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拜佛的禮儀
妳信佛嗎?我就信佛,因為小時候受家裏奶奶和媽媽的影響,覺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所以我們和大多數人壹樣是經常拜佛的。下面我就為大家整理了關於拜佛的禮儀,希望能夠幫到妳哦!
關於拜佛的禮儀
壹、拜佛
到了寺院,應該禮佛三拜,表達對諸佛菩薩的禮敬、感恩,而從柔軟、徐緩而安詳的彎腰禮佛動作裏,感受到禮佛者的安定與謙卑。 先來講講拜佛的四層意義:
1.感應禮拜:為了求佛、菩薩保佑,賜給幸運,免除災難,求佛接引超度,感謝恩德。
2.恭敬禮拜:對三寶恭敬,或為了感恩、崇敬,這種禮拜是從內心至誠懇切的自發產生的。
3.懺悔禮拜:也就是為懺悔而禮拜。能做懺悔禮拜的人,必定已是謙虛,或正在學習謙虛的人,因此,懺悔禮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變人的氣質,使人變得誠實、溫和、謙沖。
4.無相禮拜:無相拜佛是壹無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個層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體驗自己在拜的每壹個動作,指揮著自己的身體在拜;進入第二個層次則是知道自己在拜,體驗自己在拜,但是指揮的心已經沒有了;最後達到第三個層次,既沒有指揮,也沒有體驗,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這個人是誰?反正「他」在拜。
所以,拜佛時,應當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壹個動作、壹個動作,非常清楚自然,動作緩慢壹些、輕松壹些、柔軟壹些,輕松緩慢地體驗拜的每壹個動作,以及動作的感覺,不要把拜佛的動作弄得急促、緊張。否則拜得太快,會慌、忙、急、亂,反而失去了寧靜、安定。
拜佛時,前額著地,背部保持平直,身體是柔軟的,甚至接觸的地面也是柔軟的、清涼的。拜下去之後用自己的心體驗自己的兩只手掌,站起來之後,體驗雙手、雙腳的動作和感覺。感覺自己的體驗,體驗自己的感覺,感覺每壹細微的部分。
如果拜佛的時候,只有動作而沒有用心、缺乏慚愧心,那只是磕頭如搗蒜的拜佛,對於人格的提升很難有作用。
若是不便來寺院拜佛,也可以在家中佛堂或空曠明亮處,藉由禮拜來懺悔、感恩,或舒緩身心。特別是當您感到心浮氣躁時,不妨透過拜佛的動作來安定煩亂的心思吧!
動作解說:拜佛
1、肅立合掌,兩足成外八字形,腳跟相距約二寸,腳尖距離約八寸,目光註視兩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狀,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墊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舉著不動,兩膝隨即跪下。跪下後,左掌隨著伸下,按在拜墊中央左方超過右手半掌處。禮佛時,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
3、右掌由拜墊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動半掌,與左掌齊,兩掌相距約六寸,額頭平貼於地面。
4、兩掌握虛拳,向上翻掌,手掌打開,掌心向上掌背平貼地面,此名為「頭面接足禮」。當頭著地時,系以「額頭」接觸地面,並非「頭頂」去著地。
5、起身時,兩手握拳翻轉,手掌打開,掌心向下貼地,頭離地面或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舉回胸前,右掌著地將身撐起,直腰起立,二只手合掌立直。 此為壹拜,至少三拜,多則以三數遞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
