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4月30日到5月4日的主要內容
《這裏還在建高爾夫球場》
主持人 翟樹傑:
在我們國家土地是十分稀缺的資源,為了執行保護土地的基本國策,國家制定了非常嚴格的土地保護措施。2004年1月10號下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暫停新建高爾夫球場的通知》中明確規定,在新的政策出臺之前,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門壹律不得批準建設新的高爾夫球場項目。2004年1月之前未辦理合法手續,以及獲得審批但是尚未動工建設的壹律不得開工,可是在江蘇省的江陰市,壹家高爾夫球場的擴建工程卻就要開工了。
解說:
來到江蘇省江陰市澄江鎮黃山村,壹眼就能見到村裏荒著的這壹大片地。4月的江南已是春暖花開,這地裏的荒草自然也就枝繁葉茂地長到了大半個人高。
記者:
怎麽這地都荒成這樣?
江蘇省江陰市澄江鎮黃山村村民1:
我們這個地方要叫我們老百姓拆遷,拆遷好幾年了,他就叫我們稻子不要種,種下去就收不到稻子了。
江蘇省江陰市澄江鎮黃山村村民2:
還有的人,我們這裏準備想把這開起來養魚,他說妳養了魚本錢都不夠,他叫妳荒著,叫妳不要養魚,魚苗都放了,後來人家沒有敢養魚。
記者:
妳們這裏有壹片有多大面積的土地?
江蘇省江陰市澄江鎮黃山村村民2:
我們這裏總***加起來300多畝地。
解說:
300多畝的地,在人多地少的江南可不是個小數目。那麽這麽大塊的稻田怎麽壹荒就荒了好幾年呢?在黃山村壹戶居民家的墻上,記者看到3月10日江陰市有關部門剛貼不久的壹張告知書,從告知書上可以看出,這片荒地可能不久就要新建什麽項目了。
盛達生 江陰市澄江鎮黃山村村委會主任:
應該就是高爾夫球場用地。
記者:
妳們聽說要做高爾夫球場,要征用?
盛達生:
對。
解說:
在黃山村,和這片荒地壹路之隔的地方的確可以看到有壹個高爾夫球場。可是據記者了解,高爾夫球場項目全國早在2004年就已經停止審批和新建了,而且國務院辦公廳的這份文件還規定,2004年以後即使是項目經過審批,用地手續已經辦好,但尚未開工的項目也都不準再動工了,那麽江陰市的這個高爾夫球場怎麽還要擴建呢?在這裏記者看到,這家占地上千畝的龍濤國際鄉村俱樂部***有三塊球場,以江陰著名的要塞山為中心,幾乎全部處在國家級的江陰要塞森林公園內。那麽這家高爾夫球場又是怎麽建到森林公園裏來的呢?記者首先來到了負責球場立項工作的江陰市發改局。
章湛 江陰市發展和改革局社會發展科:
我們的江陰市政府按照程序向上報,當時建設叫球類運動中心,又叫國際鄉村俱樂部。
記者:
當時市裏面既然非常想在當地搞壹個高爾夫球項目,為什麽沒有直接以高爾夫球項目來申報,而是以俱樂部的名義來報呢?
章湛:
可能是這樣,市政府考慮到各方面的情況,覺得是不是申請高爾夫球場,壹時可能也沒拿定主意,所以我們就報了壹個球類運動中心,隨後在建設過程當中不斷做了改變。
解說:
本來要建壹個球類運動中心,可現在卻變成了壹個高爾夫球場,那麽在建設過程中究竟是因為什麽發生了這樣的變化呢?在江陰市發改委,由於種種原因記者始終沒能見到江陰市要塞山附近的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和國際鄉村俱樂部的立項方案。不過,在這份2003年的江陰市政府市長會議記要上我們可以看到,在省有關部門批準建設球類運動中心的計劃以後。2003年4月,江陰市政府就定下了要建壹座高爾夫球場的計劃。在江陰市國土資源局的盛達土地儲備中心,記者見到了這680多畝地的用地協議和壹些涉及到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審批材料,其中就包括了黃山村現在還荒廢著的那300多畝地。
記者:
600多畝地是什麽時候開始辦的征用手續?
