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青島西海岸新區:高質量發展步伐越走越快

青島西海岸新區:高質量發展步伐越走越快

“我們的海洋經濟發展迅猛,新動能多點開花, 科技 創新要素加速集聚,高質量發展的步伐越走越快。”在1月12日舉行的2020中國經濟趨勢年會上,青島西海岸新區副區長隋斌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青島西海岸新區是國務院批復的第九個國家級新區,經濟總量連續多年位居19個新區前三名。家電電子、船舶海工、 汽車 、裝備制造、石油化工等五大集群產值均占青島市的“半壁江山”。新區擁有前灣港和董家口港兩個大型深水港區,是世界第七大港口和我國五大外貿口岸之壹,擁有世界上效率最高的自動化碼頭,與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個港口有航線和貿易往來。全區人才總量近60萬人、占青島市四分之壹。駐區高校達到17所,是全省“1+N”影視產業基地布局的核心區,擁有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庫、最大海藻加工基地、最大影視產業園等多個世界第壹。還擁有包括國際產業合作園區、論壇、展會等在內的眾多特色國際合作平臺和十大功能區。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青島片區也全部位於新區,具有先行先試的體制機制創新優勢和雄厚的產業發展基礎。

“我們現在正在積極推進中德生態園、中英創新產業園、中日節能環保產業園、中俄地方合作園等國際合作園區建設。同時,加快完善國家交流合作中心等六大中心以及智能制造基地等六大產業基地,高標準建設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橋頭堡國際商務區等,為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載體。”隋斌說,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來說,各種有利條件正積厚成勢,政策效應持續放大,重大戰略平臺疊加,產業賦能潛力巨大,新壹輪對外開放優勢明顯,發展基礎不斷夯實。

隋斌告訴記者,2019年,青島西海岸新區經略海洋成效明顯。總投資3400億元的132個海洋經濟重點項目加速落地,世界最大的海上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P70交付使用,華大基因超大型測序系統建成啟用。青島港加快向樞紐港、貿易港轉型,集中箱吞吐量 歷史 性突破2000萬標箱、貨物吞吐量突破6億噸。

自貿試驗區建設迅速起勢。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掛牌運行,172項試點任務加快推進,“壹證(照)通”等經驗全國推廣。自貿大廈正式啟用,國際合作交流等“六大中心”建成運用。引進產業項目90多個、總投資900多億元,新註冊企業1500多家,入駐金融機構20多家。

新動能加速集聚。青島西海岸新區面向全球廣聚項目、海納人才,全力構築項目和人才高地。2019年新簽約億元以上產業項目280個,總投資4043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1億美元;人才總量達60萬人,其中院士59人。技術合同交易額年均增長20%以上,青島港國際、惠城環保、海爾生物成功上市,全區上市企業達到16家。

營商環境不斷優化。著力打造更寬松的市場準入環境,創新實施“證照合辦、準入即準營”。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減少事項申請材料40%,審批時限提速50%-60%。優化整合項目建設審批環節,減少18個運轉環節,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壓減至80個工作日。

科技 創新要素加快集聚。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主體完工,船舶與海洋工程、綠色制造等5個 科技 創新中心基本建成。以企業為主體建成各類省級以上 科技 創新平臺近百家。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達到563家,增量和總量已連續四年居全市第壹。市級以上高端創新平臺突破350家;建成國家級 科技 孵化器和眾創空間13家。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科教創新園區等9所高校開工建設,駐區高校達到17所。

“我們還持續擦亮了影視之都、音樂之島、啤酒之城、會展之濱‘四張名片’。”隋斌告訴記者,影視之都:靈山灣影視文化區累計引進影視公司超過290家,拍攝影片總票房突破百億元。音樂之島:成功舉辦青島鳳凰音樂節、西海岸戲劇節,鳳凰音樂節總票房在年度全國同類音樂節中排名第二;梅紐因音樂學校等相繼落戶。啤酒之城:第29屆青島國際啤酒節盛大開幕,發起建立國際啤酒節聯盟,接待海內外遊客720余萬人,創下歷屆青島國際啤酒節之最。會展之濱:高水平舉辦正和島創變者年會、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等重要節會,博鰲亞洲論壇全球 健康 論壇大會永久性會址落戶西海岸,全年舉辦各類會議展覽360多場,獲評“中國十佳會展名區”。

同時,要持續擴大對外開放。發揮大功能區開發建設主力軍、主戰場、主陣地作用,實施差異化發展,帶動新區發展提質增效。高標準推進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建設,大力發展現代海洋、國際貿易等產業集群,打造全市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試驗區、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先行區和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示範區。深入實施“兩進壹起”戰略。進壹步擴大開放,推進建設中德、中日交流合作“國際客廳”,打造“壹帶壹路”國際合作新平臺。加快推進建設橋頭堡國際商務區。強化平臺思維,持續提升“四張名片”國際影響力,充分利用節慶展會提升活力、加大推介引進力度。

要優化提升發展質量。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圍繞海洋經濟、軍民融合兩大國家戰略,瞄準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14個新興產業,把“雙招雙引”作為壹把手工程,突出引進新壹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項目,不斷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實施新壹輪企業技術改造提升行動,推廣人工智能全景化應用,推動新壹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強化“四新”經濟投資導向,推動企業將更多的資源投向“四新”經濟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年均提高2個百分點,五年內達到30%。

要加快推進動能轉換。把實體經濟作為經濟的立身之本,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聚焦“十強”產業,持續培育壹批省市新舊動能轉換重點項目,打造海洋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和技術改造,重點培育“高端制造+人工智能”試點示範項目。擴容倍增新興產業,布局5G應用、人工智能、超高清視頻等未來產業。完善提升信息技術、循環經濟、智能制造等“六大基地”,加快建設國際合作交流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工商中心、科創中心等“六大中心”,打造動能轉換新載體。

“為實現這些目標,我們要打造最優的營商環境,主動對標深圳,以最大的決心、最有力的措施優化營商環境。”隋斌說,按照壹次辦好、壹站式服務的理念,新區要進壹步精簡項目建設審批環節、壓縮辦理時限,積極推行“拿地即開工”“證照合辦”等舉措,全面提高項目審批和落地效率。要優化“壹網通辦”等智能化審批服務,審批服務事項“最多跑壹次”全覆蓋。“我們還將開通‘服務直通車’,認真對待企業和項目訴求,做到換位思考、主動服務、有求必應、無需不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