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如何被卷入了緬甸內戰?
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且損失慘重,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對緬戰爭也是其中唯壹存在較多爭議的壹件。乾隆帝晚年時曾說過,“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 壹些參加過清緬戰爭的將領,目睹了部分緬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術落後。返回後曾上書乾隆帝,提議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雇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制槍支,增強自身國力。但乾隆皇帝受“騎射為本”祖訓的影響,認為發展火器將會導致本來入關後因腐化導致騎射和冷兵器作戰技藝松弛的八旗軍依賴火器,其該方面技藝進壹步松弛,所以未予以重視。 這場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的重大政局變動。清緬戰爭爆發時候,緬甸正和它歷史上的死敵暹羅交戰,剛滅了暹羅就遇上清軍的進攻。國內空虛的緬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駐紮暹羅,全軍歸國抵禦清軍進攻。暹羅的鄭信由此得以擊敗國內其他割據勢力,擊退緬兵,重建暹羅。清朝很長時間都不知道是它造成中南半島上這壹大變局,既削弱了緬甸,又挽救了暹羅,而是耿耿於懷在全盛時期無法打服“南荒小夷”。戰爭結束後中緬關系又被重新納入了東亞朝貢體系,中國得了面子,而緬甸則得了實惠。
元明之際緬甸尚隸屬中國版圖,但由於嘉靖至萬歷,爺孫三代疏於朝政,明廷腐敗,孟養土司和木邦土司聯兵擊殺緬甸宣慰使莽紀歲,瓜分緬地。莽紀歲之子派人到昆明申述,希望明朝出兵討伐,由於當年貴州,粵西都有叛亂,明將王守仁先討平叛亂,正準備進兵滇西,緬甸之時病死。其子莽瑞體奔逃匿於洞吾母家長大後莽紀歲之子莽體瑞自力啟兵為父復仇,勢力逐漸強大,掃平各部。因憤恨明朝未救,並與思機發聯兵侵犯雲南邊境,自稱西南金樓白象王,以大漢奸陳安為丞相,諸漢奸嶽鳳之流為羽翼攻城掠地,元明眾建諸侯的政策在東籲王朝建立後開始崩塌,這是明末時期東北、西南改變明朝歷史的兩大事件事情之壹。東籲王朝看到明朝並沒有出手拯救外邊政區,於是借鑒明朝的金字紅牌制度,在之後的半個世紀的時間裏東籲王朝迅速統壹了諸多土司,甚至雲南沿邊土司,也要向其交納花馬禮。
清末民國年間人,地處西南邊疆的騰沖誌士對明朝外邊政區制度在明代後期丟失大片國土和失效,進行了深刻總結,說:“緬甸自元人設邦牙宣慰司於蒲甘城,置都元帥府,彼時版圖已入中國,明初置緬甸宣慰使司,並置古剌、底馬撒等宣慰使司,俱隸雲南都司。盡大金沙江內外,皆受朝命。清乾隆間,復封緬酋孟隕為緬甸王,每屆十年朝貢壹次。顧中國自古視藩服之地,只取羈縻臣屬之義,無利土地之心;有征服之武功,無建設之政治。迨乎衰季,則並武功而無之。”明末東北清軍入關,朱明皇帝逃入西南緬甸,吳三桂大軍兵臨緬都阿瓦城活捉永歷帝,然而當時吳三桂邀功心切立馬自阿瓦城回軍,諸位土司仍然隸屬於緬甸不復眾建。清人趙翼所說: “是時三桂未及為善後,許以邊外木邦、猛密、大山諸土司,聽其仍為緬屬,不復能如明初之眾建 而分其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