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天爐熔煉原理
積本人多年的實踐經驗,沖天爐熔煉講究三個“三七”之說,希望與業界同仁交流和商榷。
第壹:三分爐型、七分操作
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至八十年代末,相當壹部分企業的鑄造從業者在爐型選擇上作了許多文章,如三排大風眼、多排小風眼、倒置大排距、中央送風、卡腰爐、攙爐(撅尾巴爐)等,討論其各項指標如何如何,浪費了許多的精力。實際上爐型的熔煉效果各有千秋,在焦炭質量好(主要的是固定碳高)時,什麽爐型都能達到較高的溫度和冶金指標。同等焦炭條件下,沖天爐工藝管理和控制其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礎管理工作做好了、工藝規程執行好了、監測和運作記錄做好了,壹般有些工作經驗的技術人員或熟練而負責的沖天爐現場操作和管理人員,都能把沖天爐的熔煉搞的很順,鐵水溫度和質量搞得很好,沒什麽神秘的。
第二:三分前爐、七分後爐。
鑄造企業壹般情況下都把沖天爐的操作高手放在爐前,總認為高手或老師傅能夠在爐前畫龍點睛,把爐子看好,實現穩定的高溫高質鐵水。實際上真正的功夫是在後爐實現的。按規定的配方混制好修爐材料而不要圖省事懶漢和稀泥,修爐前認真清理爐壁掛渣,保證按規定的尺寸修爐,點爐時認真添加底焦、正常熔煉時按照規定的比例、塊度和時間逐批添加焦炭、溶劑、回爐料、原生鐵,經常檢查風眼狀況、爐渣狀況,及時判斷爐況並調整好風量和底焦高度,就能實現較好的熔煉效果,沒什麽深奧的。
第三:三分爐料、七分管理。
燃料(焦炭)、爐料(原生鐵、回爐鐵、溶劑、廢鋼、球化劑、孕育劑等)是影響鐵水質量的諸多重要因素,這些因素在企業采購和爐料的組織當中就已經形成結論了,別承望購置便宜而不能保證基本質量指標的材料還想作出高質量的鑄件。許多企業采購人員並非專業人員,不是以符合工藝要求和質量指標來購料的,這裏邊的情況比較復雜,是個普遍的問題,個中貓膩大家心照不宣。問題是其後果要由鑄造生產的過程和現場來消化,難為鑄造從業者了。雖然如此,除了強化采購進貨期間的管理以外(不便討論),鑄造現場也能有所作為,比如嚴格按工藝要求進行金屬料和合金的表面銹蝕和雜質處理、組織挑選合適的塊度和形狀、焦炭均勻其塊度避免大小攙和、球化劑和孕育劑該焙燒或烘烤得就按要求進行,真正做到精料、凈料、細料,從料的管理上下好功夫,保證鐵水的質量和溫度,沒什麽難辦的。
細節決定成敗,沖天爐只要按照規定的工藝要求去做了,就能夠少出問題或不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