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五十六個民族的名字以及特色服裝

五十六個民族的名字以及特色服裝

五十六個民族:蒙古族、藏族、苗族、壯族、回族、維吾爾族、彜族、布依族、朝鮮族、侗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畬族、拉祜族、滿族、瑤族、土家族、哈薩克族、黎族、佤族、高山族、水族、東鄉族、景頗族、土族、仫佬族、布朗族、毛南族、錫伯族、普米族、納西族、柯爾克孜族、達斡爾族、羌族、撒拉族、仡佬族、阿昌族、塔吉克族、怒族、俄羅斯族、德昂族、裕固族、塔塔爾族、鄂倫春族、門巴族、基諾族、烏孜別克族、鄂溫克族、保安族、京族、獨龍族、赫哲族、珞巴族、漢族

漢服又稱為漢裝、華服。中國傳統古籍的觀點壹般認為,華夏衣裳為距今約五千年的黃帝所制或黃帝時期所制。例如,漢代《世本》記載:黃帝的臣子“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易·系辭》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之妻嫘祖養蠶制絲,以作衣裳。

漢服歷史悠久,款式眾多,歷朝歷代皆有自己的特點,但主要特征不變,如領子有交領右衽、直領、圓領,袖子分為廣袖、小袖、胡垂袖等。

漢服又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其中,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壹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壹。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加之以冠,以示成年。

清朝初年,滿清統治者執行“剃發易服”政策,禁止人民穿著漢服,蓄長發。從此古漢服漸漸從人民生活中消失。由於清廷的“十從十不從”政策,漢服並沒有完全消失,例如道教、佛教的僧侶服飾就保留了下來。

漢服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的服飾均有借鑒。

擴展資料:

漢族服飾的起源

考古發現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遺址、陜西臨潼白家村遺址中都發現骨針、紡輪,說明當時人們已會紡布制衣。到了約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不但大量發現紡輪,還在陶器上發現大量布紋的印痕。

同時期的遺址中還發現了苧麻、蠶繭。說明此時已經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用苧麻織成的麻布和飼蠶得到的絲紡來做衣服。只是在考古發掘中未發現此時期的實物。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

百度百科-民族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