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有的人都變得麻木不仁?他們的心理是怎樣的?
簡單地例子,小時候我們因為踩死壹只螞蟻難過很久,大人卻說這沒多大事,等我們長大,才知道原來踩死壹只螞蟻真的沒多大關系。
再比如要不要扶老人事件,以前我們遇到老人跌倒或者過馬路我們會毫不猶豫地幫扶,但是彭宇事件過去後,我們更多的是猶豫,進而逃離這種事件。為什麽會對這種事件麻木、采取不理睬的態度,因為 社會 在強行改變我們。我們只是把自己的 情感 隱藏起來,或者直接就是經歷多了就沒有多大感覺了。
講講太原師範學院的校園暴力事件,壹名大二女生長期遭室友恐嚇侮辱,發微博維權,但是卻被校方以各種理由處置!被暴力者第壹次描述之後我們都明白事態是怎樣的,處理結果出來之後,我們也料到了,總會被息事寧人,壹個人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有多渺小,我們變得麻木,只有壹時地激憤,卻還是事不關己的態度。
活得越久,反而越來越變得麻木,不論是開心的或者傷心的,沒有大喜或者大悲,壹切照常發展,被家暴的人還是不忍心放棄這個家庭,家暴者依舊冷冰冰地對待家庭;埋頭苦幹還趕不上壹個剛進公司拍領導馬屁的人晉升的快,何不如違心壹次……是現實生活的不好的現象讓我們的道德底線壹降再降,最後麻木。
其實,每個人從小的時候,都是對壹切充滿了好奇心,願意參與壹切、探究壹切,但是人是有認知的,當經歷過,感受過,甚至被挫折過了,人的心性就有可能生變。所以說,有些人麻木不仁,也不足為奇了!
當人們發現在具體的個例中,正義的力量戰勝不了邪惡,甚至被邪惡的力量鎮壓,心理便有挫折感,如此多次體驗,人的心性自然會發生變化,那在以後的相同經歷中就越來越麻木了。
人由於個體經歷不同,素養不同,所以道德的力量在人的頭腦中的化學反應不同。有時,道德還真的約束不了人性,如此,麻木就是人的自然選擇。
人變得麻木不仁是有其自身原因和 社會 原因的,當然我們還是要大力提倡要堅持正義,積累正能量!
我是達師我來答。
我想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是有感情的,不管是親情還是愛情又或者是其他之類的都多多少少在生活中存在著,妳能夠看得見感受得到。
但我們身邊同時又存在著這樣極小的壹撮人,他們冷庫無情、麻木不仁,別說對路人哪怕對自己的親人都表現的不冷不熱,讓我們看了為之心寒!
是什麽讓他們變得這麽麻木不仁,又是什麽讓他們心理變得如此扭曲?達師想講述自己經歷過的壹件事情。
撿到物品歸還,這很普通也是我們應該做的。達師15年在駕校學駕照時在訓練場的廁所裏撿到了壹個錢夾,裏面有幾百塊現金還有卡、身份證之類的,而當時駕校中有幾百人在學車我想如果我不聲張的話沒人知道是我撿的錢包。
但我換個角度想想如果自己掉了的話肯定也會很著急,所以我就把錢包交到了駕校的前臺讓他們聯系失主,前臺當時還特意問了我的名字和教練然後留下了號碼,說到時候要表揚我壹番,我沒在意留了信息就回家了。
第二天,剛壹到駕校,教練就把我喊去了服務大廳,當時在場的除了昨天的前臺還有錢包裏身份證上的那個男的,應該四十多歲。我以為這是壹個表揚的畫面,誰知道那個“大叔”才說了幾句就直言問我,他錢包裏的超市購物卡是不是我拿去了?還威脅說卡裏充值的金額超過了2000,如果不歸還的話以後查出來就要負刑事責任,反正就當著大廳那麽多人的面說了壹大堆屁話。
換做妳,這樣的場面妳能忍受的了嗎?這樣的心理落差妳能接受嗎?我不想給自己找麻煩,也不想給自己以後留汙點所以當時就直接報了警,然後警察過來做了個筆錄,把那人說了壹頓又安撫了我這事才算完了!
不是達師我的心裏承受能力差,我也不想妄加猜測對方是什麽樣的壹個人,但就這麽壹件事我覺得讓達師在助人為樂的心態上涼了壹大截,以後再次遇見這種事情我是否還會第壹時間繼續這樣做?
