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360和群書治要的區別
《群書治要360》系列書,每年出壹卷,每卷從《群書治要》中精選出最精彩、最適合當前社會迫切需要的360小段,加以註解、難字註音,再翻譯為白話文,方便讀者每天讀壹段;將整套書概況為六條大綱:君道、臣術、貴德、為政、敬慎、明辨;每條大綱之下,又歸納了《群書治要》論述的相關要點作為細目,是中國古聖先王修齊治平之智慧、方法、經驗、效果的集大成之作,亦是歷經千萬年考驗所積累的文化結晶。這部寶典既能幫助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也能為當今各階層領導者提供可貴借鑒。對於不同領域、不同身份的社會大眾,《群書治要360》也是修身、治家、處事的智慧源泉。
——————————
《群書治要》(以下簡稱《治要》)是我國古代治政書籍的選輯。唐初著名諫官魏征及虞世南、褚亮等在貞觀初年受命於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以輯錄前人著述作諫書,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國安邦”,創建“貞觀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治要》取材於六經、四史、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晉年”,以“務乎政術,存乎勸戒”為宗旨,從壹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書,剪截淫放”,嘔心瀝血數年,於貞觀五年(631年)編輯成書,計六十五部約五十余萬言。
《群書治要》的特點,壹言以蔽之,曰“博而要”。魏徵等人博采經、史、子典籍六十五種,又以“務乎政術”、“本乎治要”為原則,刪其繁蕪,擇其精粹,濃縮成五十卷的珍本。魏徵乃經國之大器,兼具高尚之道德與卓越的史識,這更使得《群書治要》成為壹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經典之作。
然而這本史詩巨著卻因雕版印刷術尚未發明而未普及,加之唐末戰亂致使此書失傳,幸得由日本遣唐使抄錄帶去日本,經過多代人***同努力,終於使這本書重見天日,實乃:“不幸之萬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