淩柏松 江陰市國土資源局土地儲備交易中心副主任:
征用手續是2003年。
解說:
在現場,記者看到的是壹個占地上千畝的高爾夫球場。可是在國土局我們卻只看到了680多畝地的相關用地手續,那麽其它的地又是誰的呢?
淩柏松:
這塊土地可能是租用的。
記者:
租用哪個單位的?
淩柏松:
這個倒不太清楚。
記者:
不太清楚?
淩柏松:
不太清楚:
解說:
壹個占地上千畝的高爾夫球場,辦土地出讓手續的只有680多畝,剩下的好幾百畝地市國土資源局方面居然都不知道是誰的,這究竟是怎麽壹回事呢?還是在2003年市裏籌建球場的協調會議記要上,記者發現參加會議的除了江陰市國土部門以外,江陰市農林局和江陰林場的主要負責人也都參加了會議。那麽建球場需要另外的地是不是由林業部門提供的呢?
唐京東 江陰龍濤國際鄉村俱樂部有限公司總經理:
整個球場土地取得是分兩個部分,壹個部分是通過掛牌拍賣拿到的土地,這部分土地大概是在700畝不到,600多畝。另外壹部分是通過合法手續取得的租用的林地,租用期是40年。
記者:
租用林地的這壹塊是跟哪個部門租的?總***有多大面積?
唐京東:
總***的面積是871.4畝,我們跟江陰農林部門租的。
解說:
在龍濤國際鄉村俱樂部,記者見到了壹份2003年3月3日由江陰市農林局頒發的林權證,林權證上清楚地表明江陰市農林局將要塞山森林公園871.4畝的林地,以及林地上面森林樹木的使用權轉讓給龍濤國際鄉村俱樂部,轉讓期限40年。
記者:
這個證在什麽情況下辦的?妳們的依據是什麽?
夏源秋 江陰市農林局局長:
辦林權證很簡單的,林權證法律上規定,我是林木所有者,我向妳申請,申請以後我們查清楚妳的權屬問題,這個林地是妳的,經過公告以後就可以發給妳。
記者:
這個林地的所有者是林場是沒有錯,但是它是用來給這家公司使用的,而且很顯然它是作為高爾夫球項目來做的話這也可以嗎?
夏源秋:
這是給他使用,按照文件上面怎麽規定我就怎麽批,是這樣意思。
解說:
江陰市農林局的夏局長說的文件就是這份林權證上提到的江蘇省林業廳2002年林政第27號文件。在文件上記者看到,省林業廳要求在不改變林地性質的情況下,江陰林場可以把這871畝地租給新加坡的這家公司40年,以合作新建江陰要塞生態旅遊渡假村。
王曉南 江蘇省林業局計財處副處長:
實際上是聯合開發,實際它的本質是聯合開發,也不是轉讓。
記者:
妳覺得現在鄉村俱樂部建這麽壹個高爾夫球場也屬於合理利用開發範圍之內嗎?
王曉南:
這個當時報批的時候是以生態旅遊的名義,而且是經過計劃部門審批。我們林業同時批他以後,我們給它做了特別限定的條件,壹個不得隨意變更林地的性質,第二不得隨意把林地變為非林地。
記者:
目前妳們看原來的林地現在性質變了沒有?
王曉南:
這個我就不清楚了,我2002年11月份我就換了崗位了,我就不幹這個事了。
解說:
省林業廳林政處原來的這位處長說,由於工作調動,所以他不清楚那裏的情況。那麽現在林政處的領導又了解不了解這租出去的地如今的狀況呢?
呂祥生 江蘇省林業局林政處處長:
這個問題我是新上任的處長,林政處長。
記者:
您到任……?
