,創設情境。
2、彩屏顯示: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同學們,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寫的是什麽情景?想到風箏,妳們會有怎樣的情感?(生談感受。)可壹想到風箏,文學大師魯迅卻感到悲哀。這是為什麽呢?今天,就讓我們壹起走進魯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詩《風箏》,去觸摸大師那顆敏感的心靈吧!
(用歌曲創設情境,為學生學習課文營造感情基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導語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閱讀期待。)
二、初讀,整體感知
學生活動(彩屏顯示):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詞。
2、思考:本文圍繞什麽展開回憶的?寫了壹件什麽事?用自己的話簡單復述。
教師:
指導復述的方法,引導學生理清情節。
(從文本出發,培養學生提煉篩選信息的能力,尊重學生的自主閱讀體驗。)
三、研讀,合作探究
彩屏顯示:
1、作者看到“遠處有壹二風箏浮動”,就感到“驚異和悲哀”,這是為什麽?
2、文中所說的“精神的虐殺的壹幕”具體指什麽?妳如何看待這種行為?為什麽?
(題1要讓學生品味課文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同時要求學生要能聯系所查資料,聯系自身實際加以回答,體現新課程目標中的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張揚個性進行表達、交流、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歷史唯物觀。)
四、精讀,理解人物
學生活動(彩屏顯示):
朗讀第3、4段,說說妳更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麽?
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討論,體會動作神態描寫的作用,引導學生體會誰才是真正的悲劇制造者。
演讀:壹位學生表演哥哥,壹位學生表演弟弟,朗讀第3、4段。要求所有第三人稱均改為第壹人稱,並讀出人物的感情。
(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展開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真正體會人物的情感,以更好的理解人物。)
五、思讀,質疑問難
妳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有哪些困惑之處?
(鼓勵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同探討疑難問題這壹點,也體現了學生學習方式中的個性化、創造性閱讀特征。)
準備問題:
“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怎樣理解?
我不幸偶而看到了壹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麽說是“不幸的”?
怎樣理解結尾的句子?
六、聯讀,延伸拓展
課文中說:“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妳小時候也做過許多遊戲,玩過不少玩具吧?選擇壹個妳最難忘的說給同學們聽聽。
(把學生從課本引向生活,加深學生的理解和體驗。)
七、小結,朗讀課文
《風箏》用充滿詩意的筆調,形象地敘寫了同胞兄弟之間的濃濃親情,表現了魯迅嚴於自責和反省的精神。它吹奏了人情美的溫馨之歌,讓我們沈浸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裏。請同學們再次走進《風箏》的世界……(學生朗讀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