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誰知道中國需要什麽樣的東亞***同體?

誰知道中國需要什麽樣的東亞***同體?

日本新首相鳩山由紀夫提出建立東亞***同體的設想,已經引出了很多很大的反響。東亞***同體作為壹個概念並不新鮮,之前已經在東亞社會甚至國際社會流傳有好多年了。很多人羨慕歐盟和北美***同體,希望東亞也能形成類似的***同體。從政治人物到學界、商界甚至民眾,在這壹點上似乎具有壹定的***識。東亞***同體難以形成的主要原因在於中國和日本之間因為種種因素而達不成***識。所以,照理說,日本新政府的動議應當是非常受歡迎的。很多年裏,中國政府在推動自由貿易方面不遺余力。現在日本政府也有了強大的動機,這應當是好現象,表明東亞***同體有了新的希望。

美國反對東亞***同體

但各方面的反映則令人驚訝。盡管也有些群體尤其是商界對此持非常積極的態度,但更多的人則是持冷靜,甚至抱懷疑態度。日本社會本身的反應就非常冷談。對日本政府來說,日本必須面對中國崛起這樣壹個事實,日本經濟要復蘇或者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考慮中國因素。鳩山的東亞***同體基於的就是這樣壹個事實。但是對日本社會和民眾來說,東亞***同體就完全是另外壹回事情。這是否表明日本要脫歐入亞?要日本產生亞洲認同,沒有幾代人的努力看來是不行的。在民眾沒有亞洲認同的情況下,政府的任何回到亞洲的努力註定得不到社會的強力的支持。

在國際政治上,日本最重要的同盟美國是強烈反對東亞***同體這個概念的。美國通過各種途徑已經警告日本不可太過於靠向中國。冷戰結束以來,美國越來越依賴日本作為其在東亞最重要的聯盟來制約中國。美日兩國之間的軍事也已經相當整合。如果日本要靠向中國,這勢必對日美聯盟產生重大的沖擊。

實際上,從戰略安全方面來說,東亞***同體沒有任何可能性,至少在可預見的將來很難成為現實。這裏不僅有美日的因素,也有包括東南亞在內的整個東亞區域因素。現在的安全格局已經相當制度化,要出現壹個和現有安全格局相悖的中日聯盟超出人們的想象力。如果沒有外在的因素,中日之間不同的安全觀(因為歷史的和現實的因素)也不可能促成東亞同盟。

中國對此反應謹慎

那麽,東亞***同體到底是壹個什麽樣的***同體?說穿了,很簡單,是經濟***同體。客觀上,東北亞三國的經濟整合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程度,但制度化程度比較低。這主要是因為之前日本自民黨政府沒有很大的動力。正如日本人的心態,自民黨政府的經濟政策也是傾向於西方的。現在鳩山政府有了動力,促使日本經濟往亞洲靠。考慮到日本和中國是世界上第二、第三大經濟體,加上韓國,人們希望,如果三國政府能夠在制度化層面為經濟的進壹步整合創造條件,那麽勢必為東亞經濟的發展造就新的動力。的確,政治條件的好轉,可以促成東亞經濟區域主義如自由貿易機制的形成。

但即使是經濟***同體,也並沒有引出很多人的關註。中國的反應至少是官方的反應有些出乎意料。盡管中國政府並不否認東亞***同體的設想,但也沒有太多的熱情。對中國來說,鳩山倡導的東亞***同體的概念並不明確,包括亞洲***同貨幣在內的壹些設想過於理想。但也可能有其他的原因。如果在十多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日本的這個建議可能對中國具有比今天更大的吸引力。例如,在亞洲***同貨幣問題上,中國經濟發展發展到今天,中國的很多人對人民幣的區域化似乎產生了更多的興趣。當然,對中國來說,擔憂的是在中日經濟關系上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困難。中日雙方的民族主義的存在是個可觀存在,雙方政府不可能對之漠視。所有這些因素使得中國政府在追求東亞***同體方面小心謹慎。

其他模式的經濟***同體

但最大的問題是,盡管人們對東亞***同體的必要性有***識,但對於這個***同體應是什麽樣的,卻沒有太多的思考。之前,大多數人在討論東亞區域主義時參照歐盟模式。雖然歐盟模式仍然是個理想,但現實可能性並不高。這和任何壹個政府的意願並沒有多大的關系。即使東亞各國政府都有強烈的意願,也不見得能夠建成類似於歐盟的東亞***同體。歐盟的形成取決於該地區國家間特殊的歷史(如二次世界大戰)、同樣水平的經濟發展水平、同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價值。而這些在東亞國家之間都很少存在。

