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純為什麽不幫包國維
郭純為什麽不幫包國維如下:
包氏父子作為張天翼的代表作,確有其獨到的壹面。作品中人物形象鮮明,栩栩如生,躍然紙上。這與作者在人物描寫上成功地運用了對比手法是分不開的。
本文從父子之間、主人公自身言行之間、主人公所處的不同環境之間三個方面入手,對該小說的對比手法進行了具體分析,從而揭示了該小說人物塑造成功的壹個重要原因。
中國有句俗語:“不比不知道,壹比嚇壹跳。”的確,許多事物在單個存在時,往往不易顯露其本質,而當處在二者乃至二者以上的相互對比之中時,其真面目便自然而然地清新流露。
包氏父子寫於1934年,作為張天翼小說的代表作,它確實有其獨到的壹面。作品中人物形象鮮明,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小說人物形象的鮮明度之大,是和作品成功地運用了對比手法分不開的。
對比手法是作家在塑造人物性格時經常采用的,運用得好,正邪、善惡、美醜都能表現得淋漓盡致,產生強烈的反差效果,《包氏父子》也正是如此。在中國,不論古典還是現代作品,運用對比手法的作品多之又多。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述《金瓶梅》時,也指出它的藝術特色之壹是:“或壹時並寫兩面,使之相形,變幻之情,隨在顯見,同時說部,無以上之。”我覺得,《包氏父子》在這種方法上,有過之而無不及,有的是繼承,更有自己的創造和發展。
老包的恭謹和包國維的驕縱也形成明顯的對比。父親百般維護並嬌慣兒子。自從老伴去後,他既當爹又當娘,兒子要什麽,總千方百計去滿足他。與兒子說話也低聲下氣,唯恐兒子受委屈,怕兒子發脾氣,惟兒子是尊。
兒子包國維卻絲毫不體諒老人的苦心,壹不如意便向老爸發脾氣。老包希望兒子讀了書以後有出息,自己也沾光當個老太爺享享福。然而兒子才讀了幾年書,還沒爬上去就已經嫌棄他老子了,這個家庭的“壹無所有”更令他深惡痛絕之。
有壹次在街上,包國維和闊少同學碰上父親,闊少郭純問他老頭是誰,他忙說:“不相幹。”直到看見老包走遠了才松了壹口氣輕松起來。回來後還很想叫老爸以後不要再在外面喊他。
作者把這種兩極的對比展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反差效果。同時,老包和兒子兩個形象無時不在相互擠壓中。對於老包來說,擠出了他愚昧無知式的農民希望。而對包國維來說,則是擠壓出他靈魂的醜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