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樊躍的媒體訪談

樊躍的媒體訪談

樊躍印象,印象樊躍

樊躍,中國舞臺美術設計的壹座高峰,未來還將會是實景電影領域的壹座高峰。這位以孤獨為美,在孤獨中思考的藝術家,正在以其博大的藝術視野規劃著實景演出的升級版本實景電影和他的整個人生。

時隔十幾日再寫這篇采訪,如果不聽錄音而僅憑記憶的話,我只記得那個悶熱的午後裏,樊躍滔滔不絕且津津有味地在講兩件事:孤獨的藝術觀和接下來他的大作、大手筆——實景電影。眼前這位相貌英俊的導演講話滔滔不絕,就像戴上帽子有了思想以後的“幸運兒”,只是話題深刻令我至今記憶猶新。

此外,對我來說,這也是個很新穎的話題——孤獨的藝術觀。他和我們聊起了“孤獨”的起源,時間仿佛回到了幾十年前的文革時期,當時樊躍還是個孩子。因為家庭成分不好,會受歧視。“妳想啊,家壹年可以被抄好幾次,每次抄家犄角旮旯都不放過,找那些個‘封資修’的東西。”說到這裏,樊躍還不忘幽默壹下,“拜托,抄的那麽頻繁,那些個東西還沒等我們弄回來呢好不好!那些人抄家都抄出考古學家的考古癖了,那個認真勁比考古學家都認真。可倒黴的是我們這些孩子。同班同學基本上都住在壹個胡同裏,誰家有個風吹草動,第二天恨不得全校都知道了。”這是壹種無形的壓力,心理自卑造成了我童年時期的孤獨。”

孤獨,生活中的貶義詞,但樊躍在藝術領域將它理解成褒義詞。“孤獨本身很美,因為藝術就是做以孤獨為美的事,那種自娛自樂,或者必須以自娛自樂達到臭美、達到美的不行的程度,藝術就成了。臭美加自戀,這就是狹義上的藝術。”這個語氣幽默的導演,看起來就像壹個天真的大孩子,絲毫看不出童年時期的自卑在其內心深處表現於外的影子。自卑和自卑帶來的孤獨感,給了他壹種獨特的視野和姿態看待事物、看待生活,並且成為他孤獨藝術觀理論和藝術成就最初的那個“沙粒”,而幾十年來樊躍負責往這個沙粒上分泌珍珠質——這些珍珠質就是他在孤獨中的思想、藝術觀,唯有如此,他這顆珍珠才逐漸形成。

藝術家的成長過程在我們的筆下往往只有幾行文字那麽簡單,但是只有閱歷豐富的人或者同為藝術家才知道這幾行文字背後的艱辛,才可以通過幾行簡短的文字望見背後那千多百個深夜裏孤獨的身影,或冥思苦想、或埋首書海,那真是如白駒過隙壹向年華有限身。藝術,是藝術家用心力、用孤獨、用才華向時間索要的對生命的解答,這其中有多少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經歷,他們自己都渾然不覺,只知道那顆追索藝術之心和探求藝術之身樂在其中——“孤獨並且自戀地臭美著!”

他自言運動少之又少,他指了指頭,“所有運動都差不多集中在了這裏。安靜下來思考,這種內心運動是壹件非常快樂的事,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和感受,感受生活方式給妳帶來的所有壹切。並且,當妳過於專註,時間就會帶給妳特別的驚喜,不是天亮了,就是天黑了!”通常,我們骨子裏的力量像石頭,但我們認識世界的能力卻像雞蛋。樊躍找到了另壹條認識世界的途徑,即在常人行走的路上去轉換角度去感受相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本身,“轉換角度妳就能望見不壹樣的風景,轉化出來的感受,特別有樂趣。”

壹些人渴望走得更遠,得到更多,這也促使他們由普通成為非凡。然而,成就非凡之後,慢慢忘掉本我的人,大有人在。面對成功的巨大榮譽,樊躍並未停下腳步。

正如樹和草的區別在植物學家眼中的意義尤為重要壹樣,實景演出在樊躍的眼中有著異乎尋常的意義。樊躍從壹開始就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作品的商業屬性,所以他將藝術與商業的關系處理得很早。在商業和藝術之間,他選擇用商業成就藝術。“因為我的作品必須要走市場,否則無價值,這裏壹群人演出連壹個觀眾都沒有,有意義嗎?有價值嗎?沒有!無價值其他的也就無從談起。所以,壹定有人看、好看、帶給人快樂,就是我們的初衷,要能觸動觀眾和自己。生存多少年完全看藝術價值。那麽我們來看實景演出的藝術性:它是博物館嗎?是的,整個場景就是壹個自然博物館。是旅遊嗎?是的,人在自然中遊賞感受。是實景演出嗎?當然,只是觀眾也在劇中扮演了壹個角色。但是,旅遊本身的暗示夠嗎?不夠,要讓遊人在交通工具上就被暗示已經加入演出了,妳將***同營造的壹個故事。這個意義巨大、藝術性巨大。”最後,他補充壹句,“別人天天嚷嚷著是選擇商業還是藝術啊?我們不談這些,我們用商業成就藝術。”

