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小姐的幕後制作
拍攝背景
1994年裘德·泰勒寫就了波特女士的傳記,她的人生終於和她的童話壹起通過文字重現。包含了跌宕起伏又始終被純真幻想的光環籠罩,這樣的生平也具備了搬上銀幕的條件,可是《波特小姐》的完成卻經歷了耗時15年的曲折過程。曾獲過東尼獎的音樂劇編劇理查德德·邁特比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把波特女士前半生的故事撰寫成歌舞片劇本,可惜當時人們對這類型的影片不感冒,不過幸運的是劇本遇到後來任《好奇的喬治》制片人的大衛·科斯納。科斯納是個骨灰級童話粉絲。邁特比的劇本打動他,他利用自己的制片公司促成和菲尼斯電影公司最終合作《波特小姐》,當然這已是2003年聖丹斯電影節後的故事了。此舉更引起了費德裏克·沃恩公司的註意,他們不但是“彼得兔”系列的初版出版商,和波特女士還有許多情感的聯系,在籌備期間他們利用在童書界深廣的影響力為影片提供了大量史料和建議來感謝劇組替公司壹償紀念波特女士的夙願。
起初有很多導演希望執導本片,但制片人克什納深知,這不是壹個傳統的愛情故事,因為波特這個角色的特點讓影片有所區別。導演克裏斯·諾漢原本並不在科斯納候選名單之列,但他主動向制片公司自薦的時候,這個拍出了《小豬寶貝》的人在電影中流露的溫柔純真和純樸的喜劇感正和波特壹脈相承。此前,克裏斯·諾漢因為沒有遇到理想劇本,已闊別銀幕十壹年。提及影片敘述方式的時候,他表示只要盡力保持事實的原貌,決不會添加自作多情的幻想情節讓影片淪落成俗套的童話。
演員選擇
邀請蕾妮·澤爾維格飾演波特女士,是諾漢被她在影片裏反常態的幽默感觸動而動起的念頭。她也是看著彼得兔和朋友的冒險故事長大的,但對波特本人了解不多,這次演出讓她真正地深入到這個曾經影響過自己童年的女人,才驚異返璞歸真又才氣橫溢的波特在個性被時代、家庭壓抑下為自由和理想付出的巨大努力。在出演《BJ單身日記》後蕾妮·澤爾維格的英國口音已不是問題,她還做起了執行制片和業余服裝指導。
而伊萬·麥格雷戈最開心的是終於可以和自己敬佩的演員比爾·帕特森(扮演波特的父親)合作,更讓他驚奇的是和澤爾維格聊起角色後他才發現原來自己的生活早就被波特包圍了,從他的小女兒的睡前故事到餐具無不是彼得兔的身影,這讓他第壹次認真地研究起這個女人和他飾演的出版社新掌門人之間合作夥伴兼終生伴侶的關系。
取景
《波特小姐》許多重要場景就發生在這片位於英格蘭西部的著名風景區——湖區。得知影片要來湖區取景,國民信托組織慷慨地開放了屬下曾屬於波特女士的土地。但因為她第壹座也是她寫作生涯最有紀念意義的房子-“丘頂”-現在已是湖區最火爆的景點之壹,無法疏散大批遊人長期供給劇組拍攝,國民信托組織只得用她另壹座較小型、隱蔽的物業“紫杉樹”頂替,劇組在這裏搭建起仿似“丘頂”景觀的石墻和菜園,讓影片中的景色看起來壹樣田園風光。另壹個重要的歷史道具便是曾經誕生出初版“彼得兔”和《獨立宣言》的印刷博物館,它也是現存資料和文物保存最齊全、對印刷文化反映最完整並仍在投入生產的博物館。
拍攝
擔綱本片制作設計師的是曾獲奧斯卡獎的馬丁·柴爾斯(Martin Childs),在開拍前的籌備階段,他將自己沈浸在影片故事發生的年代,查閱了很多當時的繪畫作品,汲取了很多年代細節。而三次奧斯卡獎得主、服裝設計師安東尼·鮑威爾(Anthony Powell)甚至發現了很多波特父親魯伯特的照片,從中借鑒了很多設計構思。
影片於2006年3月7日開拍。劇組對每個細節都壹絲不茍,為了拍攝出那個年代的馬路,劇組找遍倫敦,終於找到了停車咪表很少的路段。在拍攝波特痛苦的離開倫敦前往湖區的場景時,劇組耗費了3天時間,由於倫敦市中心的尤斯頓火車站人流過多,無法進行拍攝,於是劇組決定在蒸汽火車的僅存之地Bluebell Railway取景。另外,在印刷博物館內演示古老印刷工序的印刷工也在片中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