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散文
自古,中國的節日就過得極為講究。以下是我帶來節日散文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妳有幫助。
關於節日散文 篇1春節、清明、端午、中秋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這些節日中的習俗、遊藝、慶典,與大自然的氣候和節律,以及農耕時代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關。隨著工商業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與農耕生活逐漸脫節,與大自然也不再那麽親密,很多節日記憶在年輕壹代那裏慢慢失落了。比如,端午是屬於夏天的節日,莊稼旺盛生長,人也要激揚自己的精神,賽龍舟這樣的習俗就產生於這種情感需求,那是從田野裏生長出來的情感。現在提到端午,人們就不會自然生發出這樣的情感需求了,與之相關的習俗也就只會淡化。
傳統節日是中國人生活情感和願望的***同表達,許多傳統節日風俗中斷了,我們的年輕人沒有了節日記憶,令人惋惜。更多的情況是,有些習俗消失了,節日喚起的情感卻不會變。比如清明時節,踏青、放風箏、蕩秋千的人越來越少了,但對先人的懷念和祭奠卻沒有變少。中秋節總想團圓,春節總要辭舊迎新,節日的情懷是不變的。
比如說即將到來的春節,貼“門神”辟邪,貼“福”字迎祥,寄寓了人們對生活的期望:和諧、富裕、健康、平安。傳統的風俗越來越少,怎麽把節日過好?用更多有活力的形式支撐起民族的生活激情、人們的節日盛情,應舉各方之力全力而為。2007年“兩會”期間,我提交了《關於建議春節假期前挪壹天的提案》,我的提案很快被政府采納,會後不久,國務院頒發文件決定清明、端午和中秋三個傳統節日放假,春節假期前調,除夕給假。這個決定實施了五年,大家春節過得松快充分。中國人過年過的是除夕,過年的勁兒都用在除夕夜,今年恢復除夕放假,也是充分尊重了傳統、尊重了民意。政府應為傳統節日“搭臺”,讓春運通暢,鼓勵各種春節的活動,比如農村的廟會、城市的年貨市場,支持老百姓過好春節。按照中國的傳統,年貨市場是賣各種應時的過年用品,比如“福”字、蠟燭、紅燈籠、吊錢、年畫等。商家開發更多的年貨,開辟年貨市場,既符合商業的規律,又能為人們帶來節日的愉快。記得多年前逛天津天後宮的年貨市場,我在壹個剪紙攤上看到壹個小福字,這福字比大拇指指甲大壹點兒,過年時將這小福字往電腦上壹貼,上著網,年意頓時來了。這種微型的福字先前是沒有的,但人們對它的再創造還是緣自節日的情感,傳承傳統。
對於節日的情懷傳承,每個人都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特別是我們的教育應該突出傳統節日的教育,我甚至都想給小學生編壹本傳統節日的課本,讓他們知道這樣過節很好玩、有味道、有我們民族的特點。另外,媒體也可發揮它獨特的優勢,積極營造節日的氛圍,把有新意又有傳統味道的節日信息傳播開來。不過,節日的真正主人還是老百姓。壹個節日過得好不好,還是得聽老百姓的心聲。春節是中華大地各民族的節日,過好春節要看到更多人的願望。現在辦春節晚會,太盯著城市人的喜好,又太在意、遷就年輕人的喜好,而不夠關註占全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村老百姓,這就會使大多數人不滿意。
