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產主義是如何解決糧食問題的?
列寧及時地果斷地把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生活轉入戰時軌道,提出“壹切為了前線,壹切為了勝利”的口號,他堅信“糧食會有的,面包會有的”。
糧食問題是當時最尖銳的問題。為解決這壹問題,戰時***產主義實行余糧收集制。規定“為滿足國家所必需的全部糧食和飼料,在各產糧省份的居民中實行征收”。征收的辦法是根據國家的需要,確定每年征收任務的總數,自上而下地攤派給各產糧省的基層,直到每個農戶。攤派征收數字按階級原則進行。征購時,工人組織武裝征糧隊下鄉,配合當地征糧機構,按國家規定價格向農民強行征購,違者以敵人論處。征購的內容,除糧食和飼料外,1919年下半年擴大到肉類,1920年又擴大到油脂、食糖、魚類、麻類、皮革等。國家幾乎全部拿走了農民的余糧,甚至必需的部分口糧。
1918年11月26日,國家宣布對食糖、香煙、食鹽、火柴、靴鞋、肥皂和紡織品等實行國家壟斷經營。壹切商品的自由貿易都被禁止。對居民糧食和日用品實行實物定額貶值,保證居民最低的生活需要,政府采取工資實物化的措施。1919年5月開始,彼得格勒在兒童食堂和職工食堂實行吃飯不要錢的方法。1920年4月,政府決定按購物證免費供應部分食品和日用品,以後擴大到免收職工的房租、水電、煤氣等費用。工資的實物部分逐年擴大,到1920年後達到工資的92.6%,貨幣的作用幾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