呂祥生:
到任壹年時間。對原來的這個情況我不太清楚。
解說:
發個文件,871畝地就這樣租出去了,可這塊地會用來做什麽呢?卻誰都說不清楚。這樣壹來,文件上說的不要改變林地性質,轉為建設用地要依法申報的要求實際上也就變成了壹句空話。
顧迅建 江蘇省國土資源廳政策法規處處長:
林地它也是作為農用地的範圍,涉及到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話,應該由土地部門統壹管理。它這個情況,建高爾夫球場應該屬於轉用了,涉及到改變原來的土地用途了,應該辦理土地審批手續。
解說:
這樣,在江陰市政府的協調之下,龍濤國際鄉村俱樂部高爾夫球項目所需要的1500畝土地,江陰市國土局以新建球類活動中心的方式申報來了682畝,江陰市林場以合作***建江陰要塞旅遊渡假村的方式轉讓了871畝,兩塊地湊到壹起,壹個18洞高爾夫球場的土地問題就順利地解決了。而接下來,地壹到手之後,江陰市有關部門大筆壹揮,便把其中的120畝地另派作了其它的用場。
記者:
我們看到在這其中有這麽壹項,壹個商住的面積是120畝,這個是怎麽定下來的?
淩柏松:
這個我們當時政府跟外商,新加坡的外商談的時候,建壹個高爾夫球場可以開發120畝土地的商品房,給他商品的開發使用權。
解說:
占地1500畝的高爾夫球場裏面還可以建120畝的商品房。這麽好的項目到手了,自然不能輕易放棄。這樣到了2006年3月,也就是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國暫停新建高爾夫球項目的通知下發三年以後,黃山村這擱荒了三年的380畝地便又開始復蘇了。
記者:
按照江蘇省土地管理的有關條例裏面規定,像這種土地閑置兩年以上要收回這壹塊,具體這個沒有執行?
淩柏松:
沒有執行。
記者:
還給他留著?
淩柏松:
對。
記者:
今年開始要開工使用了?
淩柏松:
對,是這個事。
主持人:
實行極其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珍惜和保護每壹寸土地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大事。可是在江蘇省江陰市,壹些負責土地管理工作的部門卻想方設法不顧國家對於高爾夫球場項目審批的相關規定,把個別企業利益置於法律政策和農民的利益之上,從而損害了國家和當地群眾的利益。
4月30日
《究竟有多少遇難者》
主持人 翟樹傑:
4月26號晚上,河南省郟縣大劉山煤礦發生了壹起瓦斯爆炸事故。大劉山煤礦是壹個技改礦,屬於違法生產。礦難原本是壹個不該發生的悲劇,但是記者在現場的調查表明,這起礦難發生後,卻上演了壹出更不該發生的鬧劇。
解說:
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的大劉山煤礦是壹座國有整合煤礦。今年4月26號晚9點50分,這座煤礦發生了壹起嚴重的瓦斯爆炸事故。4月29日,記者趕到了這裏。此時,救援工作已經結束,在礦裏記者見到仍停放在這兒的四名遇難礦工的屍體。按照我國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當煤礦發生礦難時,礦方應該在第壹時間如實地向當地人民政府和相關主管部門進行報告,以便組織開展有效的救援和搶險工作。但是,大劉山礦的負責人卻在事故發生後隱瞞了情況,自己組織人員開始搶救。
記者:
救援工作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
李慶安 河南省郟縣大劉山煤礦礦工:
救援工作從9點吧,就是9點40左右發生的瓦斯爆炸,直到1點我們才去了。
記者:
當時展開救援的是哪些人?
礦工:
4點班的人。
記者:
是本礦的人?
礦工:
嗯,本礦4點班的人。
記者:
有沒有外來專業的救護隊伍?
