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灣的簡介
湄洲灣位於臺灣海峽西岸,福建省沿海中部,泉州市和莆田市會合處,具體為莆田市仙遊縣、城廂區、秀嶼區和泉州市惠安縣、泉港區交匯處,其中泉州港肖厝港和鬥尾港是“中國少有,世界不多”的多泊位天然深水良港 。 湄州灣三面環山,湄洲島橫亙灣口;往灣內5海裏,盤嶼、大竹嶼、小竹嶼、小霜嶼等呈東北—西南排布;再往內7海裏 ,有羅嶼、橫嶼和洋嶼平列,形成三道屏障,避風避浪條件極好。湄洲灣深入內陸約18海裏,航道既長且寬。湄洲灣沿岸港分為:東吳港區、秀嶼港區、肖厝港區、鬥尾港區等4個港區。
早在2008年湄洲灣已經開始整合。 2008年8月,福建省委常委會和省長辦公會議研究通過《湄洲灣港口體制壹體化建議方案》,湄洲灣港口體制壹體化改革進程就此啟動。2009年6月4日,福建省委編辦正式批復設立福建省湄洲灣港口管理局。據福建省人民政府2008年17號省長辦公會議紀要、2009年第97號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研究湄洲灣港口壹體化有關工作會議紀要》精神和福建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關於設立福建省湄洲灣港口管理局及相關事業單位問題的批復》(閩委編辦[2009]97號),福建省交通廳受命發布公告: 自2009年8月3日起,福建省湄洲灣內泉州市港口管理局所轄的肖厝、鬥尾港區.與莆田市港口管理局所轄的秀嶼、東吳港區合並組成新的湄洲灣港,成立福建省湄洲灣港口管理局。新組成的福建省湄洲灣港各港區對外統稱湄洲灣港秀嶼港區、湄洲灣港東吳港區、湄洲灣港肖厝港區、湄洲灣港鬥尾港區。 湄洲灣囿於諸種歷史因素,導致兩個港口各屬泉州市與莆田市管轄,形成“壹灣兩制”尷尬局面,成為湄洲灣整體發展障礙。福建省湄洲灣港口管理局在泉州 。
2009年8月2日上午,福建省湄洲灣港口管理局、福建省湄洲灣港口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掛牌成立,標誌著湄洲灣港口壹體化邁出關鍵步伐。至此,福建省廈門港、福州港和湄洲灣港三大港口格局正式形成 。擁有3752公裏海岸線125個港灣的福建省,早年沒有壹個樞紐性大港。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促使福建省重新整合港口資源。新成立的湄洲灣港口管理局將統壹管理原來分別隸屬於泉州和莆田的四個港區。從此湄洲灣區域內港口將統壹名稱。這是福建省繼2006年成功整合廈門灣內隸屬的廈門、漳州兩地8個港區之後,推進跨設區市行政區劃港口資源整合的又壹重大舉措。2012年的公告的新“湄洲灣港”整合,是在2009年湄洲灣區域內港口整合的基礎上,再擴大,擴大涉及泉州港的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港區和莆田港的興化灣港區,在原來的四大港區擴容為八大港區。湄洲灣港將協調發展大宗散貨和內貿集裝箱運輸,力爭在“十二五”末建成年吞吐量達2億噸的主樞紐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