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名人的墓找到幾個了都在哪裏
華佗墓 位於河南許昌城北15公裏蘇橋村南石梁河西岸,墓高4米,占地360平方米。墓呈橢園形,前有清乾隆十七年(西元1752年)立石碑壹通,楷書∶‘漢神醫華公墓‘。墓地六角形,青磚花墻環繞,翠柏青松掩映,1985年中華全國中醫學會河南分會在許昌召開‘華佗學術研討會‘,鐫立‘東漢傑出醫學家華佗之墓 ‘石碑壹通。 1993年,華佗墓被許昌縣民眾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鄭玄墓 位於山東省高密市雙羊鎮後店村西,又稱鄭公墓。東漢建安五年(200年)春,袁紹命其子袁譚逼鄭玄隨軍,行至今河北大名東病故。初葬劇東(今青州市鄭母鎮)。後因墓壞,歸葬故裏。原封土高6米,1993年為砌護墻。 鄭公祠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有通德門、享殿、配殿等,規模頗大。後幾經毀壞倒塌,歷代多次重修重建。建國後,於1987年重修,1993年修繕,築院墻環繞。院內有祠堂3間,高8.1米,長9.6米,寬5.7米,磚石架構。從地面到祠宇門口築有臺階,內有泥塑坐像。龕門上方橫批為“海岱宗師”,左右楹聯為 “含海岱之純異,體大雅之洪則”。祠東南有亭,內立1987年修繕鄭公祠碑。祠前石碑兩座,東邊壹座是金承安五年重修鄭公祠碑,額頭篆刻“大金重修鄭公祠記”,記述鄭康成簡歷及其功績;西邊壹座是清乾隆六十年(西元1795年)重修鄭公祠碑。 孔融墓 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永流鄉範家村東。墓高12米,南北長13米,東西長18米。 袁術墓 位於安徽省長豐縣 公 鎮西南3公裏處。孤堆回族鄉蔡圩村閻家小集,有個袁氏孤堆,相傳為三國時期的袁術墓。已被考古學家證實。 文醜墓 位於河南省禹州市,箕山余脈過藍河是三峰山的西峰。西峰西南有寨子賈村。村南有文醜冢,村東有文醜廟,村北有興國寺。 鴻暢鄉東南寨子賈,地處磨石山與西峰山之間。村南有文醜墓,為壹碩大之土冢,村東頭有文醜廟,僅有瓦房兩間,碑亭壹座。近年來,村舍擴建,廟房已圈至村內,內設村辦面粉廠。村東有大坡,號稱“白馬坡”。傳說為東漢末年關羽大戰文醜處。文醜後裔在此築寨定居,村名文家寨。地處兩崗之間窪地,聚落東西長,不規劃,面積0.21平方公裏,有南北街與東西街巷相通,布局疏散。明朝末年,文姓式微。賈姓從郟縣賈樓遷來多戶,村名易稱寨子賈。 村民反映,文醜冢十分高碩,文醜廟也很靈驗。民國18年夏季,霪雨連綿,山洪爆發,洪水驟至,村寨被湮。村民都跑到文醜冢上去避水,可知文醜冢形體之高碩。民國14年4月,匪首魏國柱率眾千余人,連陷坡街、鴻暢等寨。寨子賈的寨首夢見文醜向其警告。翌日寨首領眾在寨上安好“榆木噴”(即大鐵炮),向北試射,不響,向西南試射,連響兩發。誰知土匪正從西南向寨撲來,這兩炮正好落在匪隊之前。土匪見寨內早有準備,知不可攻,便向西退去。寨子賈得免於難。 劉璋墓 劉璋到公安後,曾出任過縣令壹類官職,但最後隱居到離公安縣城(現南平鎮)西25公裏處的古堤 。古堤現屬公安縣章莊鋪鎮指南村,在207國道2181公裏處北側。該地壹脈青山,兩澗溪水,曾是山青水秀魚米之地。據當地百姓口口相傳∶劉璋隱居此地後,改姓為陳,以農耕為生,後病死於此,其墓就葬於家後。劉璋死後,恢復劉姓,歸葬時,置有雙碑,壹銅壹石.