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1.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壹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中國在原子彈理論、結構設計,以及各種零部件、組件、引爆控制系統的設計和制造等方面,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2.1965年,由鈕經義、龔嶽亭、鄒承魯、邢其毅、汪猷等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合成了世界上第壹個人工蛋白——結晶牛胰島素。
經過嚴格鑒定,它的結構、生物
活性、物理化學性質、結晶形狀都和天然牛胰島素相同。這項研究為人類認識生命、揭開生命奧秘作出了重要貢獻,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3.1966年5月,中國數學家陳景潤證明了“任何壹個充分大的偶數都是壹個素數與壹個自然數之和,而後者僅僅是兩個素數的乘積”(即“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裏程碑。該證明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陳氏定理”。
4.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壹顆氫彈在新疆羅布泊空爆成功,這次試驗是中國繼第壹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在核武器發展方面的又壹次飛躍,標誌著中國核武器的發展進入了壹個新階段。
5.1970年4月24日,中國發射首枚地球人造衛星“東方紅壹號”,這是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它的發射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制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6.1970年12月25日,中國葛洲壩壹期工程開工,1988年底整個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建成。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是舉世矚目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出口,能發揮發電、航運、泄洪、灌溉等多種效益。
7.1973年,袁隆平利用基因多樣性培育出雜交水稻“南優二號”,並研究出整套制種技術。1976年,“南優二號”大面積推廣後,全國糧食總產量比1965年增長47.2%。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讓我國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決了占世界22%人口的糧食問題。
8.1979年7月,在北大漢宇信息處理技術研究室的計算機房裏,王選等人用自己研制的照排系統,壹次成版地輸出壹張由各種大小字體組成、版面布局復雜的報紙,這是首張用激光照排機輸出的中文報紙。這項成果為漢字告別鉛字印刷開辟了通暢大道,被譽為中國印刷技術的再次革命。
9.1980年5月18日,我國“東風五號”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表明我國導彈技術達到壹個新的水平。“東風五號”導彈發射試驗的護航行動是新中國海軍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遠洋軍事行動。
10.1981年11月20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王德寶教授等科學家,人工合成了完整的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這是世界上第壹個人工合成的轉移核糖核酸(tRNA)。
由於tRNA在蛋白質合成中有著重要作用,而用合成方法改變tRNA的結構以觀察對其功能的影響,又是研究tRNA結構與功能的最直接手段,因此酵母丙氨酸tRNA人工合成的成功,在科學上特別在生命起源的研究上有重大意義。
11.1983年12月22日,我國第壹臺每秒鐘運算1億次以上的計算機——“銀河”巨型機由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在長沙研制成功。比起國際主流巨型機,“銀河”億次巨型機在10個方面有了創新性進步,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巨型計算機的國家之壹。
12.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陳芳允、楊嘉墀4位科學家給鄧小平寫信,提出要跟蹤世界前沿研究,發展我國高科技。
這封信得到了國家重視,批準實施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因為信件的提交日期,該計劃又得名“863計劃”。863計劃造就了新壹代高水平人才,縮小了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極大地帶動了我國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
13.1986年,王運豐教授領導的北京市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實施的國際聯網項目——中國學術網啟動,合作夥伴是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維納·措恩教授帶領的科研小組。
1987年9月,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正式建成我國第壹個Internet電子郵件節點,連通了Internet的電子郵件系統,並向德國成功發送了第壹封電子郵件,內容是“越過長城,走向世界”,揭開了中國人使用互聯網的序幕。
14.1988年3月10日,在北京醫科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婦產科教授張麗珠等科學家的努力下,中國大陸第壹個試管嬰兒誕生。這個試管嬰兒誕生是我國生殖醫學和輔助生育技術向國際先進水平看齊的標誌,在我國生殖醫學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
15.1988年10月16日,我國第壹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正負電子對撞機又稱為同步輻射裝置,它產生的同步輻射光作為特殊光源,可在生物、醫學、化學、材料等領域開展廣泛的應用研究工作。
16.1991年12月15日,中國大陸第壹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並網發電。這是中國第壹座自行設計和建造的30萬千瓦商用核電站,標誌著中國已掌握了核電技術,成為世界上繼美國、英國、法國、前蘇聯、加拿大、瑞典之後第七個能夠獨立設計制造核電站的國家。
17.1993年,中國科學院北京真空物理實驗室(現為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龐世瑾等科學家操縱原子,成功寫出“中國”二字,標誌著中國開始在國際納米科技領域占有壹席之地。
18.1994年12月14日,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破土動工,2006年5月20日全線建成。“三峽工程”是世界上工程量最大、難度最大、施工期流量最大的水利工程。
大壩全長2309米,設計高程達到海拔185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壩。182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和847億千瓦時的年發電量也居世界第壹。
19.1998年3月,國產殲—10型飛機首次試飛成功。殲10戰鬥機是中國自行研制的第三代戰鬥機,也是中國最新壹代單發動機多用途戰鬥機,具有很強的超視距空戰、近距格鬥和空對地攻擊能力,還擁有空中對接加油能力。2006年,殲10戰鬥機正式列裝解放軍航空兵。
20.1999年9月,中國加入人類基因組計劃,負責測定人類基因組全部序列的1%,也就是三號染色體上的三千萬個堿基對。中國是第六個參與國,也是參與這壹研究計劃的唯壹發展中國家。
2000年6月26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美、英、德、日、法、中六國聯合宣布,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繪制完成。
21.1999年11月20日,神舟壹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順利升空,經過21小時的飛行後順利返回地面。這是我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壹艘無人實驗飛船,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新的突破。
22.2000年,“夏商周年表”正式公布,把我國歷史提前1000多年。在這份年表上,夏代開始年約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約在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為公元前1046年,解決了我國歷史紀年中長期存在的疑難問題,為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礎。
23.2000年,北鬥導航定位系統兩顆衛星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擁有了自己的第壹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具有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意義。
北鬥導航定位系統由北鬥導航定位衛星、地面控制中心為主的地面部分、北鬥用戶終端三部分組成。“北鬥系統”的第三顆和第四顆衛星分別於2003年5月25日和2007年2月3日發射成功。
24.2002年,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成功研制出我國首枚高性能通用微處理芯片——“龍芯1號”CPU,標誌著我國已初步掌握當代CPU關鍵設計制造技術,改變了我國信息產業無“芯”的歷史。
25.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乘“神舟五號”飛船成功升空,繞地球飛行14圈後安全著陸,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
26.2007年10月24日,我國第壹顆繞月探測衛星——“嫦娥壹號”發射成功,並進入預定地球軌道。
“嫦娥”的月球之行擔負了四大任務:繪制立體的月球地圖;探測月球上元素的分布;評估月球上土壤的厚度和氦-3的資源量以及記錄原始太陽風數據。11月26日,國家航天局公布了第壹張“嫦娥”拍攝的月球照片。
27.2008年9月25日,我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準確進入預定軌道。9月27日,航天員翟誌剛打開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軌道艙艙門,首度實施空間出艙活動。這是我國航天員首次實現太空行走。
擴展資料:
民國初年中國科學社等民間學術社團創立以後,中國科學技術開始和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更為系統地融合到了壹起。
1928年中央研究院的產生、1949年中國科學院的成立,使得中國科技研究的發展獲得了政府的財力支持。民國時期的槍械制造術、造船術、蒸汽技術、飛機技術都是海外留學學子在國內進行了技術嘗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