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頤和園十七孔橋的歷史故事誰知道?
坐落在寬闊的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整體橋長150米,寬8米,因有17個橋洞組成而得名,是園內最大的壹座石橋。它西連西湖島,東接廊如亭,飛跨於東堤和南湖島之間,不但是前往南湖島的唯壹通道,而且是湖區的壹個重要景點。造型優美的十七孔橋,將昆明湖的水面分出層次,千畝碧波盡收眼底的空曠觀感,因此橋的點綴,將空曠的孤寂感消弭無蹤,這些都是造園設計者神工巧匠的神來之筆。石橋兩側的欄桿上,雕刻有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石獅544只。比起北京石獅子較為多的盧溝橋,還多上59只。觀賞石獅的奇趣造型,別有壹番趣味。 橋之美這篇文章曾經引用過十七孔橋。 從全湖來看,長長的西堤與從西堤岔出去的短堤將湖隔成三塊,而分立其中的南湖島、藻鑒堂和治鏡閣島,分別象征著東海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道教信仰中的不老仙境。從全園來看,南湖島與萬壽山佛香閣的位置在對景手法上呈壹賓壹主之姿。而西堤之外無限深遠,借用園外西山淡抹的自然風光,給人開闊之感,確是景無邊,意不盡。 頤和園十七孔橋
十七孔橋上所有匾聯,均為清乾隆皇帝所撰寫。在橋的南端橫聯上刻有“修蟲柬 淩波”五個字,形容十七孔橋如同壹道彩虹,飛架於昆明湖碧波之上。橋的北端橫聯則有“靈鼉偃月”幾個大字,又把十七孔橋比喻成水中神獸,橫臥水中如半月狀。橋北端的另壹副對聯寫著:“虹臥石梁岸引長風吹不斷,波回蘭漿影翻明月照還望。”此橋的風景,在優雅寧靜之夜遊賞更加怡人。
編輯本段十七孔橋如何修成的?
北京地區流傳著壹句歇後語: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其實,頤和園裏的十七孔橋,雕刻了五百多只石獅子,比盧溝橋的獅子還多好幾十只呢! 這十七孔橋,是頤和園裏最大的壹座橋,全長壹百五十公尺,東連八方亭,西接南湖島。那十七個券洞上邊,是雕刻著石獅子的漢白玉石欄桿,它就像是壹道虹,把人世間和蓬萊仙島連接起來了。 相傳,在乾隆年間修十七孔橋的時候,請來了許多能工巧匠。那晶瑩潔白的漢白玉,是石匠們壹斧壹鑿從房山的大石窩開采的,流著汗水壹步壹步把它運來的。有壹天,修橋工地上來了壹個七八十歲的老頭兒,頭發長的過耳根臺子,臉上的土有壹個銅子厚。他背著工具箱子,壹邊走壹邊吆喝:“誰買龍門石!誰買龍門石啊!”工地上的人看他那骯臟勁兒,都以為他是瘋子,誰也沒搭理他。 老頭子在工地上轉遊了三天,也吆喝了三天,還是沒人理他。
十七孔橋(15張) 這個老頭,背著工具箱子離開了工地,往東走到六郎莊壹棵大槐樹底下,呆住不走了。他夜裏就睡在樹底下,每天雞叫頭遍起身,掄起鐵錘,叮叮當當鑿那塊龍門石。 壹天傍黑兒,下起了瓢潑大雨,風吹雨潲迷得老頭睜不開眼睛。他雙手抱頭,蹲在樹底下背雨。正好,村西住的王大爺打這兒路過,見那個老頭畏畏縮縮的樣子,挺心疼,就讓他搬到自個兒家裏來住。 老石匠搬到王大爺家,有房子住,還管飯吃。他整整住了壹年,也叮叮當當壹天不停地鑿了壹年龍門石。壹天早晨,他對王大爺說:“今天我要走了。我吃妳的飯,住妳的房,妳的恩情我壹輩子也忘不了。我也沒有什麽報答的,就把這塊石頭留給妳吧!”王大爺瞅了瞅漢白玉的龍門石,對老頭說:“妳也別說報答不報答。