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說愛妳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想說愛妳並不是容易的事)
生活就是活著,然後做家庭社會希望做的事,還要做壹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前者就是做加法,名利收獲越多越好,盡可能獲得社會認可,後者就是做減法,減少外在羈絆,盡可能讓自己喜悅。
說到底,生活就是富足又簡單的過程。但是過上簡單生活並不容易,非常不簡單,可以說很多人始終無法得到這種狀態。
簡單生活,“想說愛妳並不是容易的事”!
生活很簡單,就是好好活著生活並不復雜,就是好好活著,無論淒風苦雨,還是繁華無邊,過好當下每壹天,不經意間,方能“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馬雲構建了龐大互聯網商業帝國,包括淘寶、天貓、支付寶、阿裏雲、螞蟻金服、菜鳥物流等,有海歸金融博士問馬雲是怎麽建構起來這個體系的,馬雲楞了壹下回答說,“哪有這麽復雜,就是為了活著!”
這真是個接地氣又智慧的回答,活著才是硬道理,活著就有壹切可能,能持續活著就有了無限可能。
陸步軒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北大中文系高材生,陜西長安區高考狀元,畢業後回到老家,所在機械廠很快破產,於是為了活著,輾轉做過各類小生意,開過化工廠,不過最後還是在34歲這年當起了“屠夫”,成了壹個“賣豬肉的”販夫走卒。
2013年回北大做創業講座時,曾經幾度哽咽,稱“給母校丟了臉、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多年後回憶能夠鼓足勇氣回母校,是因為校友陳生的支持,那時候陳生創業搞起了生豬市場,陸步軒受邀擔任“屠夫學校校長”,編寫了專用殺豬教材。再後來加入陳生團隊,養豬殺豬賣豬,入駐天貓店,成為商海弄潮兒,終於成為大眾眼中“成功人士”。
在當年走投無路賣豬肉的最黑暗時期,陸步軒“卻把賣豬肉這件事做到了‘北大水準’。他從來不賣註水肉,壹個檔口他能賣出十二頭豬。而且即使陸步軒覺得自卑,感到絕望,在這樣的日子裏,他依然是認真的對待他的生活,他的生意,在豬肉生意之外,他也筆耕不輟,還寫了壹本《屠夫看世界》。”
假設後來不能接觸校友陳生,不能成為互聯網賣豬佬,我想也不影響他的人生觀,也不影響他會有另壹種成功生活,畢竟好好活著就可創造奇跡。屠夫的職業看似低賤,但是陸步軒因此收入不錯,可以正常活著,甚至壹度成為文史館職員後還要依賴肉攤維持生活。
只有好好活著,才有壹切可能。
好好活著,換個說法就是“韌性”“堅持”“毅力”“意誌力”,這才是壹個人的優秀品質。心理過程包括“知情意”,其中意誌是確定目標、采取措施、克服困難、實現目標的心理過程,事實上,意誌的可貴就在於要“克服困難”,活著就意味著要不斷克服困難,人生方可得以實現目標,這並不是壹件容易事情。
活著是生存,好好活著就是生活,所謂“詩與遠方”不過好好活著的夢想或者結果,再進壹步講,只要能活著,活的足夠久,就是好好活著,就有活著的收獲與智慧。
家中老太太因為曾經中風緣故,左側身體不算太好,但是心態非常好,堅強的生活自理,還能主動找點事做,我問怎麽做到的,回答我壹句話:“人靠熬,井靠淘”。
人靠熬,就是堅強的活著,活著就是意義,活著才有無限可能,活著才有新鮮風景。
簡單生活並不簡單,心理學原因在裏面!簡單生活,不是物質要求低,也不是內心欲望少,而是知道自己要什麽,行動上堅持不懈去實現,心靈上優雅大度去展現。
聽人家演講作報告,長篇大論之下能否聽出簡單主題呢;看壹本經典或者文字,可否快速歸納表達要點呢;描述壹個事情或者說出我們需要時候,可否簡潔全面得體表達呢;當我們寫壹點東西時候,是否能樸實簡單寫的人家看得懂呢。
說實話,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評價壹個人,簡潔或者羅嗦,專家或者假冒,坦率或者虛偽,但問題是當我們換成人家做這些事情,可能比人家還不如,更會被人指點差評。
