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筆記30|起則頭眩-苓桂術甘湯
七二、“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沈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心下是胃,位於橫膈膜處。正常人的水以氣化狀態從大腸升上來進入肺。
傷於寒時應先發表,結果病人還沒發表時,先吃壞食物,上吐下瀉,腸胃津液傷到,後再跑來開方。吃了發汗的藥後,肺裏的津液也傷到,橫膈膜上面的津液沒了,上吐下瀉後,橫膈膜下面腸胃裏的津液也沒了,水氣來不及補充,水停在橫膈處無法動。
橫膈膜像海綿壹樣會吸水。西醫的觀念認為:頭暈是中耳不平衡。中醫的觀念認為,兩耳是天平,天平的底座在橫膈膜,當水飲在橫膈膜不能排掉時,人壹動水也動,天平底座晃動導致天平動,故“ 起則頭眩 ”。
“ 脈沈緊 ”,即裏寒,水是寒的,且在橫膈膜;“ 發汗會動經 ”,因為身體的血脈、經絡、肌肉都靠水份來滋養,壹發汗沒水了就抽筋;“ 身為振振搖者 ”就是橫膈橫的水在晃,用苓桂術甘湯。
茯苓白術去中焦水,桂枝降逆,苓桂術甘湯壹下去,中焦的水排出,頭暈現象即去掉。臨床上,起則頭眩, 移動或站起來的時候會暈眩,就是苓桂術甘湯證 。
起則頭眩原因 很多,不單單是傷寒汗吐下後,還有平常喝水喝太快,水慢慢累積停在中膈,也會頭暈;還有壹種是“思”,思傷脾,造成脾的運化不好,土生金的時候,壹部分水會氣化上去,壹部分水會停在橫膈膜上。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術二兩,甘草二兩。
黃金比例:4:3:3:2,茯苓最多,利水力量很強。臨床上這壹處方用得很多,病人還常常有惡心,再加點半夏。
用量及煎煮法:
茯苓4錢,桂枝3錢,白術2錢,甘草2錢,六碗煮三碗,去滓,分溫三服。
苓桂術甘湯用於水飲停在中膈,平時感覺肌肉跳兩下,面皮在跳,也是因為水飲,因為脾主肌肉主四肢,亦用此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