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滿清王朝覆滅的啟示——清東陵行旅記

滿清王朝覆滅的啟示——清東陵行旅記

所有的功名利祿最後都會歸為塵土,塵土之上的另壹段江河故事也總會適時上演。

前些日子,應好友之邀,我前往唐山遵化拜謁了清東陵。“康熙、乾隆、慈禧”這三個名字從小就耳濡目染地出現在書籍和各類影視劇當中。他們都曾以壹己之力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進程。考慮到清廷的社會生產力,滿清帝王的萬年吉地也許是所有炎黃子孫中除了秦始皇陵之外最奢華氣派的。

臨行前,去過十三陵的我對清陵並沒抱太多期待,因此也沒提前做什麽功課。但事實證明我完全錯了。清東陵比明十三陵有過之而無不及。難不成是龍脈風水真在冥冥之中顯了靈?那些帝後陵竟有種無形的魔力吸引著我,讓我在紅墻綠瓦間逐步接近看破那段歷史的迷魂。

也不知是不是近幾年涉獵盜墓題材較多的緣故,我覺得帝陵最吸引人的地方還是在於地宮。陵區的地面建築千篇壹律,每間地宮卻各不相同。清東陵***開放了四座地宮,分別為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宮、裕陵妃園寢中的純惠皇貴妃地宮和容妃地宮,以及慈禧太後的定東陵地宮。和明定陵地宮有顯著區別的是,清陵的地宮普遍都挖得比較淺,也沒有那麽多的彎彎繞繞。遊客進入地宮口數步後就能壹眼看到帝後的棺槨,這也難怪東陵被盜了個遍。

廣為流傳的《東陵大盜》影視劇,讓孫殿英盜掘過的菩陀峪慈禧陵成為清東陵最大的“噱頭”。祾恩殿裏擺滿了慈禧生前的禦用寶器和書畫作品,被盜掘壹空的地宮內僅剩壹具斑駁的棺槨。慈禧貴為晚清50余年的最高掌權者,是五千年歷史上最有福氣的女人之壹。她的壹生雖沒能為自己贏得生前身後名,但卻享盡了榮華富貴。很多人對慈禧這樣的人物嗤之以鼻,但很多人卻忽略了她才是晚清國內“唯壹的男子漢”。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在我看來,政客斷無完人,聖德神功碑上雖然只歌功頌德,但失德的地方不是也遭到了盜陵這樣的天意懲罰嗎?

清東陵最具看點的是乾隆的裕陵地宮,這也是清東陵唯壹開放的帝陵地宮。地宮由九券四門構成,內葬乾隆皇帝和其兩位皇後三位貴妃。地宮從石門到主殿,刻滿了菩薩、蓮花、法器、八寶等宗教圖案,所有雕刻技法精湛,傳神逼真,其中有佛像46尊、菩薩8尊、天王4尊、佛塔2座、八寶3組、五欲供2組以及藏文和梵文***30111個字,以及獅像、寶珠等其他紋飾。值得壹提的是,那些文字迄今無人能解。

古今中外的帝王將相不可勝數,能夠流芳百世的卻寥若星辰。整座清東陵***埋葬了皇帝、皇後、阿哥、妃子等***161人,但功蓋千秋澤被後世,並真正被後人景仰的卻只有康熙帝壹人而已。康熙帝和唐太宗也被歷史學家閻崇年認定為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位千古壹帝。在景陵的祾恩殿中,看不到慈禧陵和乾隆陵那樣誇張的文物陳設,有的只是大殿正堂那幅康熙帝年輕時的朝服像,以及西面墻上那幅象征著他文治武功卓越成就的《大清廣輿圖》。

裕陵祾恩殿裏的《大清廣輿圖》

令我略感失望的是,清東陵所有的規制基本都是仿明陵而建。神道、石牌坊、大紅門、下馬碑、神功聖德碑亭、華表、石像生、拱橋、欞星門、祾恩殿、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等等,從規制到造型都極為相似,唯壹明顯的區別在於地宮。這還是因為地宮在地下沒法模仿的緣故。據說乾隆督建裕陵祾恩殿時還命人盜取了嘉靖帝永陵的金絲楠木大柱,這讓我想起了順治入關後直接拎包入住紫禁城的行徑,頗有些令人失笑。

放眼整座清東陵,順治帝作為先入為主的第壹帝,其孝陵自然規制最大,但他的功勞卻是最小的之壹;想比之下,明十三陵中長陵的主人朱棣卻剛好與其相反。此外,乾隆好大喜功,慈禧奢靡無度,這些都能從他們各自陵寢的用材和冥器中看出來。

大清國祚之所以能夠綿延276年,最重要的還是康熙帝在滿漢融合上做出的半個多世紀的努力,為後人奠定了統治基礎。但滿清仍是個嚴重缺乏眼界、格局、文化自信和思想創新的朝代。處在西方國家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同壹時空裏的清朝,卻壹貫實施“閉關鎖國”的鴕鳥政策,乾隆之後的外交更是毫無骨氣可言,割土求和次數之多令人咋舌;在科技等方面也沒有出現什麽值得壹提的發明貢獻。同時代兩次工業革命以後的各種偉大發明,幾乎都是西方國家創造的。

當我們拖著疲憊的身軀離開清東陵的時候,迎著黃昏遙望連綿的昌瑞山——這個埋葬了滿清王朝最重要的幾位統治者的地方,內心不禁波瀾萬千。19歲崩卒的同治帝和69歲薨歿的康熙帝在位的貢獻天差地別,但同治帝卻享受了和康熙帝同等規制的陵寢。帝王之家尚且如此,我們又何須感嘆命運的不公?

古人講究“事死如事生”。夢回百年,那無數次祭祀和送葬的壯觀排場是何等的風光。帝王們生前肯定怎麽也想不到自己的萬年吉地被孫殿英火藥轟炸、劫掠,乃至身首異處,肅穆的祾恩殿每天被無數人買票踏平了門檻,地宮裏遊人如織,棺槨被萬人凝視。石五供上不再有鼎盛的香火供奉,焚帛爐內也看不到繚繞的輕煙。相比之下,還是老百姓的墳塋更容易求得死後的安寧啊!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華夏社稷歷經24朝,每朝每代也都如滿清王朝壹般,白雲蒼狗,由盛及衰,變幻無常。所有的功名利祿最後都會歸為塵土,塵土之上的另壹段江河故事也總會適時上演。

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假分真合,真分假合……而中國歷史上的二十四個朝代卻偏偏就是如此,它使得漫長的中國歷史就類似於壹連串的勞而無功的建築工程,剛剛建成又拆毀,剛剛拆毀又去搭建……把壹座高樓大廈建建拆拆反復了二十四次。在2132年裏,中國人的所有努力實際都被付諸東流,中國人的全部熱血實際上也都被虛擲、被浪費了。時間雖然不斷向前,但是壹切都只是在循環往復、原地踏步。因此,這分了又合、合了又分的分合之道,實際就蘊涵著中國歷史發展的全部秘密。中國歷史的“好看”就在於此,中國歷史的‘悲慘’也在於此。

乾隆(104)地宮(20)的是(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