李慶安:
沒有,沒有報警。
解說:
據李慶安介紹,傷員被救上來之後並沒有專業的醫護人員立即救治,直到三四點鐘礦上才派出車輛開始陸續往外運送傷員。由於李慶安的哥哥也受傷了,於是李慶安隨同礦上的工作人員壹起開著壹輛小面包車拖著七名傷員送往醫院。然而令李慶安不解的是,這輛面包車不是駛向15公裏外的郟縣,也不是50公裏遠的平頂山市,而是向著100多公裏以外的鄭州方向駛去。
李慶安:
農村人就是講究壹點實惠,就是抓緊時間,哪怕是早壹會兒,病人能及時治療這我都滿足了,我並不要求啥。
解說:
據了解,大劉山煤礦是壹座技改礦,按規定根本不能生產。但是事故發生時,這個礦正在進行違法生產。根據郟縣有關部門公布的信息,當時井下***有66名礦工,根據郟縣人民政府的這份“4.26”事故情況報告,這次事故死亡5人,傷7人。
王榮昌 河南省郟縣煤炭工業局局長:
這個數字已經上報,逐級上報。
記者:
這兩天的時間這個數字有變化嗎?
王榮昌:
沒有變化。
記者:
還是死亡5人,重傷7人?
王榮昌:
輕傷7人。
解說:
傷亡人數是劃分安全事故等級的壹個重要指標,也事關企業和有關方面責任的輕重。雖然當地政府明確公布了事故傷亡數字,但是奇怪的是,郟縣煤炭工業局的局長卻對這些情況似乎壹頭霧水。
記者:
受傷的礦工現在在哪兒呢?
王榮昌:
受傷礦工,據礦方說在醫院治療。
記者:
在哪個醫院呢?
王榮昌:
可能是在,據我了解可能在……
記者:
在哪個醫院,您知道嗎?
王榮昌:
正在進壹步核實。
記者:
所有的傷員在哪兒,難道作為妳們主管部門還不知道在哪裏治療嗎?還需要再進壹步核實嗎?人在哪兒?
王榮昌:
稍等會兒,我有點頭暈,稍停壹下。
解說:
局長不知道傷員在哪兒,經過壹番打聽,記者在120公裏以外的新政市第壹人民醫院見到了在大劉山礦難中受傷的其中八名傷員。這八人當中4人嚴重燒傷、四人輕度燒傷,八個人伴有不同的合並癥。僅按這個醫院的情況就可以肯定絕不是縣裏公布的只有7人輕傷。那死亡五個人的數字是否是真實的呢?在采訪中,記者從不少礦工和家屬那兒聽到了不同的說法。據他們說,在這次事故當中死亡的不止五人。為此,記者專門找到了負責核實死亡人員情況的郟縣公安局副局長謝燦領。
5月1日
《“王嘯飛燕”》
主持人 敬壹丹:
觀眾朋友,在五壹國際勞動節來臨的時候,我們把《焦點訪談》的演播室搬到了這樣壹個特殊現場。說它小,它只有四平方米,說它大,它有16平方公裏,現在我們是在青島港新區的橋吊駕駛艙。駕駛艙在港口是做什麽的呢?有人說它就像是心臟,可是我的初次體驗,我覺得它更像是壹只手。妳看,這只手就在下面,這裏離地面有將近50米,我們看看這個手是怎麽動的。來,小夥子幫幫忙。妳看,多像招手啊。
解說:
這個叫做小湛的橋吊司機說,他只是在進行最基本的操作,而他的師傅王嘯才是橋吊司機裏面響當當的高手。我們想象著這個響當當的高手該是個像黃飛鴻壹樣的大俠,但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卻是壹個沈默的年輕人。
敬壹丹:
剛才妳徒弟小湛給我們展示了像招手壹樣的動作,他說妳還有絕活呢?是什麽絕活啊?
王嘯 青島港集裝箱橋吊隊橋吊司機:
這個絕活就是用我名字命名的“王嘯飛燕”。
記者:
“王嘯飛燕”?
王嘯:
對。
記者:
就是這種工作方式是按妳的名字來命名的?
王嘯:
對。
記者:
這個絕活是怎麽個講法呢?
王嘯:
就是我不但能用吊具又輕又快又穩地把集裝箱吊起來,而且我在吊具四個角上放四個酒瓶子,在操作過程中酒瓶子不倒。
記者:
練這個是為什麽呢?
