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壹部怎樣的電影?
首先,讓我從個人角度來談談觀影的主觀感受~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推薦指數:四星+0.5
細膩指數:四星+0.5
基本信息
類型:劇情
編劇:讓-克裏斯托弗·卡斯特裏
導演:李安
主演:喬·阿爾文,克裏斯汀·斯圖爾特等
上映時間:2016年11月(國內)
前天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以下簡稱《中場戰事》)上映,然後影視圈地震了。李安作為江湖老前輩,從不輕易出手,但凡有所行動,那必然全世界矚目,贊譽也隨之而來,他的好多名作如,《斷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證明了這點。
我昨晚看了《中場戰事》,當看到男主比利作為取悅全美大眾的小醜,站在舞臺上不動不動時,差點淚崩。電影散場的時候,我聽我身後的姑娘感嘆:“拍的是什麽啊,都看不懂。”外界對這部電影的口碑,存在很大的爭議,特別是對電影商業化訴求強烈地歐美地區。堪稱影評界瑯琊榜的Metacritic網站,對《中場戰事》的評分,僅有53分(李安另壹部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該網站的評分則是79分)。
安叔每壹部電影我都看過,都喜歡。安叔不是壹個用強情節去取悅觀眾的導演,所以很多人看安叔作品的感覺就是:好無聊、特別困!,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我對安叔新作的感覺就是連帶十個感嘆號的好牛 逼。
寫安叔電影《中場戰事》的影評,應該多看幾遍電影,起碼加深對故事的理解。因為此片剛剛公映,在技術上又是采用120幀/4K/3D規格,所以票價特別貴,我只能看壹遍,網上關於《中場戰事》的資料又特別少。那我只能以我的記憶為依據,寫影評了,中間故事有講的不對的地方,大家可以給我留言,我們壹起交流。
接下來,具體說說影片本身~
壹、《中場戰事》究竟講了壹個什麽樣的故事?
說到這個問題,百度百科有壹堆解釋吧,但我總覺得不正確。要想理解本故事,最好的壹個切入點就是壹種技術:120幀/4K/3D拍攝格式。雖然大家都不是搞技術的,可能不太懂幀啊K啊D的,但是壹句話簡言之:這種格式是目前世界上的最高規格拍攝格式。據說,全世界只有紐約、洛杉磯、北京、上海、臺北5個城市中的5家影院的5個影廳能夠滿足這種播放要求。
安叔不是梅卡隆,不會對技術癡迷到魔怔。他之所以采用這種技術,有自己的解釋:
“電影不管怎麽樣,最後都是人的感覺,還是要為藝術來服務,為故事,為人物,為戲劇性服務。我從來不覺得技術在這邊,藝術在另壹邊。”安叔的意思是,技術是為了講故事服務的。
外人理解這句話,基本上感覺就是廢話,拍攝電影的技術當然是為了故事服務的,不然為什麽叫拍攝電影的技術。妳錯了,朋友。我認為,《中場戰事》這部電影,必須用這種技術拍攝,觀眾才能貼近男主比利·林恩的內心。
電影故事是拍給人看的,故事內的內容講的是人的故事。比利·林恩就是《中場戰事》裏的人,他沒有故事,只有立場。
有人說,妳又生扯吧,沒有故事,就沒有起承轉合,故事就沒有看點,那還叫什麽電影。
那好吧,看來我必須得承認妳說的故事必須有起承轉合,但妳也要聽我講完這個“不是故事,只有立場的”故事:
