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銀行將壞賬剝離給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之後,又發生了什麽?
壹、國有銀行將壞賬剝離給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之後,又發生了什麽?
1999年開始,信達、華融等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奉命處理四大商業銀行上萬億不良資產,十年後這些“壞賬銀行”又借市場化跳板把更多賬單塞進國家手中,如此輾轉騰挪的後果便是,壞賬不減反增,全體納稅人掏腰包。要了解今次華融資產管理公司仿照“信達模式”設立***管賬戶的性質,就必須知道中國這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的前世今生。亞洲金融風暴中的1999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決定將工、農、中、建四大銀行的1.4萬億元的巨款壞賬果斷剝離,對口設立華融、長城、東方和信達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簡稱AMC),以求換得金融業和整體經濟的輕裝改革。財政部作為唯壹股東向每家公司註資100億元,並擔保四大AMC從央行獲得6041億元再貸款,再向四大國有銀行及國家開發銀行***發行8110億元金融債券,以此按1:1的對價購買不良資產。在華爾街,處置不良資產的公司往往被稱為“禿鷲”,他們靠那些“腐肉”為生,也替整個經濟體清理垃圾。而這批中國金融“禿鷲”的設立目標也是為了在十年存續期內“最大限度保全資產和減少損失”。央行行長曾說,首次剝離的1.4萬億不良資產“50%是各級政府行政幹預導致的,30%是為了支持國有企業,剩下的20%才是銀行自身經營造成的。”簡單說,AMC的成立就是給中國金融業向市場經濟轉軌“擦”的,正是這四家“壞銀行”的存在讓四大國有銀行有了成為“好銀行”的可能性。2006年底,官方公開數據顯示,AMC累計處置不良資產1.21萬億,占接受總額的83.5%,現金回收約2110億元,回收率約在20%左右。對於資產管理的十年成績,外界褒貶不壹。盡管處理不良資產是個高技術難度的活兒,盡管四大國有銀行中工行、建設銀行雄踞全球銀行業賺錢能力前兩位的成績表明當初“扔下沈重包袱”、“以時間換空間”決策的正確性,但20%左右現金回收數據仍然表明,AMC辛辛苦苦十余年,銀行系統不良資產還有1萬多億元,只是從商業銀行挪到到AMC口袋裏。再考慮20%回收率背後的成本,AMC成立時從國有銀行借調了工作人員,回收現金的費用率在8.65%。AMC前期將相對優質不良資產處理萬之後,後期回收率壹年比壹年低,管理費用卻壹年比壹年高。AMC管理人員曾披露:“如果回收100塊錢妳只能拿1塊錢獎勵,而制造100塊錢費用妳可能拿20塊錢回扣,妳選擇哪個?”甚至出於十年存續期結束後前途未蔔的擔心,不乏有的AMC留著不良資產賺其他業務的錢,以免坐吃山空。在AMC運作期間,關於國有資產流失的爭論壹直非常普遍。首先是“大限將至”的時間壓力讓AMC不得不在後期以迅速清空庫存為目的實施“大甩賣”。曾參加過AMC資產包拍賣的業內人士稱,因為經濟周期而形成的不良資產如果必須在行政指令下的2006年底前處置完成,坑定會導致“賤賣”。他還透露,AMC為防範與私人交易時的道德風險,更傾向於賣給政府,價格自然也壓的很低。最為極端的例子發生在2006年,長城資產管理公司沈陽辦事處將18.67億國有金融不良資產低價轉讓,價格不足債權的1%。購買人隨手僅靠其中壹筆債權(約占總額1.4%),不僅收回了1800萬的投入還另賺800萬元。有業內人士甚至將之指斥為“崽賣爺田不心疼”的行為。事實上,AMC擁有不良資產處置的全部成本和收益信息,且掌握了資產折扣權,但回收率並沒有硬性指標,運營損失由國家承擔,這其中就產生了“尋租”空間。2005年初,國家審計署披露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AMC)現已被查出各類違規和管理不規範問題資金700多億元,發現案件線索38件、涉案資金67億元。時任審計署長李金華在通報中指出,壹些AMC財務管理松弛,虛報、挪用回收資金的情況時有發生,甚至采取虛報冒領、截留收入、虛列費用等手段,將資金用於發高額工資及獎金補貼等。監管機關還註意到,回收資產最大化及處置成本最小化似乎並沒有被放在AMC日常業務最重要的位置。