樊躍自言每天都很興奮,因為在他看來,令人怦然心動的不只有愛情,還有創作。“不壹定什麽樣的壹個靈感將從我腦子裏蹦出來呢!我能不興奮嗎?”他口中所言的新聞類事件的實景演出就是其壹,心痛的人、欲哭無淚的人大有人在啊。拆到壹半,演員就在轟鳴的機器作業中唱啊跳啊、哭啊笑啊都行,無可無不可!我們不譴責拆家這件事,不舉旗抗議,我們只是用哭用笑表達思想和感情。這壹定是壹場很有分量的演出,無論是哭還是笑,對有思想的人足以達到震耳欲聾、振聾發聵的地步,因為這些聲音的背後有直擊人性的事件,妳喊出來的壹定是真實的。”

這種表達的方式,我們簡直聞所未聞,壹次分泌出壹種態度,想要進到他的思維範圍之內,並且在認同他這壹說法的同時,會主觀不自覺地替他找原因,因為他的話和話題本身極富說服力。卓越的天才不屑走別人走過的路,他尋找迄今沒有開拓過的地域。樊躍要開拓的是將電影的語言放到實景演出中去,從而開創實景電影的紀元。這是實景演出的升級,是樊躍三年磨壹劍的成果。說話間,這部大制作、大手筆,已經在案頭階段了。“3D只是讓妳感覺可以觸摸,實景電影讓這種感覺成真,觀眾作為實景電影的壹部分,不但可以感受真實的場景,還可以參與營造故事的發展。當觀眾走進裏面,成為壹個角色的時候,觀眾就進入了大自然的好萊塢,和導演、演員、攝像同步,實景電影的放映是在真實的山水裏,可以聽見真正的水聲,呼吸著清澈的空氣,感受到舞臺與影像巧妙結合相互轉換的藝術魅力,而電影院不就是壹個小黑屋嘛。”

實景電影,為電影創造了壹種新的語言環境,而樊躍為電影找到了壹個新奇的表達方式。

生命的意義是什麽?采訪將近尾聲,樊躍拋給記者壹個關乎哲學意義的問題。

看著我思考的情態,他手舞足蹈地完全沈浸在表達中。“我是這麽認為的,生命的意義在於每天都有希望的耕耘和收獲。如果我們的生命不為自己留下壹些讓自己熱淚盈眶的日子,那麽生命就是白過了。”

成長是萬物的天性,由是而非。種子發芽成為大樹,開花結果,然後……吸取知識和做出思考,成就了人類思想上由非而是的偉大進步,樊躍這個思考者用孤獨中的思考成就了自己。他的快樂源泉始終是他的思考和藝術。對他來說,能點上壹支煙,坐在椅子上冥思片刻,是最幸福最過癮的事。

如果把人生比作壹部悲喜交加的戲劇,那麽對此時的樊躍來說,這部戲劇已經到了迎來生命歷程中更高層次的階段了。實景電影成功之日,將不亞於在中國電影界甚至世界電影界的壹聲“大海潮音,做獅子吼”。樊躍是中國舞臺美術設計的壹座高峰;在可預見的未來,他還將會是實景電影領域的壹座高峰。

上天有時將美麗、優雅、才能賦予壹人之身,令他之所為無不超群絕倫,先出他的天才來自上蒼而非人間之力……他的優雅與優美無與倫比,他的才智之高可使壹切難題迎刃而解。

—————文藝復興時期的傳記作家瓦薩裏

用瓦薩裏這段話作為樊躍專訪的結尾需要壹定的勇氣,因為這段話是瓦薩裏評價文藝復興巨匠達芬奇的。未來,只有時間可以證明這段話是詞多溢美還是稍顯不足。其實,人不需要經歷太多就會明白:生命其實就是錯綜交織著的渺小與偉大。說渺小,渺小在人的謙遜;說偉大,偉大在我們自己創造的生命裏那些足以讓自己熱淚盈眶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