拜畢後尚有壹禮,如世俗之作揖,名曰問訊,乃剛拜畢兩手合掌當胸時,即以所合之兩掌微側向下(是時鞠躬),放至近腹處。後以右掌置於左掌之內,疊成拳式,緩緩從下向上舉起與眉齊(是時已直其躬),在以兩手徐徐放下合掌當胸,手心向上,右手疊置左手之上,兩大拇指相連,此即大三昧印也(彌陀印即左手疊置右手之上,余與三昧印同),此為拜佛禮畢,頭要略壹低而已,手便散開而退。
二、拜佛戒規
是針對在家修佛者容易冒犯若罪而列,非常重要,學佛者千萬不可忽視: 寺院內的壹針壹線,不得取用,若受師父饋贈物品,得捐款於功德箱內很多信徒隨便於佛寺內廚房取物食用;或摘取寺內樹上水果;或取食供桌上水果;或於寺廟作法會或打佛七,像這種舉動,已嚴重犯了盜戒,盜用十方常住物(意即各地眾生所捐之物品、金錢叫常住物),百分之百絕對下地獄受苦無量。寺院之物不分價值,微細至縱使妳在寺廟打電話,而不投錢,就足夠下地獄受苦。這叫因小果大,後悔莫及。
三、入寺須知
(壹)入寺
1、入寺廟,服裝要整潔樸素
2、入寺門後,不宜中央直行,進退俱當順著個人的左臂靠邊行走
3、入佛寺不可大聲說話,勿隨地吐痰,隨地擤鼻涕,須心存恭敬
4、寺內法器不可擅敲,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亂動
5、入廁須換穿拖鞋。若穿鞋進廁,出廁後壹定要洗凈鞋底方可入佛堂禮佛
6、在寺院浴室中不得小便、洗衣
(二)拜佛
1、拜佛之前,應潔凈身體。勿食葷食、辛味、煙酒
2、入佛堂應由側門入,隨身攜帶之物品須自提攜或寄放他室為佳,萬不可向佛案及佛桌上安放
3、入佛堂不得穿拖鞋、皮鞋,嚼檳榔,吃零食,吸煙
4、於佛堂內不得大聲談話、喊叫,或躺或臥或跑跳、嬉戲
5、進入佛堂內,不得高視佛面,當即低頭即做禮拜,更不得溜達作觀賞態,東張西望許多信徒壹進佛堂內,不知頂禮跪拜,卻在堂內走來走去,又站在堂內正中央,壹直高視佛面,像觀藝術品壹樣,如此甚是不敬。若要觀佛面應站立於堂外丈遠而觀之,方符合禮制也。這點很多人都有此通病
6、佛堂中央位置,是住持禮拜位置,壹般人請勿站或禮拜(拜佛勿用中間的拜墊)
7、拜佛姿勢要莊嚴正確,不可傾斜不正
8、有人禮拜,勿從前面過
(三)見僧人
1、見面稱法師,或稱師父。向他頂禮時,假若他說壹拜,不必再繼續強拜。禮拜時應面向佛位或正位(入門處所對的方向)。凡人禮佛、坐禪、誦經、飲食、睡眠、經行、入廁的時候,俱不可向他禮拜。在馬路上亦不宜作禮,問訊即可
2、凡受過五戒,菩薩戒之弟子,遇到出家師父,定要頂禮師父三拜,若不拜就犯戒。於行路中,與師父向遇,應停足向師父問訊後離去,不得閃避而過
3、徒弟與師父不可同拜壹人,應師父先拜後徒弟再拜
4、與師父談話,不得面對師父,應側立或側坐,亦不得於高處,或太遠立。對師父談話應清晰小聲,和顏悅色。師父講話中不得插嘴
5、師若坐,應當在旁站立,若不命坐,不可坐。站立時,不得靠壁斜立,對師父不敬
6、師父之座位、床,及師父之衣物,不得坐用
7、奉飲食於師,應兩手高捧奉食。食物要洗凈。若吃剩之食物不可讓師父食用,是為不凈罪
8、供養師父物品或師贈物,當雙手跪求領受
9、若有人問師父之法號,應當說上某下某,不可直稱師父名字,會被人取笑妳不知禮節
(四)聽經
隨眾禮拜入座,如自己後到,法師已升座,須向佛頂禮畢,向後倒退壹步,再向法師頂禮,入座以後,不向熟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談話,打瞌睡。如不能聽完,但向法師行壹合十,肅靜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四、拜佛在家須知
(壹)恭敬佛寶
1、佛桌上不可亂放雜物
佛桌上平時應擦拭清潔,(不可用口吹灰塵或香灰)除放置佛像、香爐、佛燈、燭臺、供品以外,其他物品萬不可放在佛桌上,否則犯了不敬三寶之罪!
