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祖皇太極,乾隆是清高宗、努爾哈赤是清太祖、皇太極是清太宗,
廟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皇陵
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1616年~1626年 天命 福陵 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1627年~1643年 天聰/ 崇德 昭陵 世祖;愛新覺羅福臨 1644年~1661年 順治 孝陵 聖祖;愛新覺羅玄燁 1662年~1722年 康熙 景陵 世宗:愛新覺羅胤禛 1723年~1735年 雍正 泰陵 高宗:愛新覺羅弘歷 1736年~1795年 乾隆 裕陵 仁宗:愛新覺羅颙琰 1796年~1820年 嘉慶 昌陵 宣宗:愛新覺羅旻寧 1821年~185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愛新覺羅奕詝 1851年~1861年 鹹豐 定陵 穆宗:愛新覺羅載淳 1862年~1874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德宗:愛新覺羅載湉 1875年~1908年 光緒 崇陵 (無廟號)愛新覺羅溥儀 1909年~1911年 宣統 華龍陵園 皇太極有開國之功,廟號只是宗,為何康熙能稱祖?在壹個朝代中,通常情況下只有開國皇帝和先祖可以稱“祖”,其他的都叫“宗”,大多數情況開國皇帝叫“太祖”或“高祖”,例如漢太祖劉邦(劉邦的廟號是太祖,高祖是誤稱,因為劉邦的謚號是高皇帝,在《史記》中司馬遷稱劉邦為“高祖”,所以後世就將錯就錯)、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而在這些開國皇帝之後,基本上都是叫“宗”。
這廟號是到商朝時期設立的,那會能在死後整壹廟號,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對個人那也是蓋棺定論的事。而且也不是啥王都能起的,您這輩子幹過的事必須對國家有大功勞,值得後代的子孫壹輩子都祭祀的王,您這才夠格享受這廟號,擱太廟裏邊受人祭祀。這事到了周朝的時候,就被廢掉了,所以周朝的王他只有謚號而沒有廟號。
皇太極雖然是繼承了努爾哈赤的汗位,但是畢竟建立了清朝,立下了豐功偉績,其實稱為祖也是不過分的,但是祖也分為三種,壹種是太祖皇帝,太祖皇帝指的就是壹個皇朝的開拓者,沒有受過任何祖先的必應和幫助,全憑自己壹人白手起家,從低層壹步壹步爬上來的,就比如漢太祖高皇帝劉邦,還有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等,這些人都不是繼承了皇族的血統,而是依靠自己的本事爭得了天下,但皇太極不符合這個要求,所以努爾哈赤成為了太祖皇帝。
但人無完人,康熙晚年雖然比乾隆要聖明壹些,但還是有些猶豫不決,九子奪嫡壹事便是康熙壹生最大的汙點,它壹定程度導致了局勢的混亂。但所幸,雍正皇帝也很聖明,登基後很快穩固政權,使康乾盛世得以繼續延續。
太祖與太宗有何區別?
