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北約轟炸南聯盟之戰?
1999年的北約轟炸南聯盟之戰北約秘書長索拉納1999年3月24日宣布,北約已經開始了對南斯拉夫軍事目標的空襲。
在北約對南斯拉夫開展空襲時,在亞得裏亞海南部的壹艘美國軍艦發射了9枚“戰斧”式巡航導彈。在不到8分鐘裏從這艘航空母艦的甲板上發射了5枚“戰斧”式導彈。這艘長189米的航空母艦停泊在離克羅地亞海岸大約50海裏的海域,導彈的助推火箭噴射出的火焰照亮了夜空。
第壹枚導彈是在格林尼治時間17∶50從這艘航空母艦上發射的。緊接著從這艘軍艦上又發射了4枚導彈。與此同時,軍用飛機起飛。在停頓30分鐘之後,另壹艘美國軍艦在不到25秒的時間裏朝塞爾維亞發射了3枚導彈。
當地時間3月26日16時左右,北約又發起了對南聯盟的空中打擊。南聯盟首都貝爾格萊德市郊的多處目標遭到北約巡航導彈的襲擊。貝爾格萊德西南方向濃煙滾滾。這是北約部隊自24日開始空襲南聯盟以來第壹次在白天向南聯盟發動攻擊。
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發動的這場以強淩弱的非對稱戰爭中,北約***動用了各型飛機900余架,艦艇43艘,兵力約30萬人(包括各類保障人員),出動飛機1.2萬架次,發射巡航導彈約500枚,投彈近萬噸,狂轟濫炸了南斯拉夫的230余個目標,轟炸時間長達50多天。
5月8日早上5時左右,北約還轟炸了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和國大使館,造成3人死亡,1人失蹤,20多人受傷,使館館舍遭到嚴重毀壞,引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抗議。
在空襲的50多天中,南斯拉夫人民始終不屈不撓的精神令北約汗顏。人們普遍估計,塞爾維亞始終不屈不撓的精神將使北約面臨抉擇:要麽進行地面幹預,要麽認輸。沒有哪個北約成員國願意進行地面幹預——美國當然也不願意,因為它的國會桀驁不馴,而且眾所周知它不願發生人員傷亡。
在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抵抗下,在世界各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下,北約不得不停止了對南聯盟的野蠻轟炸。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武裝力量未經聯合國的授權,悍然發動所謂“不可抗拒力量”的軍事行動,對南聯盟這個主權國家進行大規模的空中襲擊。北約這壹本應退出歷史舞臺的冷戰產物,在成立50年之際又冒天下之大不韙
,對壹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發動武裝侵略,人們不禁要問,北約究竟是個什麽樣的組織,在未來世紀它想幹什麽?
北約轟炸我駐南使館是對中國主權的嚴重侵犯,也是對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的挑釁,是對中國主權的肆意踐踏,對新聞自由的野蠻蹂躪。對此,中國人民理所當然地要表示憤怒。
北約轟炸我駐南使館暴露出它們試圖遏止中國的強大,是壹種故意,旨在拖垮中國,妨礙其搞經濟建設。中國人應該識破這壹陰謀,學生要好好學習,工人要好好做工,要為把中國建設成壹個富強的國家而努力。100.美英聯軍發動的“斬首行動”
——2003年的美軍入侵伊拉克戰爭伊拉克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美英聯軍對伊拉克發動的戰爭。戰爭在2003年3月20日爆發,5月2日,美國總統布什正式宣布戰爭結束,整個戰爭持續了44天。實際上,在4月14日美軍攻占伊拉克總統薩達姆的家鄉提克裏特之後,美軍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已經基本結束。這是繼1991年海灣戰爭之後,美國對伊拉克進行的第二次戰爭。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主要借口有兩個:壹是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二是伊拉克是許多國際恐怖組織的後臺老板。在美國看來,這不僅嚴重威脅著美國的安全,也威脅著整個世界的安全。因此,美國希望通過戰爭,推翻薩達姆政府,消除美國的安全隱患,進而控制伊拉克石油,推行其改造中東的新戰略。
在持續44天的伊拉克戰爭中,美英聯軍的空中力量進行了4次大的作戰行動。
“斬首”作戰行動。戰爭壹開始,美英聯軍沒有進行奪取制空權的大規模轟炸。在3月20日的首輪空襲中,聯軍僅對伊領導人的地下隱蔽所、薩達姆及其親屬和高級助手的住地進行了突然的“斬首”攻擊,企圖壹舉除掉薩達姆,打亂伊軍指揮體系,使伊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縮短戰爭進程。
“震懾”作戰行動。3月22日,美英突然開始對伊拉克實施猛烈空襲。轟炸的主要地區是巴格達。美軍對薩達姆的官邸、指揮中心、政府主要部門等目標進行了“飽和轟炸”。美軍希望通過突然的大規模轟炸,對整個伊拉克造成立即失去抵抗能力的震懾效果,並以此瓦解伊拉克軍民的抵抗意誌,從而達到在戰爭初期就實現速戰速決的目的。
“切斷蛇頭”作戰行動。這主要是通過精確轟炸,摧毀伊拉克的通信指揮系統,徹底切斷薩達姆與軍隊的聯系。3月28日,美軍向伊拉克國家通訊中心大樓投放了被稱為“掩體粉碎機”的鉆地炸彈。3月30日,巴格達郵電通訊大樓和壹個通訊中心被摧毀。3月30日,美軍飛機轟炸了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總部。美國還把伊拉克電視臺的發射器作為打擊目標。3月26日,美軍向巴格達電視臺發射了電磁脈沖炸彈,致使電視臺信號中斷。
“支援地面”作戰行動。在開戰第二天,美英聯軍就開始了地面作戰。因此,美英空中力量將支援地面作戰作為重要的任務。正是在空中力量的掩護、支援下,美地面部隊才得以快速向巴格達推進。3月22日,也就是開戰之後的第3天美軍就推進到巴格達以南的納傑夫、納西裏耶壹線。此後,美軍在卡爾巴拉、納傑夫、納西裏耶等地與伊軍形成了對峙局面。在這種情況下,美空中力量迅速調整了戰略,從3月25日開始,空中打擊的重點轉向伊軍地面部隊,特別是伊拉克***和國衛隊,同時對美英地面部隊的作戰行動提供近距空中支援。在空中力量的支援下,美地面部隊直取巴格達國際機場,挺進到巴格達市中心廣場。
伊拉克戰爭是美國在新世紀推行所謂“先發制人”國家安全新戰略的第壹場局部戰爭,也是美國謀求建立單極世界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忽視了聯合國安理會,改變了中東地區的大國政治的傳統形態,削弱了大國在中東的地位。可以說,以美國為首的世界單邊主義將會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左右著世界政治格局。伊拉克戰爭也暴露出兩極格局終結10余年來,國際形勢中新的不確定因素在增多,世界並不太平。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同發展的歷史任務依然艱巨。但總的來看,這畢竟是壹場局部戰爭,不可能改變國際格局的基本趨勢和發展方向。國際關系體系盡管受到伊拉克戰爭的極大沖擊,但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的總趨勢仍在曲折中發展。
從2003年3月20日美國發動“斬首行動”以來,美國發動這場戰爭的目的——武力推翻薩達姆政權、鏟除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控制伊拉克經濟與石油戰略資源、按照美國的意圖開始伊拉克的政治重建進程——大部分已經實現。然而,這場戰爭給世界政治帶來的傷害卻沒有停息。對伊拉克人民來說,戰爭的傷痛似乎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