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淞滬會戰意義
問題二:淞滬會戰的歷史意義? 打破了日本三個月 *** 的幻想
問題三:淞滬戰役的意義 淞滬戰役: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即加強了對經濟重心上海的挑釁。1937年8月9日,日軍侵入上海虹橋機場警戒線滋事,藉此集中多艘戰艦,並以海軍陸戰隊登陸,要求我撤退駐滬保安隊,經我嚴詞拒絕。其後,日軍長谷清師團企圖重演“七七事變”,於8月13日上午9時15分,集結駐滬陸軍及海軍陸戰隊約萬余人,向我保安隊進攻,淞滬戰事拉開揭幕。中國軍隊第9集團軍於次日完成圍攻準備,15日晨攻擊據守上海市區約1.5萬日軍,重點指向日海軍陸戰隊主力所在的海軍營房,但因日海空軍實力遠超中國軍隊,故我軍損失慘重,多次攻擊亦未能成功。
此戰堅定了中國抗戰必勝的信心,振奮了全國同胞的愛國熱情,使日軍被迫轉移戰略主攻方向,三個月 *** 的白日夢宣告破滅,為中國沿海工業的內遷贏得了時間。而中國軍隊的犧牲精神和戰鬥能力也獲得了各國軍事觀察家的高度評價。擁有強大作戰潛力的中國遂在艱苦戰爭磨煉之下,慢慢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上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力量。
問題四:在中華民族的抗戰中淞滬會戰具有什麽重大意義 淞滬會戰中國雖然戰敗了,但為中國民族工業內遷爭取了時間。同時它讓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國 *** 的立場: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將其領土壹塊壹塊地征服侵吞,也證明了中國絕不會向日本投降。
日軍在上海浴血纏鬥三個月,才勉強攻下國軍的陣地,已經使得世界各國對於中國的抗日實力與決心,產生刮目相看的態度,而日軍久戰未勝,日本的民心士氣,則出現了懷疑與困惑。日本幾乎已經可以確定,無法在短期內結束與中國的戰爭,那麽日本就將面臨其戰略最大的致命弱點,就是日本缺乏戰爭與民生的資源,根本經不起長期的消耗,壹旦它無法在中國戰場上達成速戰速決,那麽最後的潰敗,也就成為日本無法避免的命運了。
在淞滬會戰驚心動魄的三個月當中,全中國上下凝聚出了壹個***識,就是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國“縱使戰到壹兵壹槍,亦絕不終止抗戰。”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悲壯的決定,整個民族決心以全面的犧牲來面對歷史危機的挑戰。
中日的淞滬大會戰規模空前,改變了中日決戰的事前安排以及事後的戰爭發展方向。當時蔣介石決定將主力東調,尋求上海決戰的策略是否適當,引起了諸多爭論。
總體評價
就大戰略而言,因內戰剛結束不久,中國國民經濟正逐漸恢復(1936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戰前最高峰),陳誠本人也正在負責利用進口武器裝備50個國防師的計劃(如與德國合作,用江西大余的鎢礦石換取德國武器),在上海與日軍大戰則勢必終止中國的抗戰準備而倉促與日軍決戰。
實際當時日本決策機構在“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對是否全面侵略中國搖擺不定,以參謀次長石原莞爾為代表的“不擴大派”暫時占了上風。石原為當時實力派人物,因當時參謀總長閑院宮載仁親王為皇族只是掛名,軍部實權在參謀次長石原手裏。石原甚至主張:“可以將我華北全部駐軍壹舉撤至山海關滿州國界,然後由近衛首相親自飛往南京與蔣介石促膝交談,以解決日華間根本問題。”日本這個方案,是通過回復到盧溝橋事變以前的狀態,換取國民 *** 對東北偽滿洲國的正式承認。國民 *** 本可利用此次談判與日本周旋,盡量贏得更多時間,然而當高宗武返回南京時,“八壹三事變”正好爆發,中國軍隊進攻上海日軍後,石原莞爾被迫辭職,日本統帥機構決定全面侵華,可見陳誠主動挑起上海戰事的失策。另京滬壹體,上海既為前線,國民 *** 首都南京就直接暴露在日軍兵鋒之下,日軍增兵上海後很快就直搗南京,對中國抗戰震動極大。
