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窗戶紙特別的薄,用手壹戳就破,為什麽還可以遮風擋雨?
很多的古裝劇當中,有人在屋外窺探,就用手指沾點口水,然後壹戳,窗戶就破個洞。以前的窗戶的確都是紙糊的,但要真想隨便戳個洞還不被裏面人發現,基本是不可能的,因為窗戶紙雖然是紙,但卻沒那麽不結實。用如今的眼光看,紙糊窗戶好像非常不結實,怎麽能夠遮風擋雨呢。
1.油紙糊窗戶
現如今的房子,窗戶基本上都是玻璃材質,所謂的窗戶紙也是貼在玻璃上的,而古代不同,門和窗戶很多都是鏤空的,所以如果需要遮擋,必定要在鏤空的地方糊壹些東西,比如紙。但是古人用的窗戶紙,並不會像電視劇裏面那樣壹戳就破,而是會用到能夠防雨防水的油紙,我們常說的古人用的油紙傘,其材質就和這個是壹樣的,所以防水不用擔心。
“糊窗用桃花紙塗以水油,取其甚明”,說的就是油紙,這種油紙是將原本韌性就很好的原紙刷上桐油,再經過很多工序加工才完成的,見過真正的油紙傘的人壹定知道,這樣的紙是不會輕易被戳破的,不然還怎麽拿去做傘?但是有壹個問題,就是味道很大,現如今的油紙傘是如此,卻不知古代的油紙傘是否也有這種氣味呢?
2.很薄的窗戶紙
古人其實有的是辦法防止窗戶紙被淋濕。例如,古代建築的屋檐本身的引水系統就很厲害,如果下雨了,大部分雨水其實是會被引導走的,基本上沒什麽機會落到窗戶紙上,除卻屋檐,在屋檐下面,有的會掛上壹些蘆葦簾子,這壹點在壹些制作考究的電視劇裏也出現過,走廊與外面之間隔著壹道簾子,同樣具有防雨的功能,這壹點也對日本的建築起到了很大的影響。
不僅如此,還有壹些建築的居室外面是壹個帶有窗戶的半封閉走廊,居室與外界之間還隔著壹段距離,如果下雨了,如果淋水了,那受損害的也是外面走廊上的窗戶,裏面居室的窗戶和門,基本上沒有壹點機會。這樣不僅可以防雨,居室的采光、通風都是沒有問題的,雨水還能被蓄起來,是真正的物盡其用。相比之下,有時候的確感覺現在的人們太不“精致”了。
南北方的窗戶也是有區別的
北方寒冷,窗戶紙糊在外,是為了防止積雪打濕。直面。但實際上是兩面都會糊紙的。加強保暖,還防止雨雪的侵入。而南方的窗戶紙是糊在內側的,主要是為了美觀,窗欞也能看的很清楚,上面的雕花也能很好的表現出來。唐代以前窗戶都是固定的,不能打開。
宋代以後,窗戶做成了橫披的樣式,通風采光都不錯。這種窗戶樣式就是大家在看水滸傳當中描寫的潘金蓮開窗戶的那種窗戶。而元代之後,這種恒基流行了起來,窗欞的樣式也變得復雜多樣。而明代的時候似乎要簡潔壹些,多是井字格,柳條格的,清代以後成林發展成了套疊式的了。窗簾的樣式也有很多,包括隔扇段、隔居摘窗、遮羞窗等等。形狀包含仙桃湖路、福壽延年十六蝙蝠扇狀平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