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瓊瑤的作品有哪些

瓊瑤的作品有哪些

從1963年瓊瑤首次發表長篇小說《窗外》開始,到1997年發表最後壹部小說《蒼天有淚》,瓊瑤總***完成了五十二部作品。其中《我的故事》和《剪不斷的鄉愁》兩部,是瓊瑤自傳性的文字,所以準確地說,瓊瑤總***創作了五十部長篇小說。

為了讓大家能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我將瓊瑤的這五十部作品,根據創作時間的不同,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壹階段,我將其稱為“無心插柳”:

包含了《窗外》到《彩雲飛》這十三部作品。創作時間的跨度是從1963年到1968年,這些作品的***同特點便是瓊瑤自己的本色出演,是瓊瑤真實生活的體驗或其變構。

瓊瑤坦然承認:“其實,我這壹生,在我的小說,我的歌中,都可以找到痕跡。”

第壹階段的這十三部作品,尤其是如此!

《窗外》並不是瓊瑤寫作的第壹部小說,但卻是她真正意義上的“處女作”,在她的人生和她的作品中,都具有特殊的重大意義。

《窗外》寫作於1963年,瓊瑤的人生正處於內憂外患,生命的考驗達到白熱化激烈的高峰,她的天才經過長時期的積累、整合、鑄造、砥礪,厚積薄發,正在尋找痛快淋漓的突破口,《窗外》的寫作,正可謂適得其時。

瓊瑤寫作《窗外》,不僅僅是天才,也不僅僅是運氣,那裏有她真實的情感的寄托,有她的人生觀和方法論的自我總結和梳理,《窗外》是瓊瑤真實生命的壹部分。

瓊瑤初戀的經過,和它代給瓊瑤的傷痛,在這部書中,都有著真實的描寫。

瓊瑤自己也承認,書中的第壹章到第十四章都很真實。所寫的江雁容的家庭背景,也是瓊瑤生活中真實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地方只是書中把瓊瑤實際生活中的兩個弟弟合並成了壹個人,以免人物太過復雜。

《窗外》後四章,雖然和瓊瑤自己的生活並不相同,但也並不是全無關聯。江雁容和李立維戀愛的經過和他們之間的對話,我們完全可以從瓊瑤的自傳《我的故事》中,從瓊瑤和慶筠之間的故事找到影子。

瓊瑤寫《窗外》的時候,她和慶筠之間的關系還沒有產生真正的危機,甚至慶筠還對瓊瑤的《窗外》表示出相當的寬容和贊許。

但瓊瑤壹定是預感到了什麽,她以壹種詩人般神秘的敏感而虛構的《窗外》的後四章,和最終她和慶筠之間的真實結局,卻並沒有相差多少。

繼《窗外》之後,瓊瑤在同年的五月份,又開始動手寫另壹部中篇小說集《六個夢》。

由於《六個夢》是中篇小說,瓊瑤寫了前三個夢,就又馬不停蹄的開始寫她的繼《窗外》之後的另壹部重要的長篇小說:《煙雨蒙蒙》。

《煙雨蒙蒙》完稿之後,瓊瑤才又接著去完成她的《六個夢》的創作。

從《窗外》到《煙雨蒙蒙》,瓊瑤為自己的小說找到了主題的定位,那就是新女性獨立、自尊、自愛、自強,不畏強權和社會習慣舊勢力的約束,追求美好的人生和夢想。

1964年,瓊瑤繼續在《皇冠》上連載她的第三部長篇小說《幾度夕陽紅》。

這部小說的背景,瓊瑤是深有體會的,不論是到臺灣的過程,還是到臺灣後的壹段時間內,瓊瑤的壹家六口也正是過著小說中相似的為錢而發愁的生活。

瓊瑤在《幾度夕陽紅》中還傾吐著她自己對母親復雜的感情。

李夢竹在尋找何慕天受到打擊後,回來的第壹件事便是想回到母親的身邊,向她承認自己的錯,可母親已經去世了,夢竹這時回憶起母親所說的話:

“我做的壹切,都是為了妳好,如果妳不是我的女兒,我也不要來管束妳,就因為妳是我的女兒,我關心妳,愛護妳,才寧願讓妳恨我,而要保護妳的名譽,維持妳的清白。”

夢竹直到這時才體會到了母親的可貴。

在這裏,瓊瑤移情和升華了她和母親之間復雜難解的情結。

1965年,《船》的創作,裏面有瓊瑤自己的影子。小說裏的女主角唱了壹支歌,名叫《船》:

