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齊孝公來伐
外交辭令的美妙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壹部國別史,分別記錄了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的歷史,以記錄語言為主,反映了春秋時期各方面的社會狀況。
《國語·魯語上》
齊孝公是齊恒公的兒子,他來討伐魯國。
伐,是指大張旗鼓地去進攻某壹個國家,和它有區別的詞 侵,就是不設鐘鼓去侵略別人,襲,就是趁別人不備去偷襲別人,征,有時候是代天子征伐,是上討下,正義討伐非正義。
藏文仲是魯國的大夫,他欲以辭告,想用言辭來退去魯國軍-隊。
病焉,焉是壹個語氣詞兼指示代詞。病於是,病於此,就是為這件事很發愁,就向展禽去請教。
展禽是誰呢?展禽就是著名的柳下惠。他姓展氏,名獲,字子禽,出生地周朝諸侯國魯國柳下邑。他的妻子私自給他壹個謚號,是叫惠。又因為他住在柳下這個地方,所以後人就尊稱展禽為柳下惠。
展禽怎麽說的呢?
獲是展禽的名,古人自稱其名表示壹種謙遜。
我展獲聽說過這樣的道理,妳處在大國這樣壹個位置,應該去引導小國教育小國,做小國的榜樣。那妳處在小國的位置呢,應該去侍奉大國,這才是抵禦禍亂的辦法,沒有聽說過用言辭去抵禦災亂禍亂的。
怒:使…發怒,使動用法。
如果作為壹個小國,卻自高自大,以使大國怒,讓他把禍亂加到自己的身上,這個禍亂本來在前面就已經釀成了,妳用言辭又有什麽用處呢?
文仲說:“我們國家實在太危急了,不管什麽東西,只要他可以讓齊國消氣,那都可以把它拿到前面去。”
無不趨也,雙重否定。無不,雙重否定表肯定。
沒有什麽東西不可以把它拿到前面去獻給齊國,讓齊國消氣的。希望用您的言辭去賄賂齊國,能夠去賂嗎?有的版本是沒有這個賂字,寫的是其可乎?可以嗎?
展禽就讓乙喜以膏沐犒師,展禽可能就把他的意思跟乙喜說了,讓乙喜去跟齊國軍隊交涉。乙喜膏沐犒師,不是前去乞求,而是帶了東西去犒勞齊國的軍隊。帶了什麽東西呢?膏沐。沐是動詞,《說文》註沐,濯發也,就是洗頭。膏是什麽呢?就是洗頭發用的油脂,帶了這些東西去犒勞齊國的軍隊。他說什麽呢?
寡君就是展禽對自己國君的壹種謙稱。不佞就是不善,疆和場(yì)都是邊界。他派弟弟乙喜去與齊候交涉對他說的話。
不能好好地管理邊疆的事物,使大王您盛怒。
暴pù,唏也。從日、從出、從収、從米。就是太陽出來了,把這個米啊這些東西拿出來曬壹曬,這個暴就是曬的意思。
讓您的軍隊在敝邑之野曬太陽,遭受著這種磨難。
敝邑也是對自己城邑的謙稱。野是哪地方呢?
這個野就是離城還有壹段距離,而不是齊國軍-隊已進到魯國的城邑了。
敢犒輿師。敢是壹個表敬的副詞,輿,戰車。師,軍-隊。
我鬥膽地來犒勞大王您的軍隊。
我們看這個齊候他就接見了乙喜,上來第壹句話就問,妳們魯國害怕了嗎?我們看這句話盛氣淩人,乙喜怎麽對答的呢?乙喜的對答出人意料。
壹方面承認了是有壹些人害怕,另壹方面有壹些人還不害怕。誰害怕了?小人害怕。誰不害怕呢?君子不害怕。這就留了壹個余地,就會引起齊候發問,為什麽有的人怕,有的人不怕?果然齊候就像乙喜預料中的那樣發問了。
妳們這個房屋就像懸掛的磬壹樣。懸磬:兩邊低,中間高,空空如也。意思就是說妳們魯國國庫空虛,什麽都沒有。妳看妳們這個郊野之外連個青草都沒有。魯國遭受了大旱旱災,植物長得也不好,又沒吃的又沒錢用,妳們靠什麽不害怕?
我們依靠的是兩個先君的職責。什麽職責呢?
展喜搬出了周成王那個時候給周公和姜太公的話。
周成王說:“妳們應該股肱周室。”
女(rǔ):第二人稱代詞。股,大腿,肱,肱二頭肌。它沒有單數復數的區別,可以是妳也可以是妳們。股肱是身體很重要的部分,所以引申出來有輔佐的意思。
妳們應該輔佐周王室以夾輔先王,就是來輔佐先王。賜給妳們土地要用犧牲,犧牲就是祭祀上天和祖先的動物,用這個犧牲來盟誓,妳們的後世子孫不要互相加害。
乙喜壹下把這個周成王的命令都給搬出來了。
那麽現在大王您來討伐我們的罪責,估計您也是讓我們聽從,然後就把我們給放了,壹定不會讓我們的社稷消滅。
社稷:社,土地神,稷,谷神。因為土地和谷物都是養活人的,所以社稷後來就成為國-家的代稱。
大王您不會讓我們的國-家滅亡。
難道大王您會貪求我們魯國的土地,而把先王的命令給拋棄掉嗎?乙喜給齊侯帶了個高帽,您壹定不會貪我們的土地,您不僅不會滅我們的國,連我們的土地都不會貪求。
如果齊候非要去貪求土地了呢?乙喜接著又有壹句話,把齊候給套住了。
如果您要讓我們的國-家滅亡,貪求我們的土地,您憑什麽去鎮撫諸侯?
何以就是以何。何作介詞以的賓語,在疑問句裏面它就前置了。
您憑什麽來讓諸侯信服呢?我們魯國君子就是靠這個而不恐懼。
乙喜說的這些話有沒有效用呢?有。齊候戴著高帽,然後又被這個道義所束縛,所以他只能是許為平而還。平就是盟-約,和平協-議。就是和魯國達成了和平協-議,還師回國。
我們看這段文字裏面,乙喜(展喜)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使面臨亡國之災的魯國化險為夷。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並不是所有的外敵都這麽顧及仁義,比如被稱為虎-狼之國的秦國。面對秦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大多是采取聯合的手段來對付秦國。在尋求外援的過程中,不僅要拿出錢財,甚至還要把王室子弟送出去做人質。當國君的母親,太後不舍得把自己的兒子 送出去做人質的時候該怎麽辦呢?請看下壹講,《戰國策》之觸龍言願見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