那麽,北美模式呢?在北美,美國是頭號經濟大國,其實力大大超越其他國家,使得其他國家都高度依附於美國經濟體。在亞洲,中國盡管逐漸成為亞洲的經濟中心,但顯然不具備美國那樣的實力。北美模式表達的更多的依附性,而東亞表達的更多的是相互依賴性,兩者性質很不不同。同樣,從制度層面,中國也不會象美國那樣行為。美國會動用其壹切力量,把自己的制度強加給他人。但這並不符合中國的文化習慣。所以,亞洲的經濟整合是事實層面的,而非制度層面的,這種情況還會繼續下去。

東亞區域主義的特點

東亞區域主義有其自身的特征。很多年以來,東亞(包括東南亞)已經形成了事實上的開放性區域主義。而中國政府也是奉行開放性區域主義路線。開放性區域主義就是說區域經濟秩序不是排他性的,而是包容性的。這裏有歷史的原因。首先是美國的因素。美國在東亞具有強大的經濟戰略利益。無論是美國還是日本對東南亞存在著巨大的影響。不管人們是否喜歡,美國的影響都會存在下去。開放性區域主義的存在對大國政治有很大的好處。經濟上的互相依賴性促使相關國家在決策時必須考慮到經濟理性和經濟利益。例如中美之間沒有走上往日美國蘇聯對抗路線,和中美兩國的經濟關系有關。同時,經濟利益對民族主義也可構成有效的制約。要意識到,亞洲很多國家都是新興民族國家,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如果沒有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民族主義很容易演變成為外交上的激進主義。同樣重要的是,開放性區域不排除其他新國家的加入,就是說,是向其他所有國家開放的,這和北美和歐盟排他性的區域主義非常不同。除了東北亞和東南亞國家,澳洲和新西蘭已經成為東亞經濟秩序的壹部分,印度也如此。

實際上,從經濟上說,人們對區域經濟活動的制度化,主要是歐盟模式,也要重新考量。歐盟在當時的情況下,制度化非常有利於經濟的整合。當時歐洲國家壹個個都是主權經濟體,互相不開放。在這樣的條件下,通過制度化促使各國經濟的開放和整合,從而成為歐盟經濟發展和增長的動力。(當然,歐盟整合的最終意圖是以經濟的整合來制約國家間的武力沖突。)但是高度的內部制度化也對外部經濟交往帶來壹系列問題。制度化實際上使得歐盟成為了壹個具有排他性的經濟圈。整合強化了內部的生產要素的流動,但和歐盟之外的要素的流動則不然。這樣就形成了壹種集團性保護主義,這又在壹個更高的層面制約著歐盟的經濟發展。同時,歐元的作用也不是人們想象的那麽大,至今還是沒有力量來制衡美元。歐盟離其創始者的理想還很遙遠,但似乎在很多方面它已經走到了頂點。歐盟的價值仍然會是追求的目標,但不會很容易成為現實。

應當註意的是,亞洲開放性區域主義的效率和效益並不比歐盟差。這從經濟原理來說很容易理解。越開放,經濟發展所需的資源的流動性就越大,其配置效率也就越高。就是說,開放性區域主義促成全球性經濟資源的流動和有效配置。中國在很短時間裏能夠成為了世界的制造工廠和中國政府從改革開放以來壹直堅持全方位的開放政策密切相關。

事實層面的東亞經濟***同體已經形成。如果東亞***同體這個概念被各國所接受,轉化成切實有效的政策,對亞洲的經濟整合必然發生重大的影響,使得亞洲的經濟發展上壹個新的臺階。但這是壹個和北美模式和歐盟模式全然不同的***同體。如果亞洲各國能夠堅持開放性區域主義,而不去模仿歐盟和北美,那麽從長遠來,東亞***同體也會是壹個更為有效的模式。

作為大國的中國,已經在建設東亞開放性區域主義秩序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貢獻,可以說,中國是這個新秩序的核心力量。中國也應當繼續追求這樣壹個目標。(鄭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