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雜誌征稿啟事
單元積木是壹種標準化的木質積木,積木之間存在壹定比例關系,有助於孩子感知和理解數學關系。大班上學期,S老師開展了有關單元積木建構 遊戲 的微課題研究,為此,將地面建構區原有的材料換成了單元積木。
而後,班級開展了主題活動“動物,我們的朋友”。在圍繞“我喜歡的動物”的話題進行交流時,很多孩子都說喜歡長頸鹿,於是,大家興致勃勃地提出要搭建長頸鹿。經過壹段時間的 探索 ,孩子們運用平鋪、壘高等建構技能搭建了長頸鹿的軀幹、腿、脖子和頭,唯獨在搭建長頸鹿的尾巴時遇到了難題。他們做了多種嘗試都沒有成功。後來,壹個孩子總結道:“用這種積木搭的尾巴壹放手就會掉下來,因為它是在半空中的。”孩子們心有不甘:“我們的長頸鹿就差尾巴了!”怎麽辦呢?他們自發地討論解決辦法,很快就有了方案,即直接借用“抓尾巴” 遊戲 中由布條編織成的尾巴。孩子們立刻展開行動,用壹塊積木把布條尾巴的壹頭壓在長頸鹿的身體上,成功地給長頸鹿裝上了尾巴。看到長頸鹿搭建完成,孩子們非常興奮。
S老師觀察到了孩子們的 探索 過程,產生了思考:如此解決裝尾巴的難題是完美的方案嗎?孩子們那麽輕而易舉地解決了難題,是否錯失了發展建構能力的機會?為此,S老師在 遊戲 講評環節與孩子們進行了討論。
S老師:用單元積木搭建長頸鹿,妳們遇到了怎樣的困難?
小宇:我們想搭長頸鹿的尾巴,可是積木壹直掉下來。
S老師:妳能說說積木為什麽會掉下來嗎?
小宇:我們把積木接在長頸鹿的身體上,壹放手,它就掉下來了。它是在半空中的呀!
S老師:妳們搭的長頸鹿的身體也是在半空中的,它為什麽不會掉下來?
小澤:因為有腿撐在地上,所以它不會掉。
S老師:原來是這樣,那麽我們搭長頸鹿尾巴時是不是也可以……
小涵:我知道了!把長頸鹿的尾巴壹頭接在它的身體上,壹頭用積木撐在地上,這樣就行了!
S老師鼓勵孩子們立即試驗壹下。孩子們找來積木,從地面開始往上壘,搭了壹根細圓柱當作長頸鹿的尾巴,然後用壹塊長條形積木連接長頸鹿的身體和尾巴。尾巴終於穩穩地“立”在了長頸鹿身後。
後來,孩子們提出想搭建更高大的長頸鹿,可是積木數量不夠。於是,他們不斷討論、嘗試,通過兩周的 探索 ,采用架空和間隔壘高的方式替代了原來平鋪和單壹壘高的方式節省了積木,成功搭建出了更高大的長頸鹿。同時,為了配合長頸鹿身體的變大,孩子們又對尾巴做了改良,把尾巴加粗了。
這天,小佳看著建構區的這頭長頸鹿,提出疑問:“我在動物園見過長頸鹿,它的尾巴沒有那麽長,不會像我們這頭長頸鹿這樣拖到地上!”說完,他去閱讀區找來動物百科全書,翻到其中介紹長頸鹿的那頁,發現長頸鹿的尾巴果然沒有那麽長。孩子們說:“這樣搭不對,長頸鹿的尾巴太長了!”可是,若要讓尾巴不拖地,便回到了問題的原點——無法讓單元積木無任何支撐地懸在空中。而後,孩子們陸續開始嘗試利用其他材料表現長頸鹿的尾巴:有的用橙色的插塑拼成壹根雨傘柄造型的尾巴,將彎的壹頭直接掛在長頸鹿身後;有的用橙、黃、黑三色塑料方塊積木拼接成尾巴,並將其上端設計成壹個直角,以便掛在長頸鹿身後;有的在冰棍棒外纏繞黃色和橙色的扭扭棒,或在冰棍棒上夾許多黃色和橙色的夾子,以突出長頸鹿尾巴毛茸茸的特征;有的在橙色長吸管末端裝飾黃色縐紙,以形象地表現長頸鹿尾巴末端蓬松的長毛。最後,S老師請孩子們評價這些尾巴,很多孩子都覺得用塑料方塊積木拼接的尾巴做得最棒,因為它比較接近真實的長頸鹿尾巴的形態和顏色,長短、粗細也比較合適。
在活動後的反思中,S老師十分糾結。以往,教師在建構區除了提供主要的建構材料之外,也會提供壹些輔助材料。但是,S老師通過觀察發現,很多時候輔助材料的使用並不利於孩子建構能力的發展,因為有了輔助材料,孩子們在遇到建構上的困難時就會選擇使用輔助材料來解決,就像他們發現難以成功搭建長頸鹿的尾巴時立刻想到用布條編的尾巴來代替壹樣。這樣壹來,原本運用單元積木搭建尾巴帶給孩子的挑戰便不存在了,孩子不就錯失發展建構技能的機會了?可是,S老師又覺得,孩子們利用布條、插塑等為長頸鹿設計的尾巴也很有創意,反映出了孩子們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壹定要讓孩子用單元積木來搭建長頸鹿的尾巴,會不會打擊孩子的信心,削弱孩子對建構的興趣呢?建構活動中,究竟是發展技能重要,還是鼓勵想象創造重要?如何平衡這兩種價值呢?
您在實踐中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嗎?如果是您,會如何應對?
(江蘇太倉 朱娜 提供)
掃碼查看“長頸鹿的尾巴怎麽搭 ”相關圖片
投稿方式
歡迎您對以上話題發表自己的觀點,作出書面回應,字數以2000字以內為佳。請將稿件以word文檔方式通過E-mail發送至本欄目專用郵箱dtzwyejy@126.com,並在稿件中註明您的姓名、單位及聯系方式。請在郵件主題欄註明“長頸鹿的尾巴怎麽搭 ”,以便編輯及時處理。
同時,熱忱歡迎您提供類似鮮活的話題,我們也將擇優刊登在《幼兒教育·教育教學》雜誌上,以引發探討。
截稿時間: 2022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