憑借手握上萬個企業的債務處置權,AMC建立了涉及租賃、證券經紀、不動產和信托業務在內的分支部門,華融官網曾顯示它擁有300家企業的股權,旗下擁有10家金融平臺公司,2009年利潤同比增長102.9%。但是,所有AMC的業務信息包括最為重要的資金回收率並不曾定期公開。《紅色資本主義》作者卡爾?沃特直言,從不良貸款被剝離出銀行資產負債表那壹刻起,政府和這些資產管理公司間的資金流動至今仍不完全透明。總結“壞賬銀行”過去十年,明顯特點就是在上萬億國有銀行不良資產處置上“成效不大”,壞賬只是挪了窩但錢並沒清算。更為嚴重的是,AMC在十年運營中本身又再不斷產生新的欠賬。據統計,包括四家AMC在成立初期以及2005年再度剝離不良資產,央行提供給AMC的再貸款高達1.2萬億;AMC向四家銀行發行的8110億元債券10年後也無法償還。也就是說,4家AMC政策性業務回收的現金在扣除各項費用之後,絕大部分用於支付央行再貸款和金融債的利息,所剩下的能夠償還本金的微乎其微。以華融公司為例,銀監會資料顯示,截至2005年末,華融公司***回收現金543.9億元,而同時期,華融公司向工行支付全部累計應付金融債券利息389.16億元,同時向人民銀行支付再貸款利息45.78億元,還有累計費用支出為28.91億元,三項合計已達463.85億元。老賬還沒處理完,超過萬億的政策性業務虧損掛在了AMC的賬上,這就是“壞賬銀行”十年後所面臨的尷尬現實。不過在選擇AMC選擇後續改革路徑的時候,事業單位政府“管飽”的優越性再次體現。2009年建設銀行宣布持有信達資產管理公司的2470億債券延期十年;隨後中國銀行業跟進延期債券10年,利率維持年息2.25%不變,財政部繼續對債券提供擔保。另外,AMC欠央行的5739億再貸款則停息掛賬。正常情況下央行為保障資產負債大致平衡,每增加壹筆債權就該相應的鈔票。每還壹筆錢,也要註銷壹筆基礎貨幣。掛賬意味著左邊AMC不用再償還貸款,右邊也不再縮減貨幣,流動性停留在市場上,就有可能導致全社會的通貨膨脹。類似上述政策“管飽”落實到具體資產管理公司,就產生信達向市場化轉型時的“***管賬戶”。2010年,國務院批復信達與財政部***設“***管賬戶”,將歷史上形成的2000多億元巨額掛賬損失剝離至此賬戶,存續時間初定為十年。“***管賬戶”本質上用未來的收益來還當前的欠賬,做法是將剝離的不良資產置換成優質資產,財政部向信達發放等額付息債券,以其作為信達唯壹股東未來預期可獲得的分紅以及所得稅減免部分歸還。引入“***管賬戶”方案後,財政部作為不良資產的債主不需要立即支付現金化解損失,而信達的財務報表將變得幹凈甚至“健康”,最終新帳、舊賬都留給了未來。2010年《證券市場周刊》撰文指出,從AMC接收不良資產開始,所謂“政策性收購”就是個數字遊戲。十幾年後,AMC欠央行約1萬億,簽四大國有銀行8200億,原購入的1.4萬億不良資產只有20%現金回收。無論這些欠款是進入“***管賬戶”還是債券延期、停息掛賬,都不過是在國家資產負債表的不同科目下“左兜換右兜”。但債務就是債務,企業核銷要靠利潤,財政核銷要靠納稅,央行核銷要靠通脹。這些壞賬隱藏在中國的GDP效益中,真正成為中國經濟的泡沫。僅以“***管賬戶”剝離剩余壞賬的做法匡算,如果後來的長城、東方都仿照信達、華融的方式操作,未來十年近萬億不良資產還是處理不掉,最後的結果分攤到全民每個人需要為此掏出將近1000元。而據西南財經大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野華的測算,包括農行股份制改革的成本,中國金融漸進式改革成本已累計3.2萬億,若壹次性核銷,2009年中國GDP總量的10%就沒有了。凡是資本運作,必定有群體為此支付代價。央行與財政部不是創利企業,由央行和財政部承擔不過是由納稅人承擔成本的隱諱說法。分析中央財政拯救銀行壞賬的具體方法,也可以證明是如何為壞賬買單的。當壞賬積累的壹定程度,銀行只有用自身利潤核銷壞賬才是直接支付。若國家動用外匯儲備向銀行註資,就相當於直接向市場多投基礎貨幣,以隱性通脹的方式攤薄所有人民幣使用者的福利,以鑄幣稅的方式搜刮國民以填補銀行的無底洞。此外,AMC向四大銀行發行的金融債券是由中央財政擔保的,這種隱形擔保的形式雖然不是直接的、壹次性的買單,但最終是由中央財政間接、延期支付的。央行再貸款雖然目前已停息掛賬,最後也還是通過流通領域的通脹造成物價上漲,民眾買單。總的來說,起初的銀行不良資產經過AMC處置後並沒有減少,如今通過市場化改革又再塞回財政體系,壞賬在被轉移、被延期支付的同時仍然在被放大、被惡化,最終接盤的只能是全體納稅人。
二、國有銀行壞賬剝離給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之後,發生了什麽?