比利因為為姐姐凱瑟琳出頭教訓姐夫,犯了事兒。當兵入伍,是比利的唯壹讓大家都滿意的選擇(除了凱瑟琳反對)。比利入伍後,被派往了伊拉克,此時伊拉克薩達姆政權早就倒臺,伊拉克表面上壹切都在美軍的控制當中。比利所在的班,叫B班,B班的班長叫蘑菇,蘑菇是壹個相信因果報應,有思想的人,他在部隊用自己的訓練新兵的方法鍛煉著比利。比利跟著B班在伊拉克正常執勤,見過了太多來自另壹個國家的信息,比如伊拉克孩子對美國大兵的眼神:憤怒、仇恨、驚恐、貪圖、迷茫和怯懦;比如伊拉克群眾對美國大兵的懷疑、用炮彈和生命跟美軍鬥智鬥勇。
蘑菇帶著B班在壹次跟聖戰徒的交戰中,身受重傷,險些被聖戰徒帶走。比利見蘑菇有難,冒著槍林彈雨趕跑、並殺死了其中壹個聖戰徒,救下了蘑菇,然而最後蘑菇還是重傷身亡。
蘑菇犧牲這場戰役,本來是壹場在伊拉克司空見慣的小戰役。但比利英勇救戰友的畫面,被隨軍記者的攝像機記錄了下來,並傳到了美國。因為比利英勇救戰友的畫面,讓比利獲得了銀質胸章,他和B班成了美國的英雄。美國政府為了用戰爭主旋律來服務政治,召回B班所有人回國,讓他們在國內巡回宣傳。故事開始的時候,比利等人只剩下最後壹場宣傳活動,也是最重要的壹場活動:在感恩節橄欖球公開賽中場表演。橄欖球老板甚至讓電影制片人阿爾伯特許諾給B班,只要他們願意參與與伊戰相關的電影,B班所有人都會十萬美元的酬勞。金錢讓B班所有人歡欣鼓舞,除了比利。
比利為什麽不開心呢,是在伊戰中殺人得了戰爭創傷後遺癥?還是嫌錢少呢?電影中交代的是在兩天前,比利作為美國英雄回到家中後,受到了家人的熱烈歡迎,特別是比利母親,兒子作為英雄讓她很驕傲。這壹家人中,除了姐姐凱瑟琳對比利深感憂慮外,其它家人對比利的態度是驕傲大於擔心。
凱瑟琳因為弟弟是為自己出頭才當兵入伍,進入兇險之地伊拉克的,所以極力反對弟弟在國巡回宣傳後再去伊拉克服役。姐姐不僅只是口頭上反對,凱瑟琳表示,只要比利願意配合自己,那麽凱瑟琳就有能力將比利留在國內。這時比利面臨壹個選擇是聽從姐姐建議離開戰友還是繼續自己的戰爭機器生涯。
比利聽了凱瑟琳的話嗎?不知道,但比利在面對十萬美金的許諾時,顯得悶悶不樂,好像比利有自己的想法。
在最後壹場橄欖球公開賽中場表演中,跟比利等人合作表演的是大牌明星碧昂斯、真命天女等人。比利和B班作為美國英雄,在壹切看似很風光的背後,實際上,國內的人沒人把它們當回事兒。
球場觀眾把它們當動物,因為只有動物會吃人和殺人;球場工作人員把他們當成完成工作的程序,因為程序按部就班完成了他們才能下班;舞臺上的伴舞罵他們是煞筆,不要問為什麽,我開心就罵妳,作為美國英雄妳還能當眾打我啊;好事者則說他們是戰壕基佬,沒有依據,就說了妳能把我怎樣?;橄欖球隊老板,則把他們當成掙錢的工具。總之,所有人,都有壹種感覺,B班與其叫美國英雄宣傳隊,不如叫動物園英雄巡回表演,因為沒有把他們當成英雄。
比利不在乎這些,除了戰爭創傷後遺癥、姐姐讓他退伍的幹擾外。他對拉拉隊員彩虹(她的名字我給忘了)壹見鐘情,他把彩虹加入進了自己對未來的幻象當中。彩虹也愛慕著美國英雄比利,兩人見面兩小時,親密……分鐘。
感恩節橄欖球公開賽中場表演結束後,橄欖球隊老板諾姆,叫來比利和B班現任班長戴姆談話。因為關於伊戰電影很可能要拍,這就意味著比利等人要發財了。無奸不商,諾姆才不管妳什麽英雄,十萬塊錢我給不了,五千妳幹不幹,不幹就馬上走人,用不著妳們老子還不拍電影了還是咋地。
面對戴姆的奸商壓榨,比利和戴姆捍衛住了B班的尊嚴:五千不行,必須十萬!(這是影片壹大亮點,回頭我講)。談判自己自然談崩了,因為這是B班最後壹場宣傳,政府安排的事兒結束後,B班所有人就得回伊拉克當世界警察了。B班沒有掙到那10萬美金,姐姐凱瑟琳也沒有挽留住比利,最後比利跟著部隊回到了伊拉克戰場,故事結束。
上面的故事,我有加工,顛倒了原順序,因為影片是兩條敘事線(現實、回憶)交叉進行。
故事講完了,那《中場戰事》中,比利到底是個什麽角色,他做什麽呢?他的戰役是什麽呢?