“有壹條小小的船,漂泊過東南西北,西北東南,盛載了多少憧憬,多少夢幻,來來往往無牽絆!……”

瓊瑤回憶說:

“這支歌中有我自己的心聲,聽了會潸然淚下。他(平鑫濤)知道這支歌中有我自己的心聲,急於想成為我可以‘避風的港灣’。但是,他的港灣裏早有船停泊,我寧可飄蕩,也不肯靠岸。”

1966年3月,瓊瑤創作完成了《寒煙翠》,6月,又完成了《紫貝殼》。

瓊瑤很少談到她寫作的理論,但是在《寒煙翠》的後記裏,她發表了自己的文學觀,對那些批評的聲音作出了正面的回答。

1968年,瓊瑤寫作了《彩雲飛》,也就是瓊瑤小說的第壹個階段中最後的壹部作品。

《彩雲飛》是取材於真實的故事而寫的。

這是瓊瑤小說最為特異而看上去有些矛盾的地方:很多人都認瓊瑤的小說是虛構和編織的彩色的夢,而事實上瓊瑤的許許多多小說,在現實中都有真實的藍本。

瓊瑤對廣義的愛的理解,對人性善良壹面的充分的肯定和信任,其實正是基於生活中那些真實發生的,讓人感動的更為廣義的愛的故事。

瓊瑤小說的第二個階段,我將其稱之為“有意栽花”:

作品包括《庭院深深》、《星河》到《秋歌》。壹***是十二部作品,時間的跨度從1969年到1975年,這個階段瓊瑤作品的特點是瓊瑤文學觀念創作上自主性的強化。

伴隨著瓊瑤生活和情感經歷的變化,伴隨著作家創作心境的改變和不同。瓊瑤這壹階段的作品具有多元化色彩。

很明顯的是,瓊瑤在進行壹系列的文學創作的技術實驗。雖然瓊瑤在第壹個創作階段就已經確立了自己文學作品的創作風格,但她卻依然在求新求變,尋找多種突破的可能。如《庭院深深》和《星河》這兩部作品,是在創作的手法有技巧上進行實驗,更加註重於小說結構的設計,而情節的推進也更加富於變化和懸念。

這個階段中,《白狐》這部作品,也是非常的獨特和不同,幾乎可以說是壹個特例。大約十二年後,大約在1990年,瓊瑤因為拍攝電視機的需要,將《白狐》改寫成了《梅花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白狐》在文學意識上所具有的超前性,是不言而喻的。

1972年到1975年,瓊瑤好象進入了壹個創作的高峰,每年,她都有二部作品完成,而且篇篇都是佳作。

瓊瑤創作的這個階段,求新求變,始終是瓊瑤創作的基調。這種不滿足於自我,力求進行突圍,既有其內在的原因,也有其外在的因素。

壹方面與瓊瑤在文學創作上因為已經獲得的引人註目的成功,增厚其文學觀念上的自信有關,另壹方面還與瓊瑤的生活和情感經歷的轉換和變故有關。

就是在這段時間,瓊瑤和平鑫濤秘密的戀情已經曝光,“銜雲銜不住,築巢築不了”, 瓊瑤的內心充滿了剪不斷,理還亂的哀愁、淒怨、無助和酸澀。生活經歷中的這些喜怒哀樂,不可避免的要影響到她的文學創作。

如果說《海鷗飛處》的淒涼之美,暗示了瓊瑤內心深處情路歷程的淒涼美感,那麽《心有千千結》則又轉喻了瓊瑤內心纏綿悱惻、哀艷淒婉的傷情。

而在這個階段最後壹部小說《秋歌》中,那個關於愛情的考驗和等待的故事,無疑與瓊瑤當時的心境是相當吻合的。

從《心有千千結》開始,瓊瑤小說的原初的悲情基調,慢慢開始明亮和高亢起來。瓊瑤在人生中找到了美滿的愛情,她的小說給我們展示了愛情所具有的不可思議的魔法的力量。

1973年瓊瑤所寫作的另壹部重要的作品《壹簾幽夢》,其實還是她自己真實生活場景的改裝、換版、變構、整容。

《浪花》是瓊瑤1974年創作的壹部作品,《浪花》裏的秦雨秋就是瓊瑤自己的影子。

《女朋友》寫作於1974年,收錄了兩個中篇。第壹部是《女朋友》,還有壹部是《尋夢園》。

《女朋友》中男主角名叫高淩風,是個立誌當歌星的音樂青年。

而高淩風在現實中確有其人,那就是當年唱《冬天裏的壹把火》、《《燃燒吧,火鳥》紅遍臺港的歌星高淩風,甚至到了現在,我們還能在內地的各大綜藝電視節目中看到他打拼的身影。