太祖是壹朝的開國皇帝,有的朝代也稱其為“高祖”,例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
太宗大多都是壹朝的第二代皇帝,這就很多了,唐太宗李世民、元太宗窩闊臺、清太宗皇太極等等。但有的朝代也沒有太宗,例如明朝,朱元璋駕崩之後,皇太孫朱允文叫做建文帝、燕王朱棣叫做明成祖。 太祖、太宗這都是給皇帝的廟號,兩者壹般都是父子關系,但有時也是以兄弟關系出現,例如宋太祖和宋太宗,趙匡胤和趙光義,就是兄弟關系...... 古代皇帝的帝號是生前就有的還是死後才有的?壹、帝號是中國封建政權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是對皇帝的統稱。帝號有四種:尊號(徽號)、謚號、廟號、年號。
1、尊號,為皇帝在位時期,由臣下給予的尊稱,通常亦作為帝號。是生前就獲得的。
2、年號,是最高統治者為紀在位之年而立的名號。是生前就獲得的。
3、廟號,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是接任的皇帝對上任最高統治者死後追加的,是死後獲得的。
4、謚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謚號是最高統治者死後追加的稱號,是後世對亡帝的稱呼,是死後獲得的。
二、帝號的示例。
1、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
尊號:漢武帝。
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等。
謚號:孝武皇帝。
廟號:世宗。
2、漢獻帝劉協(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
尊號:漢獻帝。
年號:初平 興平建安延康。
謚號:孝獻皇帝。
廟號:無。
3、後主,歷史上稱壹個王朝的末代君主。是後來人們對與劉禪有相似經歷的,被俘的割據政權末代君主的統稱。
如:蜀漢後主劉禪、北齊後主高緯、陳後主陳叔寶、前蜀後主王衍、南唐後主李煜等。
4、哀帝,是古代帝王的壹個謚號,“哀”是謚號的壹種,是對死者的評價。中國古代謚號有三種:褒的美謚,憐的平謚,貶的惡謚。“哀”是屬於平謚,表達對死者的憐惜,壹般叫哀帝的亡國皇帝壹般是對國家沒有太大過錯,如唐朝最後壹個皇帝唐哀帝,不算昏庸,只是在那樣個時代身不由己,所以後人憐憫他。
如:漢哀帝劉欣(前25年-前1年8月15日)
年號:建平、太初元將、元壽。
謚號:孝哀皇帝。
擴展資料:
皇帝的廟號是指皇帝死後,在太廟裏對其進行祭祀時的稱呼,廟號寫在神主木牌上。唐代史學家劉知幾認為這種制度始於商朝,盛行於漢朝。
開國皇帝壹般稱為“祖”,例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繼承者壹般稱為“宗”,例如著名的唐太宗,還有皇太極被稱為清太宗。當然,也有稱呼為“世祖”的,例如元世祖忽必烈。廟號與對皇帝的評價沒什麽關系。
而皇帝的謚號則是根據其生前事跡和功績給予的評價,謚號往往是大臣們集體議定的。從謚號可以看出皇帝生前的事業,以及後人對他的看法。
諸如漢武帝,他在位時大舉用兵擊敗匈奴,頗有建樹,因此謚號“武”,具體解釋是“威強睿德曰武”,威嚴堅強而睿智。晉惠帝死後謚號為安,是什麽意思呢?“好而不爭曰安”,其實漢惠帝是個智障,但又不能直接說他傻,只好說他安靜,這是留面子。
百度百科——帝號
百度百科——尊號
百度百科——謚號
百度百科——廟號
百度百科——劉徹 (漢武帝)
百度百科——劉協(漢獻帝)
百度百科——後主
百度百科——哀帝
百度百科——劉欣(漢哀帝)
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揭秘皇帝廟號和謚號:開國皇帝壹般稱為“祖”
夏商周秦西東漢 三國兩晉南北朝 隋唐五代又十國 遼宋夏金元明清 誰能細細的解釋給我?看不懂呀這是中國的歷史朝代記憶口訣。
夏商周秦西東漢:夏朝、商朝、周朝、秦朝、漢朝(分西漢和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三國(魏蜀吳)、兩晉(西晉和東晉)。
隋唐五代又十國:隋朝、唐朝、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十國: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 ;遼宋夏金元明清:遼朝、宋朝、夏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
擴展資料:
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計:471年
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計:438年
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計: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壹六國,首稱皇帝,***計: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計:5年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計:210年
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興帝王莽,***計:16年
玄漢:公元23-25年,漢更始帝劉玄,***計:3年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計:196年