王嘯:
壹個是為了穩,求穩,壹個是快,穩、準、快,這就是我們橋吊操作的要領。
記者:
好,我們看看。
解說:
王嘯除了能夠在抓取貨物的時候讓站立在吊具上的四個酒瓶子紋絲不動,他還從壹位叫趙顯新的師傅那裏學會了另壹項叫“顯新穿針”的絕活,就是在吊具上放壹根鋼針,從50米高空落下來,準確地插在放在地上的靶子的十環。這項絕活是為了能夠在做運作的時候準確地抓取貨物,說著王嘯又為我們表演了起來。在50多米高的橋吊駕駛艙裏,用沈重的吊具去完成這樣精確的事情,真是讓人難以置信。而要練成這樣的絕活絕非壹日之寒,所謂“十年磨壹劍”,對於王嘯來說,為了有這樣的好身手已經付出了16年的努力。王嘯的師傅許振超依然還清楚地記得16年前王嘯剛剛來到青島港時的情形。
許振超 青島港集裝箱橋吊隊隊長:
個子也不太高,臉色黑黑的,兩個眼睛特別有神。但是他有壹個特點,男孩子他害羞,我壹看我就很喜歡,為什麽啊?我覺得壹個人要是有羞恥心他就可以塑造。
解說:
許振超開始暗中留意這個沈默、羞澀,但兩眼炯炯有神的年輕人。果然,王嘯很快從同壹批的司機中脫穎而出。1995年,因為工作出色,王嘯被挑選到了橋吊大隊,成了壹名橋吊司機。報道的第壹天,21歲的王嘯就被橋吊迷住了。
王嘯:
當時剛上橋吊的時候,感覺這個橋吊又高又大,駕駛起來速度也快,手中壹個手握著壹個把子,感覺就跟打電子遊戲似的,感覺非常刺激。
記者:
王嘯開始像遊戲攻關壹樣去攻克橋吊,當時的橋吊型號非常多,王嘯就利用休息時候爬遍了所有的橋吊,暗中熟悉了各種機器的性能,跟著不同的師傅學習不同橋吊的操作。因為橋吊在碼頭承擔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橋吊作業的好壞直接決定著碼頭貨物的吞吐量,所以培養壹個橋吊司機比較困難,壹般需要壹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可兩個月後王嘯就以優異的成績出師了。
王嘯:
他們都覺得很驚訝,可以說當時也算是壹個奇跡。
許振超:
哎喲,高興。我覺得我還行,還挑對了這麽壹個好司機。
解說:
王嘯壹下在吊車司機裏出了名,年僅21歲的王嘯沈浸在成功的喜悅當中,難免有些沾沾自喜,幹活兒也開始有些急躁,在壹次裝卸作業中他操作失誤了。
王嘯:
當時是壹個重點艙位,箱量非常大,我就是在幹的時候比較急,覺得自己在操作方面沒有問題,因為在心情浮躁的情況下掉了艙蓋,把船上兩側的欄桿都撞壞的。
解說:
王嘯被師傅狠狠批評了壹頓後,下定決心要沈下心來繼續苦練基本功。從那兒以後,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鉆研業務上,為了操作更加準確,他還細心地去研究過每壹條停泊在碼頭上的貨船。慢慢地,王嘯的技術越來越成熟,可他還是不滿足,那時橋吊經常會出現故障,而大部分的故障都是因為起吊和落下的速度太快,釣具和集裝箱碰撞造成的。對此,客戶們意見非常大。於是許振超要求大家在操作中做到“無聲響操作”。這時,王嘯有壹個大膽的想法。
王嘯:
我就想怎麽樣才能夠把這個“無聲響操作法”練出來,當時就跟同事之間交流,我把啤酒瓶放在吊具上,練練試試,看看能不能做到吊具不晃的,啤酒瓶掉不下來。
王崇山 王嘯的工友:
我們都覺得首先是沒有必要,再就覺得不大可能。
解說:
盡管想要在讓啤酒瓶在原本晃晃悠悠的吊具上屹立不倒,聽上去像是壹個天方夜譚,但王嘯還是廢寢忘食地練了起來。在駕駛艙裏,經常壹待就是10幾個小時。
王嘯:
可以說是去掉回家睡覺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在單位。可以說當時把時間全部都用在了練絕活上。
王崇山:
他利用吃飯的時間,我們都上食堂去吃飯了,他自己帶著飯在車上,自己鉆研操作技術。有時候我們都下班了,他還留在單位上,去研究別人的操作技術。
