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飽是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辯論稿
正方開篇陳詞
我方認為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1、反方所說的這些古人是少數,不能論證就是不必要的。
2、就拿我國58年的時候,人民公社化,大鍋飯,壹來是政策的問題,二來在解決不了溫飽的時候,大家就會拿公社的東西,這種拿不就是在解決不了溫飽而丟失了誠實的品行。
3、針對反方所說的幸福指數下降,原因是追求的多了,而不是道德的問題。
4、扶不扶老人這個問題,不是因為道德的問題,而是看怎麽樣解決這個問題。以前是好心去扶,結果被訛,那是因為這個人不懂得在幫別人的同時保護自己的權益。
5、沒有溫飽,妳連買書受教育帶我成都都沒有,哪裏來的那麽多見識,腦子裏只有解決肚子。
6、所謂追求物質金錢,和道德沒有直接關系,道德是壹種內在的修養。
馬斯洛需求理論是有壹定道理的,首先是生存和生活需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溫飽解決不了,每天忍饑挨餓,哪裏有精力談道德呢?道德就是空談。
人們生活條件好了,才開始提倡宣揚道德,但溫飽都沒解決,沒人談道德,就比如哪個壹窮二白的時代,國家社會都在渲染脫貧致富,而不是道德,現在生活水平好了,才開始宣傳所謂的道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
與當年夜不閉戶相比,經濟蓬勃的現在各種防盜門、防盜鎖滿大街都是,但是那是聖人寫出來的,真正放在生存環境中,有待考證,不能作為論據。
反方開篇陳詞
反方認為:溫飽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理由如下:
本質上看,道德是壹個社會歷史範疇.盡管在溫飽的情況下可能給談道德提供壹些方便,但這絕不是必要條件。
1、達爾文在其環球旅行中發現,南非的布希曼人,即使快餓死了,也不會獨吞發現的壹條小魚,而是要與族人分享.他們有溫飽嗎?沒有.他們談道德嗎?當然談。
2、魯哀公六年,孔子和他的眾學生“在陳絕糧”,孔子是否就不談道德了呢?不!孔子對子路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其實,在中國歷史數千年的流變過程中,從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到北海牧羊的蘇武,從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到拒斥嗟來之食的朱自清,眾多的誌士仁人無不以其言行甚至生命,駁斥了認為只有在溫飽過後才能談道德的“腸胃決定論”。
如果說溫飽是必要條件,那麽很多人即使溫飽了,富足了,道德水準也並不會自然而然地就得到提高,有時候甚至會倒退。雖然物欲橫流的社會大家可能都壹味追求金錢物質,但又有多少人溫飽解決以後去談道德,少之又少。
3、在經濟資源愈是匱乏的時候,良心和社會輿論就愈是應該而且可能承擔它們的責任。
4、在歷史上,遠的不說,近的,老人們常說的是開國後夜不閉戶的事是最為正常的,回想我們小時候,門都是隨便關壹下,但現在各種防盜門,防盜鎖滿大街都是。那個時候經濟比現在差多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