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如何求存與發展
要毫不放松抓好農業生產,落實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農業科技投入,鼓勵發展新型農業生產模式,加強農田水利和防災減災能力建設。什麽是新型農業生產模式?如何發展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資深媒體人吳永亮為您解讀。 新型農業生產模式的種類 吳永亮:新型農業生產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壹,設施農業。設施農業主主要是指通過利用溫室大棚,改變動植物的生長環境,包括調節棚內的溫度、濕度、灌溉量等。 三,都市農業,都市農業是指處在都市及其周邊的緊密依托並服務於都市的農業。都市農業與城市的關系很密切,有時候會繁衍成壹種文化旅遊,例如現在的農家樂采摘旅遊方式,它所帶來的收益比壹般的大田收益高很多。實現農業和非農業的融合,農業和城市的融合。 四,藍色農業,主要是面向海洋,包括海洋的種植、養殖和捕撈等。還有壹種就是海洋的那種蛋白質的食用,淺海,就是水不是太深的地方也有這種搞設施的,比如網箱養鰻魚等等這些東西。 五,白色農業,主要是菌類的生產,比如蘑菇、鮑菇等。實際上,白色農業是對微生物資源進行開發大農業。它對生產條件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工作人員在調控和操作的時候,必須穿上白色的工作服,白色農業也因此而得名。 農業生產應與社會資本、合作經營相結合 吳永亮:由於初期對於生產技術的投入很大,農業生產已經不是由農民來單獨完成,隨著市場分工越來越細,社會資本,甚至壹些外企也在投資中國的農業。合作社法的建立對社會資本進入農業有了壹個法律上的保障,進入的門檻越來越低,方式越來越多樣化。比如說最簡單的定單農業模式,因為收入提前有了保障,農民就敢大膽的投入。還有壹種是通過合作社的辦法。 現在市場的商品流通範圍越來越廣,農業生產也必須適應市場,迎合市場的發展,加入到新型的合作經營組織中來,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與之前的壹家壹戶單獨生產相比,合作分工生產的效率可以大大地提高。因為壹家壹戶的小規模生產經營,全部的工作都集中在壹起,所有的活兒都得自己幹,這就大大降低了辦事效率。所以說,小規模的生產其實制約了農業生產經營的發展。而且,壹家壹戶的小規模生產經營模式,農產品的競爭力小,專業水平低,品牌塑造更無從談起,這就制約了農產品的銷售與流通。 吳永亮:龍頭企業和農民的合作關系壹***有三種,最簡單的是買賣關系,還有壹種是合同關系,更深入的就是合作關系,農民以產品作為股東,和龍頭企業***同出售產品,結成利益***同體。 為了維護與龍頭企業之間的關系,形成壹個公平有效的利益鏈的機制,農民最好尋求法律保障。農民和龍頭企業定合同,若市場價比原來合同中規定的有所提高,農民可以毀約,但毀約不是最好的辦法,因為這樣龍頭企業就會顯得很被動,按照市場規則,農民和龍頭企業應該處於平等主體的地位,違約從法律上講就是失信了,也是要受到懲罰的,所以最好提供法律保障。 在這種新型的農業經營模式中,農民和龍頭企業本質上是合作的關系,***同經營,互惠互利,農民既是壹個獨立的主體,同時又從單打獨鬥變成了壹個小團體或者大團體,承載風雨的能力更強了,這是壹個非常好的趨勢。 吳永亮:龍頭企業在國內市場發育很好的有三個領域,壹種是生產型的,雖然壹般國內的生產規模比較小,但是運轉比較靈活。第二種是流通型,作用非常大規模也很大。第三種是綜合型,產前、產中和產後都會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