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投石文言文答案
醫扁鵲①見秦武王②,武王示之③病.扁鵲請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④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石⑤曰:“君與知之⑥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使⑦此知秦國之政也,則君壹舉而亡國矣!”
――節選自《戰國策·秦策二》
n 註釋
①扁鵲:醫學家,姓秦,名越人,戰國時人,醫術高明,人們就用傳說中的上古名醫扁鵲的名字來稱呼他.②秦武王:戰國時秦國國君.③示之:給他看,之,指扁鵲.④已:停止,病愈的意思.⑤石:古時治病用具,壹種針灸用的石針.⑥之:指治病的事.⑦使:假使.
n 知識鉤玄
[古今異義]
已
今常用義:已經.文中古義:停止;如“除之未必已也”.
石
今常用義:石頭.文中古義:石針;如“扁鵲怒而投石曰”.
左右
今常用義:左邊和右邊;支配;文中古義:近侍,近臣;如“左右曰”.
[壹詞多義]
前
(1)名詞,前面;如“君之病,在耳之前”.“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漁歌子》)
(1)動詞,前進,上前;如“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使
(1)動詞,讓;如“將使耳不聰,目不明”.“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黃鶴樓》)
(2)連詞,假使;如“使此知秦國之政也”.
(3)動詞,出使;如“《使至塞上》”.
與
(1)介詞,跟,同;如“君與知之者謀之”.“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2)動詞,給予;如“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魚我所欲也》)
明
(1)形容詞,眼力好;如“將使耳不聰,目不明”.
(2)形容詞,光明,明亮;如“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春夜喜雨》)
(3)形容詞,次,下壹個;如“越明年,政通人和”.(《嶽陽樓記》)
知
(1)動詞,知道,了解;如“與知之者謀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六則》)
(2)動詞,主持,管理;如“使此知秦國之政也”.
(3)動詞,領悟;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六則》)
舉
(1)動詞,行動;做;如“則君壹舉而亡國矣”.
(2)動詞,推薦,選用;如“董生舉進士,連不得誌於有司”.(《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3)動詞,舉起,擡頭;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謀
(1)動詞,謀劃,商量;如“君與知之者謀之”.“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2)名詞,計謀;如“足智多謀”.
[詞類活用]
動詞用如使動詞
“則君壹舉而亡國矣”中的動詞“亡”是用如使用詞,即“使……滅亡” ;該分句可譯為 “那麽君王的這種做法,是會使秦國滅亡的”.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省略主語
(1)“使此知秦國之政也” 之前省略主語“君”,即“(君)使此知秦國之政也”;該分句可譯為“(君王)假如(用)這種方法管理秦國的政事”.
(2)“而與不知者敗之”之前省略主語“君”,即“(君)而與不知者敗之”;該分句可譯為“君王)卻又和不懂治病之事的人敗壞了它”.
2.省略賓語
(1)“扁鵲請除”之中,動詞“除”之後省略賓語“之”,指秦武王生的病,即“扁鵲請除(之)”;該分句可譯為“扁鵲看了,請求把它除掉”.
(2)“君以告扁鵲”之中,介詞“以”之後省略賓語“之”,指秦武王左右親信說的話,即“君以(之)告扁鵲”;該分句可譯為“秦武王把這話告訴了扁鵲”.
3.省略介詞
(1)“武王示之病”之中,“示之”之後省略介詞“以”,即“武王示之(以)病”;該分句可譯為“秦武王把自己生病的地方給扁鵲看”.
(2)“使此知秦國之政也”之中,“使”之後省略介詞“以”,即“使(以)此知秦國之政也”;該分句可譯為“(君王)假如(用)這種方法管理秦國的政事”.
n 翻譯
醫生扁鵲去見秦武王,秦武王把自己生病的地方給扁鵲看.扁鵲看了,請求把它除掉.秦武王左右親信說:“君王生的東西,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把它除掉不壹定能成功,不成功將使耳朵聽不見,眼睛喪失視力.”秦武王把這話告訴了扁鵲.扁鵲憤怒地把手裏的石針往地上壹摔,說:“君王與懂得治病之事的人謀劃這件事,(君王)卻又和不懂治病之事的人敗壞了它.(君王)假如(用)這種方法管理秦國的政事,那麽君王的這種做法,是會使秦國滅亡的!”
n 欣賞評點
西漢人劉向整理而成的《戰國策》是壹部記載戰國時期謀士說客的政治活動和遊說言辭的書.謀士說客不辭勞苦,奔走遊說,推銷自己的治國方略,為了說服對方,經常運用巧妙的比喻,生動的寓言.《詩經》中的“築室道謀”壹詞是說與過路人商量造房子的事,而《戰國策》中記載的“扁鵲投石”的故事講的是秦武王請名醫扁鵲來治病,手術尚未開始,就因秦武王身邊小人讒言而中斷.本文以治病喻治國,告誡國君要用賢不疑.不能為小人所左右.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向這方面的行家裏手請教,切不可聽任外行指手畫腳.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決策,更要廣泛征求專家學者的意見,以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減少決策的盲目性.
n 自能測試
1. 下列語句中加點的字解釋正確壹項是( )
A. 武王示之病. (代詞,他,代武王)
B. 君之病. (助詞,的)
C. 除之未必已也. (助詞,不譯)
D. 君與知之者謀之. (代詞,他們)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詞正確的意思是:
A. 醫扁鵲見秦武王. ( )
B. 君以告扁鵲. ( )
C. 而與不知者敗之. ( )
D. 使此知秦國之政也. ( )
3.下列語句的不翻譯正確的壹項是( )
A.扁鵲請除.-------------------------------扁鵲請求把它除掉.
B.將使耳不聰,目不明.----------------不成功將使耳朵聽不見,眼睛喪失視力.
C.扁鵲怒而投石曰.----------------------扁鵲憤怒地扔石頭.
D.則君壹舉而亡國矣!-------------------君王的這種做法,是會使秦國滅亡的!
4.這則寓言故事給我們的啟發是什麽?(用自己語言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B.( A.代詞,他,代扁鵲;C.代詞,它,指秦武王的病;D.代詞,指治病這件事)2.A.動詞,拜見,謁見;B.介詞,把;C.動詞,毀壞,敗壞D.名詞,政事;3. C.(“怒而投石”中的“石”是古時治病用具,壹種針灸用的石針,不是壹般意義上的石頭.)4. “扁鵲投石”的故事講的是秦武王請名醫扁鵲來治病,手術尚未開始,就因秦武王身邊小人讒言而中斷.本文以治病喻治國,告誡國君要用賢不疑.不能為小人所左右.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向這方面的行家裏手請教,切不可聽任外行指手畫腳.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決策,更要廣泛征求專家學者的意見,以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減少決策的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