高淩風回憶說,他第壹段正式的戀情還是高中時候,那個女生又高又漂亮,可因為女生家人反對,畢業後對方就被送到了美國。後來有壹次他把這事說給瓊瑤聽,瓊瑤便以此為原型寫了《女朋友》。男主人公就叫高淩風。

這是壹段小小的逸聞。

寫作於1975年的《秋歌》,是壹個愛情的考驗和等待的故事,這樣的故事無疑與瓊瑤這時的心情是相吻合的。而《秋歌》的結尾,似乎已經預示著瓊瑤和平鑫濤之間等待已經有了結果。

瓊瑤小說創作的第三個分階段,我將其稱之為“從心所欲”:

包括了從1976年《人在天涯》、《我是壹片雲》,壹直到1985年的《冰兒》,壹***是十六部小說。

我們可以說,在這個階段,瓊瑤確實已經達到了隨心所欲的境界,她的作品更為成熟和富有力量。樹上的果實已經十分的透熟,再也沒有絲毫的青澀和猶豫了。溫暖、明亮、向上,雖然還有顧盼之間的回頭,但瓊瑤已經為我們許諾了壹個最為完美的人性的夢想。相信世界的美好,相信愛情的美好,相信人生的美好,向善的力量不可抑制的進行快感的沖鋒。

瓊瑤在《剪不斷的鄉愁》中這樣總結自己的文學理念:“相信人間有愛,這就是我壹生執著的壹件事吧。”

瓊瑤幾乎每壹部小說都改編成了電影和電視劇,由於文化媒介的不同,由瓊瑤這些小說改編的電影和電視劇,傳播更為廣泛,更為深入人心。

然而,這同時也會帶來另壹個負面的影響,它會反過來影響到瓊瑤小說的文本創作。在瓊瑤小說的第三個分階段中,這種影響就已經漸漸地開始顯露了出來,瓊瑤在構思小說的時候,不可避免的,甚至是更多的要考慮到小說的結構、故事、情節、細節、語言,等等這些與影視傳媒的兼容性。

極端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完全是因為要拍壹部電影或電視劇,而被要求作命題作文式的小說創作。

瓊瑤小說第三個創作階段的首部作品《人在天涯》,正是這樣的情況。那時,瓊瑤的作品已經在臺灣掀起了壹個高峰。

名導演白景瑞剛剛從意大利電影學院學成歸來,他的風頭正鍵,號召力很高。他找了到瓊瑤和平鑫濤,要策劃壹部描寫中國華僑在意大利掙紮奮鬥的血淚故事以及他們的愛恨情仇。白景瑞僅僅是有這麽壹個策劃,壹個大概的構想,甚至他連壹個真正能落到實處的大概的故事或情節的構想都還沒有,他只是有這樣強烈的意願,希望瓊瑤為他、為在海外的中國人寫壹部這樣的故事。

瓊瑤被白景瑞的熱情所感動,她接下了這壹單命題作文的活。

瓊瑤此時已經達到了隨心所欲的境界,她完成了《人在天涯》這部小說,她完成的很好,依然保持了壹個相當高的水準。

1976年, 平鑫濤和妻子終於離婚了。

這壹年,是瓊瑤較為心平氣和的壹年,生活中的矛盾,似乎開始理順,似乎露出了壹線曙光。《我是壹片雲》的寫作似乎也變得輕松和心平氣和,文筆的走動似乎也更為瀟灑自如,遊刃有余。

《月朦朧鳥朦朧》的創作顯然也是如此,整個的主題和作品的基調都顯得活潑輕松。

是年另壹部小說《雁兒在林梢》,雖然並不是像《窗外》和《在水壹方》那樣的可以找到她真實生活場景,但依然是壹部關於她心靈歷史的情感自傳。

瓊瑤和平鑫濤之間那種秘密而又傷心的愛情,已經成了她這段時間生活的基調,她已不再是《窗外》中的那個女中學生,也不再是《在水壹方》中的那個杜小雙,她已經是壹個真正成熟的富有內涵的女人,對於生命的感動,已經不僅僅是生命的眼淚和歡笑,而是更為深刻的平淡而無奈的淺淺的哀愁。