關於節日散文 篇2提起“二月二”,好比是個很遙遠的節日;遙遠到三四十年前的童年。我們這壹代人的童年都被貧窮和饑餓困擾著,所以,記憶中的“二月二”幾乎就只剩個“吃”字了。
雖然年的味道早已蕩然無存,但細心的母親必須留個年的尾巴給“二月二”,那就是過完年以後的最後壹頓肉菜了。所謂的`“肉菜”,其實是把洋芋和胡蘿蔔切成片片,與豬肉片和血饃饃混炒——這是童年最美的味道,可惜不常有。這也是娃娃們盼望“二月二”的原因之壹。
除了吃肉菜,少不了的就是吃各種各樣的炒物兒。有自家自留地裏種的,如扁豆、黃豆、“建設”豌豆、仙麥、油麥兒等等。有心計的主婦會提前把要炒的物兒在鹽水或糖水裏泡壹段時間,這樣出來的炒物兒自然就有了鹹味或甜味,而且酥軟可口,自然好吃多了。
“建設”豌豆有壹股子沖人的雜腥味,不是所有的人都愛吃。有種叫“三棱豆”的,顆粒碩大,通體素白,吃起來脆香爽口,當時備受青睞。但後來聽說那是舶來品,人吃了會中毒。陽賽村人吃多了三棱豆,許多得了軟骨病的,醫不好,大半生與拐杖為伴,就是例證。
“二月二”炒物之王當數大豌豆了,但那時並不自產。每逢“二月二”前幾天,便有人肩挑背馱地來到村子裏換大豌豆。村頭壹聲“換——大豌豆唻——”,各家的小孩便纏著自己的父母親,抱住父母親的大腿,“給咱換大豌豆——給咱換大豌豆——”,就像貓兒念經,沒完沒了!如果見大人沒有動靜,就硬是擠出幾滴眼淚,耷拉拉地吊在眼眶子上,總要得到爸媽的同情。其實也不是大人鐵石心腸,家裏僅剩的幾斤糧食,還要做種子用。再說呢,壹斤半麥子才換壹斤大豌豆,還是濕的,未免吃虧太大,實在不劃算嘛!——看著孩子的眼淚都下來了,先是母親勸父親:“要不給娃換上半斤吧,哄壹下就過去了吧……”然後是父親壹邊怪怨“也太貴了嘛,換了大豌豆恐怕給人家不夠還了呢”,壹邊拿了個碎碗,吞了多半碗麥子,這才悶悶不樂地去換大豌豆了。
“二月二”的教室裏,塞滿了吃炒物兒的聲響,酷似毛驢啃幹草發出的聲音。學生娃少不了給老師奉上壹掬掬(雖然心裏疼,但還要強裝笑臉),老師們壹概笑納(因為那時的老師也是壹樣的窮酸)——這樣,學生們才能肆無忌憚地吃炒物了。書包裏,衣服的兜兜裏,沒有不裝炒物兒的。而真正神奇威武的是那些直接把大豌豆串串掛在脖子上的家夥!那是奧運金牌,那是“五壹”勞動獎章,要不就是貴婦人的金項鏈……因為班上掛串串的充其量三幾個同學,何況二月二當天只是掛,不去吃,這就吸引了眾多羨慕的眼光……遠山的串串最長了,都不知在脖項纏了多少轉!雙山和旺喜在遠山前面轉移他的註意力,定國在後面偷偷解開串大豌豆的繩結,擼走了很多大豌豆以後,又重新系上了……待遠山發現時,脖項後面的大豌豆缺失了壹大片,而雙山、旺喜和定國三個為了分吃大豌豆在學校的基子坑兒裏打起了死捶!
“二月二”有個遊戲叫“捉糊塗蟲”,妳玩過嗎?兩人壹組,甲只用壹只手捏壹定數目的豌豆,乙兩手捏相同數目的豌豆,然後背過手去。遊戲開始,甲說:“糊塗蟲糊塗蟲,只要妳兩手捏得停,壹手打妳xx顆,壹手和妳對半清!”然後乙伸出壹只手展開,由甲去清點,神奇的是:無論乙手裏豌豆數目怎麽變化,甲總是能取得遊戲的勝利!乙因此輸掉許多豌豆!請問,甲的奧妙在哪裏?這個遊戲往往是大娃娃哄碎娃娃,甲制勝的訣竅直到我讀四年級時才自己解開。
訂了娃娃親的男孩,二月二的壹天必須要去女方家“抹丈人”。定國便是其中的壹員,因為那天他下午才到校的。抹丈人自然要穿新衣,藏簍裏除了大豌豆串串若幹,還少不了三尺花布,那是為女方送去納衣裳的。雖然就在鄰村,壹個人不敢去的,須父親在前面引路,定國羞答答地跟在父親屁股背後,生害怕路上見人,見了人,更害怕人家問幹什麽去——抹丈人在幼小的孩子心目中就是個醜事,醜的見不得人啊!所以我那時竟然和幾個同伴發下毒誓:咱們壹輩子不攀婆娘!