不能以偏概全,達師也只是分享了自己的經歷而已,有時並不是人們想麻木不仁,而是這個 社會 總有些人的做法讓妳接受不了。
試問壹下:當妳被這樣傷害過了,妳還會堅持初心嗎?
很小的時候看日本紀錄片《狐貍的故事》,哭的要命,小狐貍們被狐貍爸爸窮追猛打逐出家門自謀生路的時候哭,之後小狐貍們被獵殺、被毒等等各種死去的時候也哭,壹部片有壹半在哭。
今天又翻出來看,哦,眼瞎的小狐貍聽從自然的召喚自生自滅了,還有母狐貍被捕獸夾緊緊地夾住後腿發出淒厲的叫聲;嗯,獵人的槍法真準,無論小狐貍如何狂奔,都逃不出那粒索命的子彈。。。雖然為它們揪心,還是壹直四平八穩的看著。
冬天是它們最艱難的日子,小狐貍們相繼死去,唯壹幸存的壹只也剛剛從惡犬的爪牙下死裏逃生,耳朵被撕掉了壹塊。它逃到白雪皚皚的山丘上,喘息著,驚魂未定,警覺地四下張望,此時,遠處壹個熟悉的身影進入它的視線,哦,它認出來了,是它的爸爸,爸爸也認出了自己的孩子,它們熱烈地向對方奔去,小狐貍耳朵上的鮮血在風雪中凝固,我的眼淚卻毫無征兆地滾落下來,哦,小狐貍已經跟爸爸壹樣健壯了。
為頑強的小狐貍高興,討厭掉淚眼。已經看慣了殘殺,自然界的妳死我活,倒是結局溫馨壹幕讓人猝不及防,落了淚。
好了,扯得太多了,回到問題,變得麻木不仁有兩種:
壹是馴服於生存法則。在 社會 上摸爬滾打壹番,人們對殘酷的生存法則已經了然於心、司空見慣,甚至也運用自如。人們不再那麽同情乞丐;對窮人弱者敬而遠之;唾棄失敗者;對受苦受難的人報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冷眼。。。哈,是的,就怕自己心軟,壹心軟就容易受傷,受打擊;越心軟越難以置身事外。
漸漸地人們習慣了殘酷,有時也學著殘忍。不知何時我們變得麻木不仁,不再為死去的小狐貍傷心。相反,關心、溫暖,倒是讓我們不適應,讓我們心生戒備、懷疑動機。
二是明哲保身。對不道德現象睜只眼閉只眼。從利益考量,為了自保,怕牽扯進去,怕惹麻煩等等,都會讓我們對面不道德的行為麻木不仁。危險的是,助長了不道德,我們也難獨善其身。
不由想起,魯迅先生筆下圍觀砍頭的看客,“強壯的體格”“麻木的神情”。現在仍不乏麻木之人,包括我自己,精明了,受過教育了,但並不比那些看客的覺悟高出多少。
也因此,在利字當先的時代,我們更敬佩敢於站出來,站在道德正義壹邊,哪怕冒著雞蛋碰石頭的風險,向惡勢力宣戰的人。實在難能可貴。
前兩天都市降了中雪,早上出門到車站,站臺上有幾十個人,正在放眼欲穿,等待公交車……
壹輛滿載乘客的公交車,此時此刻正在冰雪地上打滑不前,後有忍耐不停的啦叭聲催促,而站臺上的人們無視眼前“形態”……我見此狀上前伸出雙手,用力壹推,公交車啟步前行了……
其中有人說,妳的力氣真大呀!
我說:不是我的力氣大,而是公交車就缺那麽壹丁點兒的力,出手之間便是人間真情流露……
妳說,車上的人和站臺上的,還有堵在後面的人,在想什麽呢?
人的在外表現屬於人格特質,對外界表現出麻木不仁,冷漠不關心的太多大多是因為以下幾種原因導致的:
1內傾型性格:這類人性格內向,對社交缺乏自信,因此性格內傾的人更容易與外界隔離,產生冷漠的表情,給別人以冷冰冰的感覺,但是這類人往往是外邊冷漠內心火熱。
2自卑心理:這類人對外界事物表現出遠離,退後,躲避等表現,因為他們內心可能充滿自卑感,所以也就會出現遇事冷眼旁觀的現象。
3群體無意識:群體無意識是群體的心理特征之壹,也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壹種表現。因此,冷漠與麻木不仁是壹種 社會 常態。
4沒有目標:盲目的生活,對未來充滿迷茫,整天無所事事,進去了壹個隨波逐流的漩渦中。因此,對於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來說,他們這種表現就是壹種頹廢麻木的狀態。
人之初,性本善。
要單說壹個人會變得怎麽樣,和Ta所經歷有直接關系。
比如為什麽會有人變得麻木不仁?