做事簡潔的後面,離不開做人的簡單。
看那些心平氣和的人,如沐春風般,說話不緊不慢,分析有理有據,不用脾氣暴躁,不用大吼大叫,和風細雨就能說清中肯意見,任何糾結事情到了人家那裏,似乎立即換了風向,變得乖巧老實聽話。
再比如生活小事,如拒絕別人,被拒絕了還認為人家盡力了,送點禮物表達感謝,讓人不收下都覺得過意不去,這種簡單的力量其實了不得,遇到重大事情可以“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有個故事,古代壹個國王想得到世間最簡潔的真理,召集大臣集思廣益,大臣們先是總結成壹本書,要求再簡化,最後形成壹篇文章,還是覺得羅嗦,最後歸納出壹句話,國王終於滿意了。這句話就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大道至簡。
那麽,為什麽我們難以做到簡單生活呢,除了歸因人性復雜,欲望太多,社會殘酷,現實無奈,大概還有兩點如下:
壹,不是欲望太多而是行動太少。
奧卡姆剃刀定律指出,能簡潔就不要復雜,刪繁就簡是能力,生活也是如此。做不好不是由於欲望太多,要知道叔本華說過欲望乃自我本身,消滅欲望也就滅了自我,再者欲望並不是洪水猛獸,是人性存在必然,還是發揮潛能的動力。
欲望沒有錯,錯在只有欲望卻沒有滿足欲望的行動或者行動嚴重不足。許又新教授有個煩惱公式,即煩惱等於欲望除以滿足欲望的行動,想減少煩惱顯然保持欲望不變時,就要增加行動力。這個行動其實就是身體力行,去實踐而非坐而論道,去體驗而非紙上談兵。
看著人家做事簡潔,簡明扼要,就要多練習,熱愛出錯,聽說讀寫能力皆如此。做事如做人,要緊不走所謂捷徑,最好的辦法就是下笨功夫用笨辦法,功夫到家功成名就自然可以簡單生活,如同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經歷大量行動體驗才會洞徹心扉,才可以丟掉浮華留下精華。
二、不是行動太少而是反思太少。
社會心理學有個著名的二八定律,真正重要的人事物只有20%左右,比如社會中20%人擁有財富是其他80%人的總和。事實上,與此對應的是,我想20%人更有生活反思能力。
我們常說生活周而復始,很多人言行舉止總是低水平重復,這在心理學術語叫做“強迫性重復”,我們常見的心理困惑或者障礙表現為癥狀,而癥狀就是強迫性重復的結果。
比如愛抱怨的壹類人,時時處處只見別人的問題,絲毫不見人家的好,總認為自己品質優秀,沒有想到自己恰恰是負性能量源,這種人經歷過很多事,也不缺行動實踐,可是由於反思能力也就是自我覺察意識較弱,就陷入在無效重復中不能自拔。
精神分析理論告訴我們,認知自我不是容易事情,身心成熟程度較高的人其實也受到潛意識的控制,並非真正按照意識行事。要保持謙卑覺察反思能力挺難,比如我們記憶是不準確的,我們總會誇大自我優秀品質,做個測試很簡單,妳認為自己開車技術水平如何呢,研究發現80%的人回答自己開車技術在前20%行列。
反思能力的標誌很簡單,就是承認自我不足、接受自我弱點、改變自我淺薄,壹句話承認我們不比別人更聰明以及品性不會更高尚。
還是孔老夫子說得好,“思而不學則殆,學而不思則罔。”我們可以理解為這裏的學是行動,思就是反思。理論與實踐,總是繞不過去的坎。
想說“簡單生活”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用羅曼羅蘭的話說,這種“簡單生活”就是他說過的這句話,“世上只有壹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有首歌唱到,“想說愛妳,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這真是壹句大實話,可很多人也有誤解,以為要麽愛要麽不愛,二選壹就是,何必如此糾結,其實“愛妳”類似“愛生活”,真的需要多琢磨壹點。
“生活”三階段
如果說我們要過壹種簡單生活,可能大都會認同,也會覺得很容易做到,比如欲望少點,追求低點,自律多點,牢騷去點,但真的如此簡單嘛?
