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商家老字號有哪些
壹、張壹元(茶莊)
張壹元茶莊由安徽歙縣定潭村人張文卿。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在花市大街擺設茶攤,光緒二十六年開設“張玉元”茶莊。光緒三十四年(1908)張文卿在前門外觀音寺街路南購房開設了壹間門臉的店鋪,取名為“張壹元”茶莊。取意“壹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意,亦即“開市大吉、日新月異”之意。不久遷至觀音寺街路北壹處三間門臉的店鋪營業。1912年張文卿又在大柵欄開設“張壹元文記茶莊”。以“文”字表示為張文卿所開,三個茶莊以張壹元文記為主。茶莊開業後,由於店址優越、經營得法,以質量上乘而聲名遠揚。
二、榮寶齋(筆墨紙硯)
前身是“松竹齋”,始建於清朝康熙十壹年(公元1672年),後於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更名為榮寶齋,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悠久歷史。榮寶齋位於北京和平門外琉璃廠西街,歷來是書畫界人士薈集、交流和樂於來往的場所。當年魯迅、鄭振鐸先生以及齊白石、徐悲鴻等名家大師,均常予以關註和支持數百年來,這個老店飽經滄桑。最初專營文房四寶類商品,進而自印信箋、詩箋,經銷名人字畫、古董文玩。清末出版的《縉紳》(官名錄)、《二十四節箋》、《七十二候箋》曾名重京師。鴉片戰爭後,松竹齋難以維持。店主聘請廣交京師名士的莊虎臣為經理,1894年,將店名改為榮寶齋,取“以文會友,榮名為寶”之意,並請當時著名的大書法家陸潤庠(清同治狀元)題寫了“榮寶齋”的大字匾額。1950年公私合營,“榮寶齋新記”誕生。新中國五十年來,北京榮寶齋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創造並積累了難以計數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尤其是近三十年來,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進了各項改革和對外開放,在這期間,北京榮寶齋在發展傳統業務基礎上,拓寬了經營領域和業務渠道,在山東、浙江、四川遼寧、山西、陜西、湖北、吉林等地設立了經銷處,加強了國內的商業和文化活動。
三、馬聚源(帽子店)
老北京時代有句順口溜,頭壹句就是:頭戴馬聚源。馬聚源是壹家自產自銷的帽子店。最初只是個小攤子,清嘉慶十六年,公元壹八壹壹年,直隸馬橋人馬聚源,於前門外鮮魚口中間路南,以其名開辦馬聚源帽店。店主馬聚源極善經營,為滿足各界之需,研發上自宮廷、下至百姓盡皆可戴之帽。時之京城,無論何人,皆以有其帽為榮。後經張姓官員推薦,馬聚源遂為清政府做纓帽,帽店即轉為專門服務於貴族官僚之『官帽店』。清末,馬聚源帽店被譽為北京帽業之首。清朝以後,馬聚源改為制作瓜皮中帽與將軍盔。之所以馳名於北京四九城者,乃源其制帽選料真實,唯新好用之,兼之工藝精細。其所制瓜皮帽,纓選藏牦牛尾,用藏紅花做顏以著色,綢緞取南京源興緞莊出最高檔元素緞。
四、泥人張(彩塑 )
民間藝術薈萃,享有天津三絕之壹的泥人張彩塑,乃是百花園中的壹支奇葩,她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藝術特色,能真實地刻畫出人物的性格、體態;追求解剖結構、誇張合理、取舍得當;用色敷彩、匠心獨特、形神兼備。
泥人張彩塑是壹種深得百姓喜愛的民間美術品,它創始於清代道光年間,流傳、發展至今已有180年的歷史。期間,經過創始、發展、繁榮、瀕危、再發展等幾個時期,幾經波折,泥人張彩塑藝術逐步走向成熟,被民間、宮廷、乃至世界認可。令人萬分喜愛。
五、全聚德(烤鴨店)
創建於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歷經幾代全聚德人的創業拼搏獲得了長足發展。1999年1月,“全聚德“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馳名商標”,是我國第壹例服務類中國馳名商標。 “不到萬裏長城非好漢,不吃全聚德烤鴨真遺憾!”在百余年裏,全聚德菜品經過不斷創新發展,形成了以獨具特色的全聚德烤鴨為龍頭,集“全鴨席”和400多道特色菜品於壹體的全聚德菜系,備受各國元首、政府官員、社會各界人士及國內外遊客喜愛,被譽為“中華第壹吃”。已故中華人民***和國總理周恩來曾多次把全聚德“全鴨席”選為國宴。
1993年5月,中國北京全聚德集團成立。1994年6月,由全聚德集團等6家企業發起設立了北京全聚德烤鴨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4月,首都旅遊集團、全聚德集團、新燕莎集團實施戰略重組。首都旅遊集團成為北京全聚德烤鴨股份有限公司的第壹大股東。2005年1月,北京全聚德烤鴨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中國全聚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隨即,中國全聚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進壹步收購了聚德華天控股有限公司30.91% 股權,與北京華天飲食集團並列成為聚德華天控股有限公司的第壹大股東。2007年4月,北京著名老字號餐飲企業仿膳飯莊、豐澤園飯店、四川飯店也進入全聚德股份公司,至此中國全聚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已發展成為涵蓋燒、烤、涮,川、魯、宮廷、京味等多口味,匯聚京城多個餐飲老字號品牌的餐飲聯合艦隊。 全聚德股份公司成立以來,秉承周恩來總理對全聚德“全而無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的精辟詮釋,發揚“想事幹事幹成事,創業創新創壹流”的企業精神,紮紮實實地開展了體制、機制、營銷、管理、科技、企業文化、精神文明建設七大創新活動,確立了充分發揮全聚德的品牌優勢,走規模化、現代化和連鎖化經營道路的發展戰略。十幾年來,以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塑造品牌形象,積極開拓海內外市場,加快連鎖經營的拓展步伐。現已形成擁有70余家全聚德品牌成員企業,年銷售烤鴨500余萬只,接待賓客500多萬人次,品牌價值近110億元的餐飲集團。
