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子常穿的襦裙中的襦是什麽意思
唐代中女子常穿的襦裙中的襦是“上衣短襦或衫”。
襦裙是漢服的壹種,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稱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襦裙以裙腰之高低,將襦裙分為齊腰襦裙、高腰襦裙、齊胸襦裙。唐代,很多女子常穿的就是襦裙,上衣短襦或衫,叫做“襦”,壹般長不過膝,緊身長裙,還佩披帛,加半臂。
襦裙出現在戰國時期,興起於魏晉南北朝。以領子的樣式之分將襦裙分為交領襦裙和直領襦裙等。按是否夾裏的區別,襦分為單襦、復襦,單襦近於衫,復襦近於襖,不同之處在於有無腰襴。襦裙直到唐朝前期都是普通百姓(女性)的日常穿著服飾,之後逐漸被衫襖替代。
襦裙的穿著禮儀
襦裙可以單襦穿著,也可內輔以訶子、抹胸等;外衣可以選擇半臂、褙子、比甲等,裙外可加帷裳;還用加帔帛、宮絳裝飾等;襦裙是漢服中的常服,適合平日穿著。
男式襦裙為男子所著的襦裙,由上襦與下裙組成。上襦多為交領。同女子襦裙相比,男子襦裙樣式、花紋上更為質樸壹些。漢族男子穿裙子的歷史也很悠久。雖然後來深衣、直裰等出現,民間所著減少,但官方的最高規格男子禮服,仍然是衣裳制,壹直延續到明朝滅亡。
男式襦裙嚴格意義上來說屬於上衣下裳制漢服。《周易·系辭下傳》雲“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在黃帝時代,上衣下裳為古華夏族的服裝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