我以為,生活可以分作三個階段,或者三種狀態,即“活著—好好活著—簡單活著”,對應可以理解為“為家庭活著—為社會活著—為自己活著”,這是壹個以時間為客觀標誌的區分,也是我們個人生活要經歷的階段,區別在於很多人停留在第壹個或者第二個階段,能夠達到第三個階段實非易事。
打個比方,禪宗有個著名故事,說看山看水有三種境界,先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後又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這用哲學規律解釋就是“否定之否定規律”,看似回到原點,其實已經是螺旋上升階段,自己心中的世界早已截然不同,煥然壹新。
壹個人只有真正活過,才不會害怕死去。真正活過,就是為自我而活,活出自我。
這個活著三階段不可逾越,就如同萬丈高樓平地起,必須有基礎,有主體,才有每個裝修美好的房間,活出自我不是空中樓閣,必須建立在家庭與社會基礎之上。
理解“活著”
“活著”可以理解為生存而活,這是中國幾千年來大多數底層百姓的生活寫照,為了活下來最大奢望就是吃飽穿暖,杜甫也為此悲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這個階段看似追求物質欲望,所謂“向錢看”,“寧可坐在寶馬裏哭,也不坐在自行車上笑”,其實人人不可避免,沒有人可以跨越,事實上古代哲學家、思想家都是脫離活著階段的上壹個階層人士,壹
個天天餓肚子的人哪有可能談思想。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正是無數的“白丁”維持著“鴻儒”的笑談。
也因此,今天的年輕人在年輕時候就要努力拼搏,發揮聰明才智,認真做事賺錢,盡快實現財務自由才是最要緊的。追求物質財富不可恥反而很光榮,這是安身立命不可或缺的本事能力,也是進入“好好活著”這壹階段的基礎。
也因此,我希望年輕人老老實實工作,踏踏實實賺錢,別奢望走捷徑,比如年輕人不要專註炒股投資賺快錢,這是不好的事情,看看那些金融證券業牛人都是賺取工作報酬,而非自己炒股發橫財,畢竟橫財來得快去得也快。
投資賺錢,本質上是壹種跨越了活著階段的生活方式,不是拼命掙紮活著的階層可享受的。
理解“好好活著”
再看“好好活著”,這是“活著”之後的高層次階段或者狀態,這時候活著的意義更多指向社會。人是群居動物,具有活著的能力之後,就要為社會奉獻,可以說社會責任感是自我發展的必然,這個社會責任感未必做慈善當名人,可能就是自覺排隊、不隨地吐痰、與人為善、文明禮貌這些小事情。
美國總統肯尼迪說過壹句話,“不要問社會為我做了什麽,而要多問問我為社會做了什麽”,這話看似很高調,但是的確是“好好活著”的人不可或缺的。
為什麽不少人感覺不到快樂,就因為付出太少,心理學上規律就是“付出才有快樂”,壹味索取的人最終只有貪婪與不滿,進而痛苦得不到,只有利他的人才會“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與社會鏈接越多,付出越多,幸福感越強,才會繼續追求更高層級的生活,那就是“簡單生活”。
理解“簡單生活”
“簡單生活”其實就是為自我而生活,經過轟轟烈烈幹事創業,獲得家庭社會的認可,可是夜深人靜時候依然會有孤獨感襲來,這是無法避免的現實。
因為我們都如魯迅說的,“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人本質是孤獨的,越是向上走的人越是如此,為了活著可以打工謀生,為了好好活著可以奉獻社會,到了為自己活著只有自我品味,這註定“知音難覓”“高處不勝寒”。
為自己活著是內在要求,簡單生活則是形式,看著無欲無求,其實經歷過欲望滿足與追求;看著簡潔明快,其實犯過無數錯誤出過無數窘迫;看著風輕雲淡與世無爭,其實有過指點江山激情澎湃舍我者誰的氣概。
“簡單生活”需要思考的“深度、高度、廣度”人的心理是不斷發展的,尤其青少年之前階段,心理發展可謂日新月異,壹天壹個樣,成年後的心理發展變得緩慢,但是看似不變的後面,心理發展依然在進行,心理學家都承認人的心理發展是終生的。