對於生命的感動,她表達的方式已經更為含蓄、婉轉、纏綿和欲說還休。

那時,正是她和平鑫濤之間分分合合、風風雨雨,痛苦之中又摻著許多甜蜜的奇特的日子,那壹段日子,帶給她對生命更深更痛的體驗,令她刺骨酸心,她的情感的體驗,正是她的這些小說生動、鮮活、獲得巨大成功的源頭活水。

這部小說中,同樣可以看到壹些瓊瑤真實生活中的日常情景。

比如,平鑫濤送給瓊瑤的壹只純白的小北京狗,瓊瑤也把這件事寫入了書中。

又比如這部書中,瓊瑤把平鑫濤當作了江淮的模特兒,寫江淮的經歷,完全是平鑫濤自己白手起家辦出版社的經歷。

《壹顆紅豆》寫作於1978年。

在這部小說中,我們同樣可以隱隱的感覺到瓊瑤內心深深的創痕和流血的傷口,她關於生死壹線之間的體驗的準確描述,太容易使我們想起她壹生中許多慘痛和不堪回首的往事。

《彩霞滿天》寫作於1978年。

壹個作家心景的轉換,和他的作品主題基調的轉換,肯定是有壹種密不可分的聯系。

與前段時間《海鷗飛處》等作品完全有了新的改變,僅僅是《彩霞滿天》的題目,就充滿樂觀向上的浪漫情懷。

《金盞花》寫作於1978年,其實是《窗外》的另壹種變構的版本。。

這同樣是壹部爽朗、歡快、基調明亮的小說。其中當然也可以找到瓊瑤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如女主角韓佩吟和比自己大許多,已經四十二歲的趙自耕之間如願以償的愛情故事,當然可以使我們聯想到瓊瑤真實生活中未能如願以償的年齡懸殊的師生戀。

又如纖纖不想考大學,種種的辯解和心事,這都是瓊瑤高中少女生活的影射和暗喻。

《夢的衣裳》創作於1979年。

這壹年瓊瑤在和平鑫濤經過無數的風風雨雨、波浪曲折、終成眷屬正式結婚前夕所完成的作品。

可以想像的是,這時的瓊瑤內心充滿了溫柔和憐憫,幸福和滿足,仁慈和感恩,寬容和博大,這壹切美好的情緒,都必將在《夢的衣裳》中留下美好的痕跡。

《夢的衣裳》充滿了喜劇和鬧劇的美好和輕松的氣氛,再加上純真、甜蜜、圓滿的愛情,給以讀者愉快的審美效果。

《聚散兩依依》創作於1979年。

瓊瑤在《我的故事》中,曾說自己和平鑫濤之間的關系是“聚也不容易,散也不容易”,瓊瑤和平鑫濤從相識到相戀,到1979年兩人結婚,其間已經過了十六年。

《聚散兩依依》中高寒和賀盼雲之間魂夢相依、聚散繾綣的心路歷程,顯然也正是平鑫濤和瓊瑤之間魂夢相依、聚散繾綣的心路歷程。

《聚散兩依依》中,盼雲為了逃避高寒,嫁給了壹個醫生,這種情節,在瓊瑤的真實生活中,依然存在。瓊瑤曾經為了逃避和平鑫濤之間甜蜜而難解的愛情,打算嫁給“湯”,這就是這個情節的真實藍本。

《卻上心頭》創作於1980年,是瓊瑤和平鑫濤搬入可園後的第壹部作品。

也許是瓊瑤在可園聆聽到了“幸福的聲音”,不再的青春,再次被體驗,這部小說寫的相當明快,行文流暢、瀟灑、歡快。

《問斜陽》創作於1980年。

這部作品是瓊瑤搬進可園創作完成的第二部作品。

幸福和美滿的生活,使瓊瑤變得心平氣和,即使是寫作壹個悲劇的故事,瓊瑤也是充滿了溫柔的憐憫和對生命的感激。

《燃燒吧!火鳥》創作於1981年。

男主角在給戀人的周年紀念卡上寫的“讓我們把過去三百六十五個日子,變成未來百年相聚的基石!”和瓊瑤在《我和故事》中用慶筠的來信“讓我們用三百六十五的相思,去奠定百年相守的美景”有異曲同工之妙,瓊瑤的每壹部作品,都能找到她真實生活的影子。