解說:
橋吊司機在操作時必須彎著腰、低著頭,在練習時,王嘯要壹直保持這樣的姿勢長達幾個小時。經過幾個月艱苦的練習後,王嘯終於可以在操作過程中讓立在吊具上的啤酒瓶紋絲不動了。2004年,青島港的總裁在觀看了王嘯的表演後,大為贊賞,並以王嘯的名字將這項絕活命名為“王嘯飛燕”。
常德傳總裁 青島港(集團)有限公司:
形象化地講,他操作起來就像壹個藝術作品,在空中像燕子壹樣飛翔,而且非常穩重。因此我們形象化地命名,給它起了壹個(名字)叫“王嘯飛燕”。
解說:
王嘯的故事也感染和激勵著他的工友們。如今在青島港,結合自己的崗位特點,創新學習方法,苦練絕活已經成了壹種風氣,壹大批像王嘯壹樣身懷絕技的技術工人不斷湧現出來。2004年集團就以員工個人名字命名樹立了十大員工品牌。
常德傳:
壹個港口的成敗,關鍵在人,成也在人,敗也在人。我們所有的員工,每個員工都身懷絕技,都能夠在自己崗位有自己的硬功。那麽他就能夠使我們更好地為客戶服務,更好地使港口快速地發展。
解說:
在采訪中,正好有壹艘從瑞士過來的“維安娜”輪剛剛停泊在了青島港,我們對這艘船的Merola Antonio大副先生進行了采訪。
Merola Antonio 大副:
這是非常好的港口,有非常好的工人,他們訓練有素,工作效率非常高,可以肯定的是和他們合作很娛樂。
解說:
身懷絕技的王嘯和工友們,不僅憑借著精湛的技術贏得了客戶們的尊重和贊揚,而且在工作效率上更加突飛猛進。2003年4月在地中海“阿萊西亞輪”的裝卸作業中,王嘯和工友們奮戰六個小時,以每小時單擊70.3箱和每小時單船339箱的成績打破了世界裝卸記錄。
王嘯:
我身為這個團隊的壹員,我非常自豪,因為我也是世界冠軍。
主持人:
青島港太大了,我們在這兒待的時間太短了,好東西還來不及細細體驗。然而幸運的是我們見識了這些絕活,“王嘯飛燕”、“顯新穿針”這樣富有詩意的說法,既表達了對工人的尊重,也讓我們感受到勞動之美。如果說青島港像壹幅畫,這些絕活就像畫中的亮點,如果說青島港像壹篇文章,那麽這些絕活就像文中的點睛之筆。
我想我們很多人也許不大有機會到港口來做親身的體驗,然而我們每個人都直接或者間接地享受著工人們的勞動成果。港口的工人們告訴我們說,這個節日他們不休息,多少年來,他們都是在勞動中渡過自己節日的。就讓我們在這裏對他們說壹聲“謝謝您”。
5月2日
《蜘蛛人》
主持人 翟樹傑:
各位觀眾大家好,我現在是在廣東省深圳市,我擦的這個樓叫做怡泰大廈。不過看了我這個打扮,觀眾千萬不要誤解,我並沒有調換工作,只不過是我們今天的節目是要關註壹些高空作業的清潔工人,所以我還特地穿上他們的服裝,而真正的清潔工人在哪兒呢?大家順著這個視線往上看,您看,因為他們爬的高,很多人管他們叫“蜘蛛人”。
解說:
這些工人正在清洗的這棟大廈有四十多層高,最高處距離地面大約有120多米。他們壹天當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這樣懸掛在高空中渡過的。為了更清晰地拍攝到他們工作的過程,我們把攝像機架設在對面高樓的陽臺上,選擇了與他們清洗層基本平行的角度進行拍攝。從這個角度我們更容易體會到他們和地面的關系。這時,他們已經從第四十層清洗到了第二十八層。普通人不要說這樣懸掛在高空,就是站在這裏從陽臺上向下看壹眼,都會感到有些眩暈,但“蜘蛛人”要在高空中拿著長長的刷子,不斷地從身後的水桶裏蘸取配制的藥水,嫻熟地完成各種動作,每兩個人***用壹根水管,互相從同伴手中交替到對方手中對刷過的墻面進行沖洗。為了能清洗到最大面積的墻面,他們經常要這樣像蜘蛛壹樣不斷地在高空中用腳來挪動身體,並傾斜著身體,以便讓刷子夠到最遠的墻面。工人休息時,我們在樓頂上見到了他們。
翟樹傑:
像妳們這最長時間的幹了多長時間了?