比利壹直在戰鬥,只是妳壹人未發覺:比利有兩條重要的線,被導演隱藏了起來。
1,故事結構
通過影片中的鏡頭語言,我們不難發現,比利在自己世界中幻想時,在比利家中客廳沒有收拾的餐桌是彩色的,鏡頭繼續從客廳到臥室,在床上比利跟彩虹的交歡的畫面是灰色的。也就是說,在比利心中,吃完飯後,離開家回到戰場是他的第壹選擇,跟彩虹在壹起也是他想要的,但是他自己給抹殺了這個選擇。
B班在壹次室內采訪結束後,比利和彩虹壹見鐘情,在後臺親熱,導演並沒有拍他們是怎麽親熱的,在故事結束的時候,導演用臺詞交代比利還是壹個處男,也就是說比利和彩虹只是接吻,並沒有交歡。比利見到了那個想跟她廝守終生的女人,但還是選擇了自己軍人的身份。也就是從那壹刻起,故事是從第壹幕轉到第二幕,比利的在中場的戰役(成長、身份認同以及更多)打響了!
2,戰役
在比利最後壹場表演前兩天,凱瑟琳就跟比利說,只要比利願意配合,她有能力將比利留在國內,而不是服從政府命令,回歸伊拉克戰場。凱瑟琳有什麽能力呢?是不是她跟橄欖球隊老板諾姆、心理醫生已經達成了某種***識:只要比利願意配合,比如說比利自己有病,比如聽從諾姆拍低價電影的建議,比利就有可能留在國內(這條線大家可以忽略,1,諾姆拍電影借助的是主旋律,如果比利不去伊拉克反水,那他可能無利可圖,所以可能凱瑟琳沒有跟諾姆達成***識;2,遊完泳很累了,晚上又看了如此燒腦的電影,只看了壹遍有些情節我不敢保證真實)
文章開始時,我說看比利被人們當做木偶壹樣,站在舞臺上,我差點淚崩。當時,舞臺上放著音樂,歌詞大概的意思是:我愛妳士兵的所以原因,因為妳是英雄,會給我熱淚和幸福。
在比利等人離開場館時,彩虹出現跟比利道別,比利對彩虹說,他其實有機會跟彩虹永遠在壹起的。彩虹不明白比利說的話,彩虹的回答是:“妳不是英雄嗎?”言外之壹就是老娘把妳當英雄才願意被妳感染和驅使,願意跟妳睡的,不然妳以為妳是誰。
這場戲的交代,不僅從反面證明了比利選擇回歸戰場是正確的、表明了導演觀點,而且使得整個故事比較完整,又省去了拖泥帶水的各種交代。(電影中有很多臺詞:“我不是英雄,我只是壹個軍人”、“我必須回去,我有過承諾,我還有很長的壹段路要走”巧妙地來表達比利的心聲。)
關於亮點,比利和諾姆在跟戴姆殺價的時候:“五千不行,必須十萬!”運用的真是巧妙。我們先不管那五千是定金或給多給少,比如有這樣壹個機會,如果給妳十萬,妳會不會把妳老婆讓我睡壹個月再還給妳,答案壹般是否定的,那如果我出壹個億呢?妳還答應不答應我這個條件?