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計:61年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計: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計: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計: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計: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計:54年
十國:公元891-979年,***計: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計: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計: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計: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計:268年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中國朝代 中國歷代皇帝及在位時間?中國歷史上所有的皇帝以及在位時間:
壹、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秦朝皇帝列表
1、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46-公元前209。
2、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09-公元前206。
3、秦三世子嬰:公元前207。
二、漢朝(前202—220年)。
漢朝皇帝列表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9)
1、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6-公元前194。
2、漢惠帝劉盈:公元前194-公元前187。
3、漢呂後執政:公元前187-公元前179。
4、漢文帝劉恒:公元前179-公元前163;
5、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63-公元前140。
6、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0-公元前86。
7、漢昭帝劉弗陵:公元前86-公元前73。
8、漢宣帝劉洵:公元前73-公元前48。
9、漢元帝劉奭):公元前48-公元前32。
10、漢成帝劉鷔:公元前32-公元前6。
11、漢哀帝劉欣:公元前6-1。
12、漢平帝劉衎(kan):1-6年。
13、孺子嬰(王莽攝政):6-9年。
東漢(25-220年)
1.光武帝劉秀:25-58年。
2.漢明帝劉莊:58-76年。
3.漢章帝劉炟:76-89年。
4.漢和帝劉肇:89-106年。
5.漢殤帝劉隆:106-107年。
6.漢安帝劉祜:107-126年。
7.漢順帝劉保:126-145年。
8.漢沖帝劉炳:145-146年。
9.漢質帝劉纘:146-147年。
10.漢桓帝劉誌:147-168年。
11.漢靈帝劉宏:168-190年。
12.漢獻帝劉協;190-220年。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220-589年)。
三國(220-265年)
1.魏國
魏文帝曹丕:220-227年。
魏明帝曹叡:227-240年。
魏齊王曹芳:240-254年。
高貴鄉公曹髦:254-260年。
魏元帝曹奐:260-265年。
2.蜀國
昭烈帝劉備:221-223年。
後主劉禪:223-263年。
3.吳國
大帝孫權:222-252年。
會稽王孫亮:252-258年。
景帝孫休:258-264年。
烏程侯孫皓:264-280年。
晉
西晉(265-317年)
晉武帝司馬炎:265-290年。
晉惠帝司馬衷:290-307年。
晉懷帝司馬熾:307-313年。
晉湣帝司馬鄴:313-317年。
東晉(317-420年)
晉元帝司馬睿:317-322年。
晉明帝司馬紹:322-325年。
晉成帝司馬衍:325-343年。
晉康帝司馬嶽:343-345年。
晉穆帝司馬聃:345-362年。
晉哀帝司馬丕:362-366年。
海西公司馬奕:366-371年。
簡文帝司馬昱:371-373年。
孝武帝司馬曜:373-397年。
晉安帝司馬德宗:397-419年。
晉恭帝司馬德文:419-420年。
五、隋朝(581-618年)
隋朝皇帝列表
1.隋文帝楊堅:581-605年。
2.隋煬帝楊廣:605-617年。
3.隋恭帝楊侑:617-618年。
六、唐朝(618-907年)
唐朝皇帝列表
1.唐高祖李淵:618-626年。
2.唐太宗李世民:626-650年。
3.唐高宗李治:650-684年。
4.唐中宗李顯:684-684年。
5.唐睿宗李旦:684-684年。
6.武後武則天:684-705年。
7.唐中宗李顯:705-710年。
8.唐睿宗李旦:710-712年。
9.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年。
10.唐肅宗李享:756-762年。
11.唐代宗李豫:762-780年。
12.唐德宗李適:780-805年。
13.唐順宗李湧:805-806年。
14.唐憲宗李純:806-821年。
15.唐穆宗李恒:821-825年。
16.唐敬宗李湛:825-826年。
17.唐文宗李昂:826-841年。
18.唐武宗李炎:841-847年。
19.唐宣宗李忱:847-859年。