六、“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創始於1858年。清鹹豐年間,河北武清縣楊村(現天津市武清區)有個年輕人,名叫高貴友。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壹樣好養活(按照北方習俗,此名飽含著淳樸摯愛的親情)。狗子十四歲來津學藝,在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做小夥計,狗子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加上師傅們的精心指點,高貴友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練就壹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氣了。
三年滿師後,高貴友已經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種手藝,於是就獨立出來,自己開辦了壹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他用肥瘦鮮豬肉3:7的比例加適量的水,佐以排骨湯或肚湯,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醬油、姜末、蔥末、味精等,精心調拌成包子餡料。包子皮用半發面,在搓條、放劑之後,搟成直徑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勻的圓形皮。包入餡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時用力將褶撚開,每個包子有固定的15個褶,褶花疏密壹致,如白菊花形,最後上爐用硬氣蒸制而成。 高貴友手藝好,做事認真,從不摻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引得十裏百裏的人都來吃包子,生意十分興隆,名聲很快就響了起來。由於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壹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號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七、同仁堂(中藥行)
北京同仁堂是中藥行業著名的老字號,創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在三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自雍正元年(1721年)同仁堂正式供奉清皇宮禦藥房用藥,歷經八代皇帝,長達188年,同仁堂人恪守“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傳統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 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確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長盛不衰。同仁堂人在制藥過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嚴細精神,其產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享譽海內外。
八、內聯升(鞋店)
內聯升是趙廷於清朝鹹豐三年(1853年)創辦的。前店後廠自產自銷。趙廷是河北省武清縣人,從十幾歲開始,就在東四牌樓壹家靴鞋店學徒。學得壹手好活計。他出師後,得到當時清朝官員丁將軍的幫助,籌資白銀萬兩,在東交民巷開辦了內聯升靴鞋店,取名內聯升,內指“大內”,聯升意即穿了這裏的靴子就可聯升三級。
內聯升開業後,生意很是興隆。文官武將,大小官員,到內聯升訂做、購買朝靴的人絡繹不絕。它做的朝靴,選料真實,做工講究,穿著好看舒適。當時的緞子以南京生產的黑貢緞質量最好,其特點是厚,色澤烏黑光亮,經久不起毛,但售價昂貴。內聯升不怕多花錢,也專門從南京進黑貢緞。內聯升制作的朝靴底厚達32層,但厚而不重;黑緞鞋面質地厚實,色澤黑亮。沾了塵土,用大絨鞋擦輕輕刷打,就又幹凈又閃亮。這樣的朝靴穿著舒適、輕巧、走路無聲,顯得既穩重又氣派。內聯升每訂做壹雙朝靴,都是量尺寸,試穿樣子,到顧客穿著隨腳舒適滿意為止。連宣統皇帝在太和殿登基時穿的龍靴,都是內聯升做好後送到內務府的。
趙廷善經營,他認為,要想賺大錢,就得在坐轎的人身上打主意。為此,他多方鉆營,搞出了那本“履中備載”,專記王公貴族和官吏的靴鞋尺寸、樣式和特殊腳形。清朝下級官員為討好上司經常去內聯升參照數據定做上司朝靴作為禮物,內聯升生產的朝靴身價倍增,壹雙可賣白銀幾十兩。
九、廣德樓(戲園)
“廣德樓”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幾乎是和法國的巴黎歌劇院、意大利的斯卡拉劇院、俄羅斯的莫斯科大劇院同時建成的藝術場館。在清·蕊珠舊史撰《京塵雜錄》卷四《夢華瑣簿》中,甚至將“廣德樓”排在了建於明代的著名戲園"廣和樓"之前,由此可見“廣德樓”在京城諸多戲園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十、都壹處(燒麥館)
都壹處燒麥館,開業於清乾隆三年(1738),創業人姓李,原籍山西。 都壹處燒麥館最早是以經營燒餅、炸豆腐、燒酒的小鋪,俗名“醉葫蘆”,因門口掛壹破酒葫蘆而得名,清乾隆17年(公元1752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訪深夜回京,到酒鋪用餐,因除夕京城僅此壹家還未關門。又服務熱情而龍顏大悅,於是派太監賜匾取名“都壹處”。乾隆賜匾後,很多人都來都壹處看匾,生意地甚為興隆,經營酒類由白酒佛手露發展到五加皮、茵酒、黃酒、蒸酒等;菜肴也由涼菜發展為數十種炒菜,面食有燒麥、炸三角、餃子、餡餅等。1956年公私合營後,店址從鮮魚口南邊,遷到了鮮魚口以北的寬大新址。營業面積擴大到200多平方米,每天可接待二三千人次。現在乾隆皇帝親筆題寫的"都壹處"虎頭匾掛在店堂正中,門口掛的是郭沫若寫的豪放、剛健的"都壹處"三個大字。 1996年都壹處進行了改建和裝修,1998年8月18日重張開業,新開業的都壹處內設三個大廳和壹個外賓餐廳。壹樓以普通燒麥為主,二三樓經營中高檔燒麥和山東風味炒菜,都壹處燒麥不僅用料精細,做工精湛,而且具有鮮香爽口,醇面不膩等特點,並曾經榮獲商業部“金鼎獎”和“中華名小吃”等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