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時就有人發明了最早的“機關槍”,為何康熙卻棄之不用?
所謂的康熙時發明的最早“機關槍”,指的是當時的火器專家戴梓發明的“連珠火銃”。而筆者這個問題,其實只要搞清楚“連珠火銃”是不是“機關槍”即可。
連珠火銃=機關槍?
世界兵器史上公認的第壹支機槍,是英籍美國人馬克沁在1883年發明的,如果說連珠火銃是機關槍的話,那麽要早於馬克沁機槍近兩個世紀,但顯然國際上並沒有認可連珠火銃是世界上第壹支機槍。
機槍在百科全書中被定義為“自動武器”,是“帶有兩腳架、槍架或槍座,能實施連發涉及的自動槍械”。《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機槍”條目下的註釋是:“自動武器”。由此可見各國對於機槍的定義有壹個***同點,即機槍是“自動武器”。而自動武器是指靠發射時形成的火藥氣體的能量自動退殼裝彈和連發涉及的武器,即只要扣住槍械的扳機不放,就可以連續涉及,直至彈倉的彈藥全部耗盡位置。
那麽戴梓制造的“連珠火銃”是否具有“自動武器”的特征呢?
最早記錄戴梓的文獻記錄,是紀曉嵐所撰的《閱微草堂筆記》,這本書成於嘉慶三年,刊行與嘉慶五年。紀曉嵐在記述“連珠火銃”時,是這樣說的:“言少時見先人造壹鳥銃,形若琵琶,凡火藥鉛丸皆貯於銃脊,以機輪開閉。其機有二,扳壹機則火藥鉛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東,石激火出而銃發矣。計二十八發,火藥鉛丸乃盡,始需重貯。”
民國初年徐柯編的《清稗類鈔》中記載:“康親王南征時,戴以布衣從軍,獻連珠銃炮法,下江山縣,有功,王承制授以道員答付。”
其中《閱微草堂筆記》後面還有壹段記載,說的是戴梓發明了這種武器後,想要獻到軍隊,然而做了個夢,夢到壹個人譴責他,說什麽“上帝好生,汝如獻此器使流布人間,汝子孫無唯類矣”,大致意思就是說,上天有好生之德,妳讓這種大殺器流到時間,妳這是斷子絕孫啊。於是戴梓心生恐懼,不敢再獻出來。
那麽紀曉嵐是從而得知這個事情的呢?據紀曉嵐講,他是跟戴梓的後人戴遂堂聊天的時候提及,後來紀曉嵐還想讓戴遂堂把這個武器帶來給他瞅瞅,誰知戴遂堂說這個武器被他五弟典當了賣錢了...自此,連珠火銃成為了傳說,在沒有實物流傳下來。
沒有實物,那麽壹切的記述,都是別人口述,光憑語言,又如何能讓人信服呢?還有那個戴梓不獻武器的原因,也十分扯淡,既然發明出來了,還怕夢的譴責麽?
無論是《閱微草堂筆記》的記載,還是《清稗類鈔》的存在極大的漏洞,前者坑爹的被拿去典當還錢,既然能夠典當,那說明是有價值的,開典當行的都是人精,自然會把這件“神器”拿出來研究,或高價賣給有需求的人,怎麽可能壹點歷史痕跡都沒留下?典當行老板是傻掉了,買回來做模型擺件以供玩賞的麽?
還有《清稗類鈔》的記載也有問題,清初其實是很重視火器使用的,戴梓成為道員後,發明了“沖天炮”,被康熙封為“威遠大將軍”,後再平定噶爾丹叛亂的昭莫多之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顯然康熙是將戴梓的制造的武器完美地發揮了效用,沒道理單兵利器“機關槍”卻在戴梓成為道員之後銷聲匿跡。
只要稍微對槍械的發展史有了解的人,都能得到記載中戴梓發明的“機關槍”是不合邏輯的。即使以現代的眼光來看,機槍也是壹種比較復雜的機械系統,它是槍械發展到壹定水平的產物,需要壹整套的工業基礎才能制造出來。
而機槍想要達到扳機而連續發射的目的,它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技術前提:
1、首先要是後裝槍,即從槍膛部裝填彈藥;而戴梓生活的年代,東西方裝備的是前裝貨繩槍和燧發槍,如果戴梓發明了後裝槍,沒道理不推廣,除非當時全中國沒有壹個聰明人,全是蠢貨。
2、它應該使用定裝槍彈,17世紀末,火繩槍和燧發槍都是使用散裝彈藥,即先裝填發射藥,然後裝填彈丸,再在火門處裝填引火藥,從《閱微草堂筆記》中描述的“連發火銃”,使用的彈藥也沒有脫離這種機制,那麽誰能告訴我,這個“連珠火銃”怎麽做到裝填發射藥,再裝填彈丸,再裝填引火藥的?除非這個槍其實是28根縮小版火繩槍組合在壹起,實現花費了很長時間裝填彈藥,然後再依次轉動發射的,那麽這樣的槍還能叫“自動步槍”麽?
3、它應該是擊發槍,否則無法引發定裝彈藥。然而遺憾的是,17世紀末期,中外都沒有出現擊發槍。
綜上所述,當具備以上幾個技術前提後,機槍才有發明的可能。
是故,筆者認為關於“連珠火銃”記載的《閱微草堂筆記》中的記述,存在十分大的水分,要麽就是戴遂堂看到紀曉嵐,為了某些社交目的,誇張了戴梓的制造火器水平,把牛皮吹上了天,以此來博取紀曉嵐的青睞,要麽就是紀曉嵐為了吹牛,杜撰了壹個故事......
至於《清稗類鈔》,其實也是在《閱微草堂筆記》的基礎上編寫完成的,鑒於它的作者是清末人,以當時的國情來看,國人想要在洋人面前擡起頭,誇張甚至捏造這樣壹個武器,未嘗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