這部小說的基調,當然和瓊瑤這段時間的心情壹樣,熱情向上,有如獲得了新生。

瓊瑤1981年還有另壹部作品,就是《昨夜之燈》。

這壹時期,可能是臺灣的校園歌曲非常流行的原因,瓊瑤在這部書中,寫了大量的歌。甚至於書中的女主角雪珂,都和瓊瑤的兒子壹樣,上的是“大眾傳播系”。

瓊瑤的寫作,已經過了那種為本能的激情所驅使的青春的界段,她更為沈靜,更為幽獨,更富有智慧和哲人的沈思。

《匆匆,太匆匆》創作於1982年。

瓊瑤在《匆匆,太匆匆》的楔子中,坦誠了壹個作家創作的不足為外人道的辛苦和勞累,寫作那是她已經無法卸下的沈重的十字架,殉道者的生活是她不能抗拒的命運。

曾經滄海難為水,瓊瑤天才的內心早已是千巖萬壑,千山萬水,她甚至有了累的感覺。這是壹種深入到骨髓和血液中的疲憊,這是熱衷於過心靈生活的天才們才可能感覺到的暈眩和放棄。

特別是瓊瑤和平鑫濤結婚之後,由奔波而轉為安定,由激情無邊的蕩漾而停泊進寧靜的港灣,這種反差必然會反作用於瓊瑤的創作。

《失火的天堂》創作於1983年。

《失火的天堂》這部作品,充滿了幻滅之感。少女潔[舟令]想象中的天堂是透明的,當她試圖走近這個透明的天堂時,天堂失火了,她也因此而幻滅。

書中許曼亭關於戰亂的回憶“又回到了戰亂中。仿佛間,又回到全家老老小小都擠在火車車廂裏的日子。火車中沒有座位,壹個車廂裏擠滿了人,許多陌生人混在壹起,誰也照顧不了誰。”其實就是瓊瑤自己的童年的記憶和體驗。

《冰兒》創作於1985年。

和《卻上心頭》壹樣,《冰兒》更象是新壹代的流行的言情小說,這種新的嘗試,正是後來席娟等新銳言情小說的先聲。

瓊瑤小說創作的第四個階段,我將它稱之為“再賦新詞”:

包括了從1990年的《雪珂》開始之後的九部作品。

我在《瓊瑤傳奇》這部作品中已經明確地指出,九十年代之後,應該是瓊瑤小說明顯不同的壹個階段。不可否認,瓊瑤此時寶刀不老,不少的作品中依然能閃現出天才驚艷的閃光點來,但是如果將這些小說與她前期的略帶青澀的作品相比,我們就明顯可以看出,穿刺的力道已大不如從前。

《雪珂》寫作於90年,是瓊瑤以明清為背景開始創作小說的起點。

九十年代之後,應該是瓊瑤小說的另壹個明顯不同的階段,此時的瓊瑤可以說早已是功成名就,作品的風格早已形成而且成熟和圓滿,而瓊瑤自己人生中的那些秘密情結和生命中不可言說的隱痛,此時也已經淡化、消減、移情和升華。

這是人生最美好的結局:壹切都功德圓滿。

確如壹些智者所指出的那樣,願望達成的生活,那將是藝術家最可怕的敵人。

無需諱言,九十年代之後,瓊瑤的寫作,已經走向了衰退的道路,她的寫作已不再向以前那樣,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呼吸,她的作品已經缺乏了那種慘痛人生體驗中令人心靈震顫的內在的藝術感染力。

瓊瑤還在寫作,但這更多的是壹種技術性的寫作。

從《雪珂》開始, 繼而是《望夫崖》、《青青河邊草》、《梅花烙》、《水雲間》、《新月格格》、《煙鎖重樓》,壹直到後來的《蒼天有淚》的和熱播創下收視奇跡的《還珠格格》,無壹例外的都不再是瓊瑤最熟悉的現實生活題材,這些小說又都是為電視劇的拍攝而編的故事,雖然其中也不乏可取的優秀,但“再賦新詞”,小說的美學和感染力度,當然是不能和從前同日而語。

這些故事,雖然結構精美、巧妙,技巧純熟,如果是純粹從文本和文學的角度看,瓊瑤確實是在走下坡路了,她已經沒有了當初最為天才和本真的閃光。

這是無奈的事,也是正常的事。

失之桑榆,收之東偶。

瓊瑤的這些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卻意想不到地大獲成功。

不過,這是我們將要在另外的地方討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