現實生活中,呈現為:為努力生存而“活著”,為美好生活“好好活著”,為生命價值“簡單活著”。可以說,心理發展最終最高的境界就是“簡單活著”,即在名利欲望極大豐富體驗後,知道自己為了心靈愉悅活著,知道自己生活意義活著,呈現為簡單、簡潔、簡快。
打個比方,這種生活狀態類似道家思想的“道法自然”,儒家的“內聖外王”,佛家的“覺悟”。
如何做到這壹點呢?可以嘗試從“廣度、深度、高度”這三點考慮:
壹、“廣度”
就是盡可能廣泛采取各種行動,嘗試做各種可能活動,盡可能多的去體驗各種生活,就像“條條大道通羅馬”,“目標不變方法變”。
生活本質就是行動,心動不如行動,行動產生價值。
老百姓有句話,“壹夜千條路,天明起來賣豆腐”。清華校園石刻壹句話,“行勝於言”,這也是清華校訓。我們還常常說“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除了這些壹般道理外,行動的意義在於幫助我們聯系社會,增加我們心理的社會歸屬感。
心理問題產生於社會,社會約束我們本能欲望的直接表達與滿足,因此著名心理學家許又新教授說,“社會是我們最大恩人,也是我們最大仇人”。同時,心理問題的解決又離不開社會,因此阿德勒認為我們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案就是參與社會活動。
二、“深度”
就是深刻認識人性,接受自己人性中趨利避害性,升華“三觀”特性。
人性的趨利避害特性,表現在生活方方面面,毫不奇怪,也無需道德評價,這是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接受這壹點才正常。
最可類比的是現代經濟學理論與體系,就是建立在理性經濟人基礎之上,其理論假設就是“人是自利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種人性觀的洞察是深刻且現實的,我們可以借鑒弗洛伊德壹段話,大意是這個世界人性讓人悲觀,因為潛意識的欲望沖動控制著人的意識,可是因為潛意識的意識化,努力向上向善的力量,如同黑夜中穿透來的壹絲光明,人性世界又有光明的未來。
壹個悲觀的樂觀主義者,這就是弗洛伊德人性觀。
具體到世界觀,就是要承認這個世界是不確定的,接受世界的不確定性,才會謙卑認真對待世界,同時相信世界是美好的,每壹份付出都不會白費。
價值觀則是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什麽,那就是做人與做事同壹回事,要做壹個真誠、美德、愛心、智慧的人。
人生觀則是認為人生是受苦的,這樣才會不斷的獲得驚喜,感覺到生活的幸福感受。
三、“高度”
則展現道德自律要求,服務社會,奉獻自我,利他主義,牢記道德是指向自我而非評價別人的。
心理發展的最終高度,其實就是道德發展的最高形式,不是欲望沖動需要,不是社會規則要求,而是嚴於律己與良心為要的體現。
著名的“海因茨偷藥”道德故事,是說海因茨妻子重病,唯壹的救命藥無錢可買,這時候海因茨偷了藥給妻子治病,通過如何判斷海因茨行為得出道德發展不同水平。
前道德水平的人看重自我懲罰獎勵,他律水平的人看社會規則行事,只有到了自律水平的人,才會依靠良心原則思考問題。
“高度”的標誌就是超越壹般物欲與名利,超越社會規則約束,用人性的光輝看待人事物,用國學理論說,就是“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用道德與良心指引自我言行。
歌德說過,世界上讓他敬畏的有兩樣東西,壹是天上星空,壹是心中道德,其實就是提醒我們努力做壹個有高度的人。
這樣的敘說總是枯燥的,讓人乏味,其實對照這三種做法的正是心理咨詢最重要的三種理論:
“深度”對應的是精神分析理論,洞察人性之深刻與光明;
“高度”對應的是人本主義理論,堅信人是潛能無限的;
“廣度”對應的是認知行為療法與理論,心動加行動才是解決心理困惑的良方。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理論的創造者,更是生活的踐行者,需要的是不斷擴大自我意識化水平,在現實生活中壹點壹滴自覺體會,讓“簡單生活”理念與美好充盈心間,感受獨特美好的心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