所以我個人覺得除了交代故事外,導演是不是有另壹層意思:導演自己把B班的戰爭英雄光環拿下了,告訴觀眾,B班他們不過也是在交易而已,軍人不過是他們的壹個職業而已。
關於《中場戰事》,很多人說該片含有反戰啊社會現實啊這個那個的亮點和立意,妳們就扯淡吧。作為壹個擅長掌握細膩情感的導演,李安所有心思還是在比利這個人物上,把人物表現好了,反戰也好其它也好,都是外殼,自帶的光環而已,但前提是把比利這個人塑造的鮮活起來。
所以電影才運用120幀/4K/3D的最高技術規格,才在電影中無數次正面拍攝比利的臉龐、無數次出現以比利視角出現的世界,都在向觀眾表達比利內心關於這個世界膠著的戰役。
影片內含的思考
佛經上有個經典的案例:當智者伸出手指指向月亮時,愚者卻朝著智者的手指望去。
那愚者的思路就不對嗎?他們眼光沒有智者那麽遠,但他們活在自己的規則中,凡是智者說的話辦的事兒,壹定是對的。
每個人的人生可能有無限的可能,但世界上有很多跳脫者,無論是思路上,行為上,表達上都有。活著就有可能,張幼儀在18歲之前,在她的認知中她壹輩子或許只是相夫教子,從來沒有想過會出國,誰又想到後來她不但出了國,還成了職業經理人?
但電影故事中表現出來的東西,基本都是固定的。每個時代,有不同的價值觀,每個時代看同壹部電影的角度和思路是不壹樣的。然而人性是想通的,世界看著比利,比利也觀察著世界,他得有個立場,他長大了,他必須長大,因為他下了投名狀(跟蘑菇生死之交、殺了人),進入了成年人的世界,就得按著成年人的規矩去辦事兒。
按照這樣的思維去辦事兒,那智者指著月亮也沒人管它了,因為沒有人是傻子。他們不是看不見月亮,而是甘心認可手指就是真理。
在《太陽的後裔》中,女主問大尉,我跟祖國非要選壹個妳會選誰,大尉回答是祖國。好壹場主旋律教育!我這裏有個問題,大尉愛的是祖國還是愛的他的職業?
如果這個國家是非正義的發動戰爭,大家明明知道戰爭不過是政治的延續,還要繼續戰爭,那壹些戰士的犧牲還有意義嗎?在影視劇中,大尉必須正能量愛的是他的祖國,但如果現實中,他就是下了投名狀,他的世界觀必須要維護,哪怕是用生命。
投名狀都下了,還有什麽事兒不敢幹的,我世界的尊嚴,必須我來維護,我也必須維護!
橄欖隊老板下了投名狀,所以他無奸不商,極力維護著自己的世界:利益和商業版圖。電影中的影視明星下了投名狀所以只是跟英雄們客氣的打著招呼,以維護自己在影迷心中波瀾不驚的形象/或是怕有緋聞(根據鏡頭語言:在後臺明星跟比利等B班成員打招呼的鏡頭是,明星背對著鏡頭,正對著B班)
在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何嘗沒有下投名狀呢。管它什麽樣的投名狀,小三為了轉正毒死正室;辦公室甄嬛傳每天上演,玩死壹個是壹個。平靜的小湖中,實際上暗流湧動。
每個人都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活則是在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關系中(父子、鄰居、戰友、同事等)體會著樂趣、感受對比、學習帶來的認知和滿足。也就是說每個人的名利場都有交集,這個交集中有壹種價值觀容不得侵犯,那就是道理。因為這個道理對每個人的利益都構不成威脅,這個道理比如是正義、比如是善良、比如是付出。
在小眾的音樂節目中,大家***同認同的道理是《我是歌手》,那重金廣告就來了,也就是說認同也能被利用。
導演眼中,《中場戰事》中的愛國主義宣傳隊B班是不是也是這個意思?我們下了各自的投名狀,各自安排著自己的命運,妳若聽話和安好,那全世界都是晴天。比利到最後選擇了戰場,那是他主動的選擇,那是他的人生,成長過程中總是有心無力,管不了那麽無奈。
比利在這些光怪陸離的世界中,不過是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路而已,那還怪什麽現實社會中的虛情假意,把美國英雄當成蛋糕來分割利益的各色人等呢?走吧,走吧,每個人都要學會長大。
最後拋個問題:比利最後贏了嗎?
壹個完整的電影,有終點有歸宿的結尾好像是標配,但我想壹部好的電影,仿若人生,人生又豈止壹種可能。
不要問我為什麽有錢能看這麽貴的電影。博納影城的會員,每年生日的時候,影院都會免費贈送壹場電影看。我就是《獨家記憶》中,每年看壹場孤單電影的主兒……妳明年再看電影時,身邊要有菇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