正面評價
中國部隊機動性極差,假如完全采取守勢作戰,將會無法取得戰略主動,日軍若是掌握全面戰略上的主動――壹旦它在華北無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遲早會對長江三角洲的政治、金融重心發動攻擊,這時蔣介石將根本無法兩面兼顧。因此不如由中國主動在上海發動攻勢,強迫日軍改變戰略決戰地點,對於中國更為有利。
所以中國放棄在華北的決戰,以及在華東果斷形成決戰,是掌握戰略主動的正當決策,壹旦由日軍控制戰略主動,華軍將更會首尾難以兼顧。從日軍華北方面軍戰鬥序列的組成,即可顯示日本對於在華北決戰的準備十分迅速與完整,假如華軍真的以主力反攻華北,蔣介石更是鞭長莫及無法有效指揮,而漫長的補給線,也將會發生無法支持壹百個師作戰的嚴重後勤問題,因此日軍將會在華北更為輕易地大獲全勝。此外,日軍仍是可以以海空優勢,隨時威脅上海地區,中國無法將有限的兵力,分散布防。
負面評價
中國統帥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滬,既削弱了華北抗日戰力,又未保住京滬杭地區;而上海、南京失守,長江門戶洞開,對武漢和華中腹地威脅極大。這不能被視為是戰略上的成功。”
蔣介石雖然早有作戰計劃並決定出其不意地發動進攻,但是對於日本方面對中......>>
問題五:淞滬會戰的作用,意義,影響拜托了各位 謝謝 凇滬會戰歷時三個月,其慘烈程度為現代戰爭史上之少見。中國軍隊人數雖多,但武器裝備極其落後,後來的西方軍史家說,凇滬戰役就象壹次落後武器裝備的展覽會;日軍裝備優良,加上有空軍及沿江艦隊的炮火支援取,日軍壹個師團的戰鬥力頂得上國軍的十個師。日軍參戰達9個師團22萬余人,傷亡9萬余人,中國軍隊參戰6個集團軍約70個師***70余萬人,傷亡25萬余人。淞滬戰役得到了全國人民特別是上海人民的有力支持,70萬國軍的浴血奮戰,使日軍被迫改變由北向南占領中國的戰略部署,打破其三個月 *** 的迷夢,為中國沿海工業的內遷贏得了時間,激發了中國軍民的抗戰熱忱,其對中國後來的抗戰起到難以估量的作用。
麻煩采納,謝謝!
問題六:淞滬抗戰與淞滬會戰的有什麽區別,還是意義壹樣的。 兩個戰役發生的時間不同,將領也不同.淞滬抗戰:時間:1932年1月28日~3月3日主要將領:蔣光鼐,蔡廷鍇等經過:九壹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為掩護炮制偽滿洲國傀儡 *** 的陰謀,由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串通日本上海公使館助理武官田中隆吉,蓄謀在上海制造事端。1月27日夜,日軍步兵在浪人的掩護下前進,遭到中方警察例行詢問,當浪人辯解時,其後的步兵突然開槍。4名警察迅速進入掩體還擊,淞滬抗戰正式爆發。鹽澤幸壹揚言三天占領上海。 上海軍民義憤填膺,擔負滬寧地區衛戍任務的第19路軍3個師***3萬余人,第60、第61師分駐蘇州、南京壹帶,第78師2個旅駐守上海,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指揮下奮起抗戰。結果:5月5日,中日在英、美、法、意各國調停之下簽署《淞滬停戰協定》。日軍返回戰前防區(上海公***租界北區、東區及其越界築路地帶),中國軍隊暫留現駐地(滬寧鐵路上的安亭鎮至長江邊的滸浦壹線),交戰區劃為非武裝地區。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主要將領:蔣介石、張治中、陳誠等經過:1937年8月9日,駐上海日本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率士兵齋藤要藏,駕軍用汽車強行沖擊虹橋中國軍用機場,被機場衛兵擊斃。