為這塊石頭,妳勞累了壹年,還是妳帶走吧!我要它也沒用。”老頭說:“我這塊石頭,真要到節骨眼上,花壹百兩銀子還買不到呢!”說完,背起工具箱,順大道往南去了。 頤和園裏修建十七孔橋的工程快完工了。聽說乾隆皇帝還準備前來“賀龍門”呢!沒料想到,橋頂正中間最後那塊石頭,怎麽也鑿不好、砌不上。這可急壞了工程總監!這時候,有人想起了那個賣龍門石的老頭子,提醒了總監,就派人四面八方去找他。 工程總監打聽到那個老石匠在六郎莊住過,就親自來到王大爺家。他壹眼看到窗底下那塊龍門石,就蹲下來量了量尺寸,結果是長短薄厚壹分不差,就好像專為修橋琢磨的壹樣。總監高興得合不攏嘴,對王大爺說:“這是天上下來神人專為修橋鑿的,可救了我的急啦!妳張口吧,要多少銀子我支付多少。”王大爺說:“妳也別多給,那老石匠在我家吃住了壹年,妳就給我壹年的飯錢吧!”總監聽說,留下壹百兩銀子,就把龍門石運走了。 這塊龍門石砌在十七孔橋上,不偏不斜,嚴絲合縫,龍門合上了! 那些石匠、瓦匠們,人人都吐了壹口氣:總算把石橋修成了呀!要不然,皇上怪罪下來,還有大夥的活路嗎?正當大夥高興的時候,有個老石匠忽然醒悟過來,對大夥說:“諸位師傅現在該明白了:這是魯班爺下界,幫咱們修橋來啦!” 從這以後,魯班爺幫助修建十七孔橋的故事,就流傳開啦。
編輯本段十七孔橋的名字
十七孔橋的橋洞為什麽要建十七個孔呢?因為橋正中的大孔,從橋兩端數來正好是“9”,而“9”被稱為極陽數,是過去封建帝王最喜歡的吉利數字,所以將橋建成17孔。 頤和園十七孔橋是壹座長150米的17孔聯拱大石橋,飛架於南湖島和廊如亭之間。乾隆時仿著名的盧溝橋所建。橋上石雕極其精美,每個橋欄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態各異的獅子,大小***計544只,橋頭還有石雕異獸,十分生動。橋的東邊有壹尊鎮水銅牛。 鎮水銅牛位於昆明湖的東堤,臥伏在雕花石座上,以神態生動、形似真牛著稱。清乾隆二十年(1755)用銅鑄成,稱為“金牛”。據傳是為鎮壓水患而起。牛背上還鑄有由乾隆帝撰寫的80個字的篆體銘文《金牛銘》。銘文為:“夏禹治河,鐵牛傳誦。義重安瀾,後人景從。制寓剛戊,象取厚坤。蛟龍遠避,詎數鼉黿。此昆明,瀦流萬頃。金寫神牛,用鎮悠永。巴邱淮水,***貫同條,人稱漢武,我慕唐堯。瑞應之符,逮於西海。敬茲降祥,乾隆乙亥。”
編輯本段十七孔橋之美
欣賞十七孔橋之美,有四時之美,有晨昏之美,但更重要的是從不同角度去領略,即站在園中各處望橋,和站在橋上望園中各處。比如站在橋上眺望萬壽山,這是十七孔橋的最好鏡頭。扶著漢白玉橋欄,欣賞萬壽山,水波、雕欄、長廊、綠樹、崇閣、黃瓦、青天、白雲,渾然壹體,如世界上真有“蓬萊仙山”,也不會勝過這裏。北京春天多風,在風天站在橋邊,望著昆明湖動蕩的波濤,似乎萬壽山也會浮動起來,壹線白石欄桿也成為壹條幌動著的珍珠項鏈了。二是站在萬壽山麓看“十七孔橋”,這在庚子前自然是辦不到的,但頤和園開放之後,這便成為遊人不可忽略的壹個美麗的畫面了。從知春亭壹帶,往北,再折而西,沿湖走,隨處都能望到這壹臥波長橋,宜晴,宜雨,宜雪,宜月,無時不是靜靜地臥在那裏,如果妳能坐船在湖中欣賞她,那就更美了。讀者中有誰知道嗎?她是無獨有偶的,她有個“姐姐”,在蘇州“石湖”,“石湖串月”的“杏春橋”,同她的造型壹樣,只是沒有她華麗。如果說“十七孔橋”是“宮廷妃子”,那石湖杏春橋該是江村的浣紗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