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的標準到底是什麽?
脫貧分為貧困縣、村的脫貧與貧困戶的脫貧。
貧困縣、貧困村的退出,就是絕對貧困人口數量,中部地區要降到2%以下,西部地區降到3%以下。
貧困戶的脫貧,就是要做到2020年時收入達到4000塊錢左右,並且做到不愁吃、不愁穿,基本醫療、義務教育、住房安全有保障,我們講“壹二三”,壹個收入、兩個不愁、三個保障,必須要達到這個標準才能申請退出、宣布退出,沒有達到是不行的。
擴展資料: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壹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是我們黨今後三年重中之重的工作。
針對前段時間各地扶貧脫貧工作中存在的壹些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提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要保證現行標準下的脫貧質量,既不降低標準,也不吊高胃口,瞄準特定貧困群眾精準幫扶,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加強考核監督。
“不降低標準”是為了保證脫貧的質量,而“不吊高胃口”則是為了防止脫貧走向過度福利的另壹個極端,防止把脫貧搞成“大鍋飯”和“養懶漢”。
但是在實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工作中,這種“吊高胃口”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如何避免這壹現象的發生,筆者認為要堅持“三結合壹發動”,即:
堅持思想教育與精準脫貧工作相結合。我們常說:“扶貧、扶誌、扶智相結合”,在精準分析貧困地區貧困戶致貧原因的基礎上,要把解放貧困戶的思想放在首位,正確引導貧困戶樹立靠自己勤勞致富的思想觀念,不能形成“人人爭當貧困戶,依靠國家來補助”的懶惰思想。
堅持制定政策與實際情況相結合。貧困地區貧困戶致貧原因多種多樣,制定政策要結合實際,要多到基層調研、多聽取群眾意見。同時脫貧政策不能讓人鉆空子,讓貧困戶產生“不想工作,國家養著我”的想法,要培養貧困人口自強自立的能力,而不能讓貧困戶賴在福利體系裏“悠然自得”。
堅持致富“內生動力”與當地產業發展相結合。貧困地區脫貧,產業發展是關鍵。要通過產業發展激發起貧困戶致富的“內生動力”,積極參與當地的產業發展,而不是做產業發展的“旁觀者”“局外人”,讓產業發展的成效真正惠及貧困戶。
發動群眾依靠群眾。俗話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貧困地區脫貧不能靠政府壹桿子包到底,要樹立“貧困不是光彩、貧困戶不是光榮戶”的思想,充分發動廣大群眾參與脫貧。
對貧困戶的界定、貧困戶享受的國家補助應向群眾進行公示;每年組織壹批貧困戶向群眾開展脫貧公開承諾踐諾活動等,接受群眾評議和監督。總之,唯有發動群眾、依靠群眾,貧困地區才能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人民網—貧困村縣脫貧有嚴格標準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