2、點香時香多火勢大而不能熄滅時,勿用口吹滅,相當不敬的。應用扇子打滅或分成小把,用手振動即滅也
3、有人點香,為試聞香味,將香拿至鼻孔壹聞,再插到香爐內,這是相當不敬的,造了盜佛香罪。凡香經鼻聞過後,決不可再供佛
4、若自己手持佛像時,不得向人行禮打招呼。而手捧佛像,壹定不可低過腰部
(二)恭敬法寶
1、佛經為三寶中之法寶,經典之所在,自有龍天護持,見佛經如見佛。不可汙損佛經,更不可將佛經放在夫婦房間內,更不可放置於地下室或廁所旁邊。應放置於書桌上或書櫃上,且要高過腰部才可,而且放經典於桌上,不可超出桌緣,視為不敬
2、我們要用雙手捧經,不可用單手,要高過腰部,手要洗幹凈。敬經如敬法,不可馬虎。有人拿經,不但用單手持經,還邊走邊甩著經典,真是罪過!
3、閱經時,須先凈手,放案上平看,宜端坐閱讀。不可握著壹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經上
4、經典平時最好用壹塊幹凈布遮著,免染灰塵。若經典破了,定要修補完整才可
5、有人誦經,請勿在旁走動
五、拜佛燒香註意事項
香不能叫?買?而應該叫?請?.
在寺廟內有很多菩薩,如果妳願意,可以壹尊壹尊的拜過去,如果時間不允許,只需在大雄寶殿前燒.
1、自己請自己的香,不能由別人付香火錢.
最好用自己的火點燃香(三支即可,不需要大把大把的燒),面朝大殿的大門(現在為了防止火災,壹般不可以在大殿裏燒香了),雙手輕握三支青香(男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士反之),突然向上方壹提,燃燒的火隨即會熄滅,千萬不能用嘴去吹滅.
2、上香時先上香後禮拜,很多人抓著壹大把燃著的香到處拜,滾燙的香灰在寺院到處飄著,陣陣濃煙熏著人們的眼睛,以為香越高,越大把心越誠,這些都是不懂的表示,其實三根香就夠了,敬在壹個爐中即可,?萬佛壹爐?然後經過沒壹座佛堂時,合掌拜三下就可,佛教根本就沒有諸多講究,最主要妳有沒有清凈自心。
3、把香舉至額頭壹般高,閉眼許願;然後三拜.(舉香的高度不得底於下身) 右轉,面朝東方(壹般大殿的門是朝南的),按第3步方式許願,三拜;然後朝南,朝北.
4、拜完後即可將香插到香爐內,註意:應該用左手燃香,因為右手殺生,左 手相 對來說要平和,不可往香爐內壹丟了之.
5、女人大姨媽來的時候不要去上香.
6、見過很多信佛的人請上壹串念珠掛在脖子上,師父說這樣做壹般人是承受不起的。所以希望朋友們以後如果請了念珠,請把他帶在手上。
7、焚三支清香,壹支敬佛,壹支敬法,壹支敬僧;廟裏的墊子中間是給出家人拜佛用的,在家人男人跪拜用左邊的,女人用右邊的;
8、在廟裏按順時針方向行走拜佛
進廟前沿盡量不要走中間,沿階梯邊沿而上,男左女右,進門時盡量不要走正門,因為方丈門朝晚課時都是從正門進的,而沙彌等從偏門進,所以為了和寺院壹致,大家都盡量應該從偏門進,男左女右,進去時盡量跨右腳,出門時也從偏門出就是,不要踩在門檻上(壹般寺院門檻做得很高)。進廟門的時候,千萬不要踩門檻.(據說門檻是神的肩膀還是啥了,踩了就是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