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林麗韞的人物生平

林麗韞的人物生平

林麗韞她出生在臺灣,上世紀50年代起,擔任毛澤東、周恩來的日文翻譯,全程參與1972年中日建交的談判,她見證了那壹段充滿傳奇的歷史。上世紀80年代起,她親歷了海峽兩岸往來的風風雨雨。

“我們是唐山人。”時間已然經歷了壹個甲子的輪回,林麗韞依然清楚地記得父親的話語。用閩南語講出來的這句話在臺灣民間壹代叮嚀壹代,傳遞著蘊涵深情的信念:自己的根,深埋在臺灣海峽的彼岸。

林麗韞1933年出生在臺中清水,到她,祖籍福建晉江的林家在臺灣已是第八代。3歲時她與家人來到臺北生活,7歲時隨家人離開臺灣去了日本。高中畢業後,林麗韞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國大陸。有人稱她為“臺灣的女兒”,林麗韞則強調說,“我是臺灣女,更是中國女。”

林麗韞辦公室書櫥裏的書大多與臺灣有關,書桌上放著最新壹期的《兩岸關系》雜誌。熟悉林麗韞的人知道,她有太多的臺灣生活形成的習慣:喜歡喝高山茶,吃臺灣菜,用閩南語與家人交流。

淳樸的民風,友善的鄰裏,美麗的風光;母親穿著旗袍,盤著傳統的中式發型;過年時,家裏會做蘿蔔糕、芋頭糕等各式年糕;中秋祭月,大人總要告誡小孩,手指不能指向月亮……臺灣的童年歲月已十分遙遠,但對於林麗韞,這些記憶卻格外清晰。

幾十年來,她無時無刻不惦記著家鄉,她長期從事的工作也與自己的生長之地休戚相關。1981年以來,她先後擔任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顧問,海峽兩岸關系協會顧問,林麗韞真誠、謙和的態度留給海內外臺胞深刻的印象。

1999年,再次回到臺灣,透過飛機舷窗望著暗藍的夜空,林麗韞覺得自己又變成了童年時在臺北望著星空的那個小女孩,闊別59年,家鄉並不陌生。此次回鄉,林麗韞是借著大陸少數民族藝術家代表團進行交流的機會來的,這之前的兩次因私返鄉都被臺灣當局拒簽。

臨行前,海外某些媒體刻意強調林麗韞中***中央委員的政治身份,並且對她能否在臺灣找到“故鄉的感覺”提出疑問。很快,這樣的疑問被否定,人為制造的隔閡被打破,林麗韞在臺灣8天時間被溫情包圍。老家清水鎮的人們放起鞭炮歡迎她歸來,親切地稱呼她“鄉親大姐”,鮮花多得抱不住,鎮長特別做了壹塊“清水之光”的牌匾送給她,表達了故鄉百姓的敬佩之意。在臺中民族公園,臺胞們拉起林麗韞壹同唱起高山族歌曲“我們都是壹家人,從前是壹家人,現在還是壹家人,手牽著手唱起我們的歌……”離開臺灣時,陪同訪問的臺灣鄉親流下了不舍的眼淚。

在臺灣的親友們不斷地向林麗韞發出邀請,希望她再回故鄉看看。林麗韞說,海峽那邊的親情吸引著,她恨不得立刻飛過去。

讓我們把時針撥到1952年,年僅19歲的林麗韞幾經周折只身回到祖國,進入北京大學生物系讀書。壹年後,林麗韞被抽調到中***中央對外聯絡部成為壹名日文翻譯。本想成為壹名生物學家,希望能夠憑借自己的專業知識讓人民豐衣足食的她,命運卻發生了變化。

從1954年底開始,林麗韞就為周恩來總理做翻譯工作,直到1976年總理去世。在日本生活和接受教育12年,林麗韞的日語不僅流利標準,而且帶著關西口音的發音柔和悅耳,被周總理稱贊為像說蘇州話壹樣好聽。

1972年中日兩國政府就邦交正常化舉行談判時,林麗韞擔任了主要翻譯。二十多年的翻譯生涯,她見證了中日民間交流和邦交正常化的全過程。她曾接待過日本首相石橋湛山等許多日本政要,還有日本的各黨派代表團、青年婦女和文化代表團及眾多的日本民間各階層人士,林麗韞與他們中的很多人成了交情深厚的老朋友。

林麗韞擔任著全國僑聯顧問、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海協會顧問、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名譽理事長、宋慶齡基金會顧問等。盡管年逾古稀,但她參與的社會活動卻越來越多,希望通過自己的影響力為民族和國家做更多的事情。

林麗韞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投入了很多精力,老人很忙卻很快樂。

“生物多樣性影響我們的生存環境,加強保護就能使人類在良好的自然環境中健康地生活,這非常重要。”看著圍在身邊嬉鬧的7歲的小孫子,林麗韞說,盡自己的力量為子孫後代創造健康的環境,再累也值得。《人民日報海外版》 記者 殷新宇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