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小楷作品
書法小楷作品如下:
1、鐘繇《宣示表》
《宣示表》較鐘繇其他作品,無論在筆法或結體上,都更顯出壹種較為成熟的楷書體態和氣息,字體端整古雅,字體寬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現了魏晉時代正走向成熟的楷書的藝術特征傳說王導東渡時將《宣示表》縫入衣帶攜走,後來傳給了王羲之,王羲之後來又將它傳給王修,王修便帶著它入土為安,從此不見天日。之後傳下來的是王羲之的臨摹本。
2、鐘繇《薦季直表》《薦季直表》結體疏朗、寬博,體勢橫扁,尚有隸意。雖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結體法度均不如晉唐工整,但天趣盎然,妙不可言,是漢字由隸書向楷書演變過程中的壹個縮影。
鐘繇是王羲之的書法啟蒙老師衛夫人所崇敬的三國時期魏國書法家,據說鐘繇是楷書(小楷)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鐘繇對後世書法的影響是巨大的,他與王羲之並稱為“鐘王”。鐘繇的書體主要是楷書、隸書和行書。
但是鐘繇寫得最好的是楷書,鐘繇所處的時期,正是漢字由隸書向楷書演變並接近完成的時期。在完成漢字的這個重要的演變過程中,鐘繇繼往開來,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3、王羲之《樂毅論》
《樂毅論》筆筆精到,無壹筆含糊,楷法成熟,釋智永認為《樂毅論》為王羲之正書第壹。據說唐太宗最為寶重的書跡是王羲之的《蘭亭序》與《樂毅論》。當年唐太宗還將最初的《樂毅論》摹拓分別賜給了長孫無忌、房玄齡、高士廉、侯君集、魏徵、楊師道六人,摹本的傳布範圍也只限於皇親國戚或近侍大臣,世人罕見其貌。
4、王羲之《黃庭經》
《黃庭經》通篇章法和《樂毅論》相似,有縱行無橫列,縱行清晰,但並不十分規直,隨字賦形不拘高矮寬窄,字與字的聯結錯落有致。對比的形式因素在《黃庭經》中表現得十分豐富,這使得《黃庭經》比之《樂毅論》更多了壹些“今意”。如果說《樂毅論》是古樸與妍麗兼美的話,那麽,《黃庭經》已是勁媚秀雅甚於拙樸古雅了。
王羲之小楷《黃庭經》相傳寫於東晉穆帝永和十二年(356)五月,60行,計1200余字。陶隱居《上梁武帝書啟》,以此為王羲之的有名的書跡。褚遂良“右軍書目”列為第二,開元中徐洪《古跡記》列為第壹。隋智永、唐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吳通征等皆有臨本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