其實就是使得四大國有銀行有更好的報表利於上市的時候獲得更高的市值。
三、為什麽改制後的商業銀行會擴大國有資產的支配範圍
現在的商業銀行是股份制,從今年開始,要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分步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進行綜合改革。”健全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金融體系,是金融機構結構完善的金融體系,其主體應該多元化。但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壹直牢牢占有著70%左右的市場份額,新興其在國內銀行業中的穩固壟斷地位,更無法在大規模範圍內同其展開公平競爭。由此引發的為擴大市場份額的不規範甚至惡性競爭,不僅造成了金融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積累了經濟運行中大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埋行自有資本金不足,且不良資產定,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低於4%。我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普遍未能達到這壹標準。從國際大銀行的情況來看,2000年,世界前20家大銀行(不包括中國的銀行)平均資本充足率為11.52%,中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與國際大銀行相比還存在認為不足8%),從而風險能力和擴張能力。從不良資產比率來看,世界均不良資產率為僅為3.27%,其中花旗銀行和美洲銀行的不良資產率分別為1.4%和0.85資商業銀行的不良有商業銀行的資本不足嚴重削弱了銀行消化貸款損失的能力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加大整個金獨資商業銀行產權不明晰,承擔了過多的政策性業務。傳統的經濟體制下,單壹的國有產權形式內在的決政企合壹的制度特征。在原有體制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承擔了過多的政策性業務,導致大量開放以前,國有企業最重要的資金渠道是財政,但隨著體制改革的深入國企發展成為國有銀行的歷史重任。進入80年代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取代了財政成為國據統計,改革以來,國有貸款額的80%以上流向了國有企業。1996年底,國有企業占用的7434.7億元。沒有銀行的金融支持,國有企業的增長是不可能實現的支持卻使國有銀行付出了沈重的代價,1999年成立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就接收了國有銀行在1995年前產生的1.3萬億的呆壞帳。據官方估計,這還只能使國有銀行的呆壞帳率下降到20%以內。的產權關系,建立現代金融公司治理結構,才能使國業銀行。只有剝離正搞活國有獨資商業銀行。4、應對加入WTO挑O,這意味著我國市著我國經濟將全面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大潮,我國企業將面臨全面的競爭,特別是金融企業面對的挑戰更為激烈。現階段我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面對外資銀行的挑戰存在著嚴重的不足。首先是體制和機制上基本原則就是公平競爭,減少、消除壁壘和保護。如果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仍然以政企不分、政府色彩濃厚,不具備完全市場主體和法人主體的得國民待遇後,不但會被視為違背世貿原則,而且也難以在競爭中取勝。其次是實力的不足,能夠在國際上四處擴張的外資銀行,大都是規模大,實力強,資本充足,國際業務經驗豐富、業績優良的大銀行。我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業務品種單壹,金融創新動力和能力低。按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現有的體制,是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的,必須對它們進行股份制改造。這是符合現代金融企業發展的方向的。
四、90年代銀行壞賬是怎麽處理的?
1.分級核銷。
2.成立資產處置公司。
3.債轉股。
90年代隨著改革的深入體系內的不良資產越來越多,處置清收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政部撥款400億,成立了東方、華融、信達、長城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國有AMC),用以剝離商業銀行表內的不良債權。俗稱“打包轉讓”,即通過債權轉讓的方式,將原本屬於銀行的壞賬,轉讓給AMC。
銀行的本金損失基本上是必然的(打包轉讓債權基本上要在本金基礎上打折出售),這部分損失就會消耗銀行的撥備,俗稱“壞賬準備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