事件發生後,中國上海當局當即與日方交涉,要求以外交方式解決。但日軍無理要求中國軍隊撤離上海、拆除軍事設施,同時,向上海增派軍隊。8月13日, 日軍便以租界和停泊在黃埔江中的日艦為基地,對上海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上海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在上海和全國人民的支持下,開始了歷時3個月之久的淞滬抗戰。結果:11月5日拂曉,日軍利用大霧、大潮在杭州灣的全公亭、金山咀登陸,對淞滬實施迂回包圍。中國右翼軍部分沿海守備部隊已抽調支援市區作戰,猝不及防,陣地相繼失守,戰局急轉直下。日軍第10集團軍於11月6日占領金山,力圖與上海派遣軍達成合圍。蔣介石被迫於11月8日下令全線撤退,日軍於11月9日占淞江、11月12占上海。至此,戰役結束。
問題七:淞滬會戰的戰略意義 1938年11月11日,上海市市長俞鴻鈞發表告市民書,沈痛宣告上海淪陷。至此,歷時3個月的淞滬會戰落下帷幕。在淞滬會戰的3個月中,全中國上下團結壹心,達成了“縱使戰到壹兵壹槍,亦絕不終止抗戰”的***識。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悲壯的決定。中國堅持抗擊日寇達到百日之久,使得世界各國對於中國的抗日實力與決心,產生刮目相看的態度。淞滬會戰的意義更在於,打破了日軍“三個月 *** ”的妄言,將中日戰爭拖入持久戰。壹旦日軍無法速戰速決,也就決定了它最後失敗的償運。
犧牲人員:第88師264旅旅長黃梅興,第67師師長負重傷(未死),第201旅旅長蔡炳炎及兩個團長陣亡,第11師和第67師營連長大半犧牲,陳誠集團半月減員半數,稅警團第四團團長孫立人重傷,第18師師長朱耀華因陣地被攻破拔槍自殺。
第88師第524團2營800余人奉命守衛四行倉庫,即後來的“八百壯士”,堅持奮戰三天三夜,未全軍覆沒,在租借各國請求下退回租借之內。
淞滬會戰中,中方兵力最高達70個師,70余萬人,包括蔣介石的近衛軍、各地軍閥、各地正規軍等;日方27萬人,包括駐守在臺灣、華北、東北的精銳部隊及最初參戰部隊。同時有海空軍支援,人少力量強大。很多中國參戰部隊未開到前線就遭到日軍空襲,損失慘重。
問題八:淞滬會戰是勝利還是失敗 失敗了。 *** 組織的三次會戰全部失敗。雖然簽了淞滬停戰協議,還是打了。
問題九:日本全面侵華,為什麽要先在上海打淞滬會戰,然後再打南京。是必然還是偶然。 首先在打淞滬會戰之前,日軍在上海駐有海軍陸戰隊的3000人,而且上海離南京實在是太近了,為了首都的安全,國民 *** 也不可能容忍日本人在上海有這麽壹支部隊的,而且當時蔣光頭手裏有著剛組建的3個德械師,這可都是中央軍精銳中的精銳。況且當時七七事變剛過,民眾壹致要求 *** 抗日。
看待壹個歷史事件既有他的必然因素也有他的偶然因素,必然因素是日軍的大戰略,攻陷南京逼迫國民 *** 投降,來達到他三個月內 *** 的野心。偶然因素是就在八壹三淞滬抗戰前夕的8月9日,日本駐上海豐田紗廠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和壹等水兵齋藤駕車要求強行進入虹橋機場,被守衛機場的中國憲兵制止,隨後事件逐漸升級,這兩人被擊斃,日本人認為是中國方面的有意挑釁。這就是上海虹橋機場事件,也叫虹橋事變。
最終就是中日雙方都不斷增兵上海日軍投入5個師團1個旅團達20萬人,而國軍方面先後投入78個師、7個獨立旅、3個暫編旅、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炮兵7團、財政部稅警總團、憲兵1個團、上海市保安總團、上海市警察總隊、江蘇省保安團4個團,3隊海軍艦隊,兵力總數在75萬人以上。
雖然說八壹三淞滬抗戰我們是失敗了,最後南京淪陷,但是其意義是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國 *** 的立場,絕不向日軍投降。
求采納!!!!