20.唐懿宗李凗):859-873年。
21.唐僖宗李儇:873-889年。
22.唐昭宗李曄:889-904年。
23.唐哀帝李拀(chu):904-907年。
七、宋
北宋(960-1127年)
1.宋太祖趙匡胤:960-976年。
2.宋太宗趙匡義:976-998年。
3.宋真宗趙恒:998-1023年。
4.宋仁宗趙禎:1023-1064年。
5.宋英宗趙曙:1064-1068年。
6.宋神宗趙頊:1068-1086年。
7.宋哲宗趙煦:1086-1101年。
8.宋徽宗趙佶:1101-1126年。
9.宋欽宗趙桓:1126-1127年。
南宋(1127-1276年)
1.宋高宗趙構:1127-1163年。
2.宋孝宗趙昚:1163-1190年。
3.宋光宗趙惇:1190-1195年。
4.宋寧宗趙擴:1195-1225年。
5.宋理宗趙昀:1225-1265年。
6.宋度宗趙禥(qi):1265-1275年。
7.宋恭帝趙顯:1275-1276年。
八、元朝皇帝列表(1260-1368年)
1.元世祖忽必烈:1260-1295年。
2.元成宗:1295-1308年。
3.元武宗:1308-1312年。
4.元仁宗:1312-1321年。
5.元英宗:1321-1324年。
6.元泰定帝:1324-1328年。
7.元天順帝:1328-1328年。
8.元文宗:1328-1329年。
9.元明宗:1329-1332年。
10.元寧宗:1332-1333年。
11.元順帝:1333-1368年。
九、明朝(1368-1644年)
明朝皇帝列表
1.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9年。
2.明惠帝朱允炆:1399-1402年。
3.明成祖朱棣:1402-1425年。
4.明仁宗朱高熾:1425-1426。
5.明宣宗朱贍基:1426-1436年。
6.明英宗朱祁鎮:1436-1450年。
7.明代宗朱祁鈺:1450-1457年。
8.明英宗朱祁鎮:1457-1465年。
9.明憲宗朱見深:1465-1488年。
10. 明孝宗朱祐摚:1488-1506年。
11.明武宗朱厚燳:1506-1522年。
12.明世宗朱厚熜:即嘉靖,1522-1567年。
13.明穆宗朱載垕:1567-1573年。
14.明神宗朱翊鈞:1573-1620年。
15.明光宗朱常洛:1620-1621年。
16.明熹宗朱由校:1621-1628年。
17.明思宗朱由檢:1628-1644年。
十、清朝(1616-1912年)
1.清太祖努爾哈赤:1616-1627年。
2.清太宗皇太極:1627-1644年。
3.清世祖順治福臨:1644-1661年。
4.清聖祖康熙玄燁:1661-1722年。
5.清世宗雍正胤禛:1722-1735年。
6.清高宗乾隆弘歷:1735-1795年。
7.清仁宗嘉慶顒琰:1795-1820年。
8.清宣宗道光旻寧:1820-1850年。
9.清文宗鹹豐奕詝:1850-1861年。
10.清穆宗同治載淳:1861-1875年。
11.清德宗光緒載恬:1875-1908年。
12.清宣統帝溥儀:1908-1912年。
擴展資料
皇帝起源:
“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皇為上,帝為下”。古人所說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壹詞則是告訴人們,天地是萬物之主。
中國最早所謂的“皇帝”,是對“三皇五帝”的統稱。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傳說中的三個古代帝王;“帝”原指宇宙萬物至高無上的主宰者,即天帝。
後來許多國家混戰,各自稱帝,出現西帝、東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來到人間,成為超越“王”的人間尊號(也有說是部落時期的黃帝、炎帝、蚩尤等)。
秦始皇統壹中國後,自認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將“皇”“帝”這兩個人間最高的稱呼結合起來,作為自己的稱號,從此天子稱為皇帝。先秦時期,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王”、“後”或單稱“皇”、“帝”,如:帝堯、帝舜、夏後禹、商湯王、周文王、周武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吞並六國,統壹天下。嬴政自認為這是亙古未有的功業,甚至連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變“王”的稱號,就“無以稱成功,傳後世”,於是讓李斯等人研究壹下怎麽才能改變自己的稱號,以顯示自己的“豐功偉績”。
李斯等人商議後報告秦王說,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可改“王”為“泰皇”。嬴政反復考慮,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決定兼采“皇”、“帝”之號,將這兩個稱呼結合起來稱為“皇帝”,成為帝制時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嬴政自稱“始皇帝”,後世俗稱“秦始皇” ,從此天子稱為皇帝。
至我國明代,行文中“皇帝”壹語已經很常見,如明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皇帝曰:‘巡撫僉都禦史可立厥治行勞哉,賜汝朱提文蟒。汝(袁可立)嘉而毛帥驕愎不協,蠱於兵,滿蒲昌城襲報用敢獻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