今年的二月二,村裏人都在日七慌忙地栽黨參,據說畝投入四千多元呢……
——沒有人吃炒物,沒有人掛串串,沒有人吃肉菜,沒有人抹丈人……
因為沒有人再稀罕這些了,誰還在乎“二月二”?
關於節日散文 篇3每次聖誕節或者情人節什麽的,我從不寄望得到先生什麽禮物。先生說,這種節日本意是好的,只是給商人利用了。又說,何必為了節日才買東西送來送去呢?凡事但憑壹心,心中想著誰,管它什麽節日,隨時都可送呀!
我也深以先生的看法為是,所以每天都在等禮物。
有壹天先生獨自進城去找朋友,我不耐那批人,就在家裏縫衣服。先生走時,我檢查了他的口袋,覺得帶的錢太少。壹個男人,要進城去看朋友,免不得吃吃喝喝,先生又是極慷慨的人,不叫他付帳他會不舒服的。
就因為怕他要去壹整天,所以又塞了幾張大鈔給他,同時喊著:“不要太早回家,盡量去玩到深夜才開開心心的回來。不要忘了,可以很晚才回來哦!”
站在小院的門口送他,他開車走的時候揮了壹下手,等到轉彎時,又剎了車,再度停車揮手,才走了。鄰居太太看了好笑,隔著墻問我:“妳們結婚幾年了?”我笑說:“快五年了。”那個太太壹直笑,又問:“去哪裏?”我說:“去城裏找朋友。”鄰居大笑起來,說我怎麽還站在門口送——生離死別似的。我也講不出什麽道理,嘩壹下紅了臉。
沒想到才去了兩個多鐘頭吧,才下午壹點多鐘呢,先生回來了。我擡起縫衣服的眼睛,看見他站在客廳外面,伸壹個頭進來問:“天還沒有黑,我,可不可以回家?”“當然可以回家羅!神經病!”我罵了他壹句,放下待縫的東西,走到廚房把火啪壹點,立即做午飯給他吃。
做飯的時候,問先生:“怎麽了,朋友不在嗎?”先生也不作聲。上來從後面抱住我,我打他壹下手臂,說:“當心油燙了妳,快放手!”
他說:“想妳,不好玩,我就丟了朋友回來了。”
等我把飯菜都放在桌上,去浴室洗幹凈手才上桌時,發現桌上多了壹個印度小盒子,那個先生,做錯了事似的望著我。
我壹把抓起盒子來,看他壹眼,問:“妳怎麽曉得我就想要這麽壹個盒子?”先生得意的笑壹笑。我放下盒子,親了他壹下,才說:“可是妳還是弄錯了,我想要的是個雞心形的,傻瓜!”
先生也不響,笑笑的朝我舉壹舉飯碗,開始大吃起來。等我去廚房拿出湯來的時候,要給先生的空碗添湯,他很大男人主義的把手向我壹伸——天曉得,那個空碗裏,被他變出來的,就是我要的雞心小盒子。
這壹回,輪到我,拿了湯杓滿屋子追他,叫著:“騙子!
騙子!妳到底買了幾個小盒子,快給我招出來——。”
八年就這麽過去了。說起當年事,依舊淚如傾。
後記:
妳到底買了幾個盒子?壹份好的心意比禮物本身更有意義。很多人喜愛三毛的文字,怕是不僅僅羨慕她與荷西靈魂伴侶式的婚姻,更多的是對於字裏行間流露出的,壹個女人的睿智和敏感纖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