問題十:淞滬會戰為什麽會戰敗,75萬軍隊輸給了日本30萬?! 其實妳可以參考壹下淞滬會戰的百度百科,好好看看戰史對妳會很有幫助。
我個人的觀點如下:
1,從戰略上看,國民 *** 打淞滬會戰是個“面子”問題,說實話,也是可憐的壹個選擇。因為自“九壹八事變”“盧溝橋事變”以後,國內的民情已經不可能容忍 *** 進壹步退讓。而以當時中國國力和中國的地理特征,結合日本本身的部隊數量,最合適的戰略做法就是以中國巨大的戰略縱深拖垮日本。但是很可惜,蔣介石當時已經沒有別的選擇,“西安事變”後,國民 *** 再進壹步退讓會被國民所棄,所以國軍唯壹的選擇就是打。那麽打哪裏呢?蔣介石的考慮是,既然非要打,那就要選壹個能夠制造國際影響力的戰場,這樣可以爭取更多的國際關註和援助,於是上海就成為了這次會戰的主戰場。
雖然國內也有人認為,由於當時在北方戰場,國軍的戰鬥不利,日軍的機械化部隊迅速占領了華北地區,壹旦退守,則武漢壹線會被迅速北下的日軍攻陷,而東南方新登陸部隊此時在東南合力進攻,由於華中地區無險可守,壹旦被南北分切,中國的軍政中心又無法迅速退守至四川,歷史上在中國,南方政權滅亡的路線基本是因為這套戰略。
但是很可惜,日軍當時的戰略思想根本沒這樣想過,應該說是沒辦法做到,因為日軍本身的軍力有限,不可能迅速離開北方剛剛占領的遼闊區域,根據當時的日軍參謀本部石原莞爾所做的對華戰略:“做好穩固日滿和北支(華北),完成進行持久戰的準備的基礎工作”,反對擴大戰爭。即:挑動在西北的國***內戰,同時建設滿洲國,鞏固華北,堵住俄國人南下,再向南洋滲透,得到馬來亞的橡膠和文萊的石油,同時擠走英國人,爭取把手伸到“東印”(荷屬殖民地東印度群島,是現在的印度尼西亞),確保石油供應,這以後再和美國進行“最終戰爭”。盡管日本30年代早期的計劃中還有海陸軍聯合攻占武漢的計劃,但在石原的這個計劃中,鑒於中國 *** 實力的已有所加強,日本已經放棄了壹旦開戰就攻占武漢的計劃,因為那是日本國力所不允許的。
所以當時日軍的想法是:攻下中國新建立的工業和軍事中心,然後全面封鎖中國沿海,就可以逼中國投降。可是也正是因為這個戰略,中國才幸運的活下來了,當時國軍所擔心的“北下壹舉殲滅”的戰略如果被當時的日軍所選,則真的是萬事休矣。直到6年以後,日軍才用這套方案,但是時過境遷,這套戰略後來就不中用了。
《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的作者黃仁宇認為,“從現在公布的蔣日記看來,淞滬地區作戰並無全盤計劃”。蔣介石雖然早有作戰計劃並決定出其不意地發動進攻,但是對於日本方面對中國軍隊進攻可能作出的反應,卻“壹切未經考慮”,“所以蔣介石在上海地區集結兵力迎戰,可能出敵不意,而敵之對策亦出蔣之不意”。
2,從戰術領域看,此戰天時地利人和全不占,是中方的“必敗之戰”。
天時
戰備期中國軍隊準備進攻上海的第壹批部隊是第87、88師,原為國民 *** 的警衛部隊,是德國顧問訓練出的樣板師,全制式德國武器裝備,為國軍精銳。秘密開到上海附近後,張治中又建議抽調正規軍化裝為保安隊進駐上海。“八壹三”淞滬會戰開始時,中國軍隊占了絕對優勢,除2個精銳師外,還有2個裝備德國火炮的重炮團,即炮兵第10團(100毫米加農炮)和炮兵第8團(150毫米榴彈炮),加上坦克、空軍助戰,按理應具有壓倒性優勢。其時日軍在上海的部隊僅海軍陸戰隊3000多人,緊急從日本商團中動員退役軍人,合計也不過4000人( *** 誇大為1萬人以上),重武器也不足,但其依靠堅固工事頑強抵抗,致使中國軍隊壹直無法完成重大突破。
這期間,有個軼事,當時張治中建議抽調正規軍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