雲誌光(深圳深房物業清潔有限公司高空隊隊員):
隊長時間最長。
翟樹傑:
隊長做了多少年?
郭世平:
1992年開始做這個。
雲誌光:
他是在高空隊剛成立就開始了做這個。
翟樹傑:
1992年到現在已經14年了。
郭世平:
14年了。
解說:
這幾位師傅只是深房物業清潔有限公司高空隊的部分隊員。隊長郭世平,14年前是壹名普通的農民工,現在已經是這裏的領頭人。他叫雲誌光,他清洗過的最高樓層是60層。他叫王勝,19歲就開始闖深圳。還有韓松、陳龍、王飛等幾位隊員,他們都是從外地到深圳來尋求出路的農民工,他們從事高空作業少則五六年,多則十幾年。這種在常人看來非常驚險的生活,在他們自己卻感覺很平常。4月26日這壹天,經過管理人員同意,我們的攝制組和他們壹起登上了大廈的頂部,清晨七點鐘他們將從這裏放下吊繩。
翟樹傑:
這個繩子肯定很結實嗎?
工作人員:
結實。
翟樹傑:
這是什麽材料?什麽材料?
郭世平(深圳深房物業有限公司高空隊隊長):
腈綸。這個是三股,其中壹股有的時候它會磨損,磨損它裏面包著,包著壹根直的,怎麽磨都磨不到它。
翟樹傑:
這有個直繩在中間?
郭世平:
對,它有好多股。
翟樹傑:
壹噸重。
工作人員:
承受的力量壹噸重。繩子就扣在這上面。
翟樹傑:
這個就是妳們的吊板。
解說:
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吊板可以在空中起到承托和平衡身體的作用,人坐上去既要結實又要便於操作,因此繩索和吊板連接部位的打結有著特殊的方法。
翟樹傑:
就是說它又可以拉得緊,那個扣又是活扣。
郭世平:
對,對。
翟樹傑:
自己掌握放自己的速度和力量。
工作人員:
這個是會越放(繩)越緊的。這個螺口。
翟樹傑:
就是在放繩子的時候,就是它這個繩子雖然是放,但是它是往緊的方向放。
郭世平:
對,往緊的方向。
翟樹傑:
如果裝反了就非常危險了。
工作人員:
不會反,絲扣不會反。
翟樹傑:
這繩看起來挺簡單,這裏邊有學問呀。這根繩子起什麽作用嗎?
工作人員:
副繩、保護繩。
解說:
為了以防萬壹,通常在高空作業時都是兩人三根繩,除了分別承載各自身體重量的主繩外,每兩人之間會有壹根輔助的副繩。
雲誌光:
這個安全帶掛在上面,它就這樣掛上去,兩個人掛壹個,兩個人壹邊壹個。
翟樹傑:
就是說這壹根安全繩負責妳們兩個人輔助的安全。
雲誌光:
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