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民間工藝品資料
南朝陳人虞荔在《鼎錄》中載,黃帝曾在現永康城南的石城山上生活居住、煉丹,並鑄就了黃帝鼎。從那時起,冶煉就開始在永康撒種發芽。自此之後,春秋鑄劍,漢造弩機,唐制銅銃,宋采銅礦,清制槍管,永康五金始終隨歷史而發生變革。據有關史料記載,唐宋時期,永康已有五金工匠加工五金產品。歷元、明、清、民國,永康已經擁有了龐大的五金工匠群,且多能工巧匠,號為百工之鄉。清光緒《永康縣誌》載:“衡器制造肇始於北宋。”清光緒《永康縣誌》載:“土、石、竹、木、金、銀、銅、鐵、錫皆有匠……多鬻技於他鄉。”
目前,“永康打金打銀工藝”與“永康銅藝”、“永康打鐵技藝”均被列為浙江省非遺保護項目。
在永康,錫雕俗稱“打镴”或“打錫”,是壹門獨特的民間手工技藝,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據《永康縣誌》記載,“打錫”形成於五代,隨著錫器在民間普及,成為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時,打錫器逐漸成為壹門重要的民間手工藝。其制品古色古香,光澤清亮,晶瑩奪目,多用於制作傳統嫁妝、儀仗道具、佛事法器及生活日用品等,具有較高的實用和觀賞價值。在永康,民間隨處可見錫制的酒壺、茶壺、茶葉罐。永康風俗,姑娘出嫁,娘家人往往要送壹套錫器。2008年,錫雕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