因為:(或許)
①Ta經歷了太多冷嘲熱諷。
②Ta歷經了重重困難,想要獲得成就,可終究抵不過殘酷現實以及身邊的白眼和諸多不理解的人。
③Ta經歷了壹次又壹次家暴,還是舍不得孩子舍不得這個家,施行家暴的這個人依然冷冰冰。
④在壹個公司裏埋頭苦幹,兢兢業業,工作再突出也比不了壹個會拍領導馬屁的工作壹般醉勤快的人。
……
為計麽有些人孌的麻木不仁,他們的心理怎樣?
社會 在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得到的非常大的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社會 優良傳統、優良作風正在得到發揚。
壹次回家的機會,正是中午十二點多壹點。壹位上了年級的老人,拉著裝滿廢紙的車子,在公路上走。不遠處要上壹個比較陡的坡路。當老人拉著沈重的車子,艱難的往前走的時候,有放學回家的三四個小朋友正趕回家吃飯。小朋友看到老人費勁的樣子,馬上上前幫老人推車。推上坡後,老人停下車,向小朋友們道了謝。目送小朋友們離開,擦了把臉上的汗,留露著溫暖的笑容。這時在老人的心裏藏的是對小朋友們感激的心情。小朋友的善舉也感動著老人。
這也是 社會 美得的傳遞和發揚。但也有壹些負面影響在蠶食著人們的心靈,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如網上見到的扶路邊跌倒病人反受訛詐。幫人拉架反受打,躺在車前耍汙賴,是對 社會 美德的汙染。這些人骯臟的心靈,裝的是以圖賴,占取別人的便宜滿足自已。但 社會 正氣在增長,在傳遞,互幫互愛精神在發揚廣大。
沒有生來的麻木不仁,都是生活中不良的現象,給造成的。壹個人充滿熱心與善意去幫助別人,反而屢次遭到非議甚至導致不幸,誰還能堅守自己的初心,壹如即往的不改其衷。出於本能的自衛與保護,采取隔岸觀火,明哲保身,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等壹系列麻木不仁形式,自然應運而生。在 社會 風氣敗壞的情況下,這種麻木不仁的狀態,只會愈演愈烈,形成壹種冷漠,誰也不願幫誰壹把的人際關系,最終是人性的逐步毀滅。壹個沒有愛心,沒有熱情,沒有互助團結的精神,只顧自己享樂,壹味地只管各自的壹畝三分地,這樣自私無情的 社會 ,也只會慢慢地退化以致消亡。
要想改變人們麻木不仁的狀態,不是壹朝壹夕的事。首先主要應該從改善 社會 風氣入手。然而 社會 風氣這是個極為復雜的課題。其中某些人自私自利心理的嚴重變態,是自己麻木不仁的根源,也同時造成別人的麻木不仁象溫疫壹樣的流行。總之,麻木不仁的狀態之所以會根深蒂固,這跟整個 社會 貧富懸殊,金錢至上,唯利是圖等不良的因素都有著莫大的關系,想改變還真是任重而道遠!
人是 社會 群居動物,所有心理活動都會因 社會 元素引發內部情緒的變化,但正是這個原因,我們就更願意去接觸外界,從而不斷迸發不同的情緒。
我們也會在這種情緒成長中不斷成長,而妳說的“麻木不仁”其實也是成長的壹種人生體驗。而麻木不仁也正是 社會 元素與體驗沖突產生的經驗,這類我們稱之為“經驗主義”。
就連心理學的開山鼻祖弗洛伊德也是經驗主義,所以才會強勢擺出姿態與榮格產生本質的價值觀沖突。
所以,人類從過去到現在並沒有發生過大致的變化,僅僅是我們在人生體驗中不斷對自己的自我催眠,我舉個例子……
就拿妳提及的麻木不仁來說:
妳第壹次看到老太太被人撞倒,隨後兩人爭執,妳壹定會認為老太太非常弱勢,於是習慣性的偏向支持弱勢群體。但第二天妳又看到這個老太太在同壹個地方被撞倒,而且撞的又不是同壹個人……此時的妳會怎麽想呢?
有了這種記憶,妳突然看到帖子在罵壹個“不負責任”撞到老人不扶的成年人時,妳就會更加客觀來對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