石碑立於土墓之外,銅碑埋於墓內,石碑刻有劉璋封號及字名,銅碑內容不詳。 現下公安縣章莊鋪鎮,有劉璋的後裔。他們仍沿襲劉璋隱居之俗,生為陳姓,死後恢復劉姓.所謂“生陳死劉”。劉璋後人曾在劉璋墓附近建廟祭祀,廟前有壹匾額,刻有道勁有力的四個大字“生陳死劉”,廟內有劉璋的木刻雕像。可惜的是,廟在解放後被毀,其墓在1958年大煉人骨肥時被挖。但其墓中的銅碑未見,石碑現已不知去向。 馬騰墓 位於許昌縣北10公裏的蘇橋鄉冢許村。占地半畝,冢高兩丈余,數株翠柏環生其上。馬騰,字壽成,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人,漢靈帝末年,邊民叛亂,州郡招兵鎮壓,馬騰應募從軍,因戰功累累遷為征西將軍。漢獻帝都許後,他接受曹*的綏撫,為保衛關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召入京師,封為衛尉。其子馬超,輾轉入蜀歸順劉備,被封為“五虎上將”,馬騰及其家屬因受到株連被殺,葬於石梁河畔。 張燕墓 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內邱縣鵲山下的吳村 張燕被東漢召降後,封為中郎將。死後,葬於鵲山下的吳村,《順德府誌》和 《內邱縣誌》對張燕墓均有記載∶“張燕墓,在吳村西,俗稱面臺”。墓前有四尊石雕神獸(俗稱四不象)。後經戰亂,現下兩尊收藏於美國費城大學博物館,壹尊收藏於法蘭西巴黎吉米特博物館。壹尊被當地人藏於地下;戰亂時軍閥多次挖掘均沒找到。1999年在搬遷十方村過程中,挖到這個稀世珍寶。內邱縣民眾政府將這座國寶,移到扁鵲廟內供遊人覽望,並作為鎮廟之寶。 韓玄墓 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城南學府坪的現長郡中學內運動場,墓前有“漢太守韓玄之墓”碑。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汪應銓《韓玄墓記》載;玄“威信智略,足以服人”,“寬濃愛人,玄與三郡俱降,兵不血刃,百姓安堵,可謂知順逆之理,有安全之德。”對韓玄評價甚高,似在為其正名。 蔡文姬墓 位於西安城東南藍田縣三裏鎮鄉蔡王莊村西北約100米處。墓封土高約7米,林木蔥郁。蔡文姬,名琰,東漢末年女詩人。博學有才,辨通音律,曾因戰亂沒於匈奴達12年。曹*思賢慕才,用金璧贖回。卒後葬此。蔡王莊村就是守墓人壹代代繁衍生息而成為村莊的。1991年建立蔡文姬紀念館,館內陳列著蔡文姬所著《悲憤詩》和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及《後漢書》中的《董祀傳》等。 蜀漢 劉備墓 史稱“惠陵”,位於成都市武侯祠內。陵墓占地2000平方米,封土高12米,有壹道180米長的磚墻環護。陵前有“漢昭烈皇帝之陵”碑,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立。史載,劉備於223年4月病逝於白帝城後,運回成都安葬;墓中還葬有劉備的先後死去的甘、吳二位夫人。劉備墓現有匾“漢昭烈陵”“千秋凜然‘對聯 ∶“壹杯土尚巍然,向他銅雀荒臺何處尋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鱗古道令人想漢代宮儀”。 武侯墓 位於勉縣在定軍山西北腳下。墓地320畝,林木蔭翳,古柏參天。墓高5米,方圓60米,四周遭砌以八卦形花墻。墓前豎碑壹塊,上刻“諸葛亮武侯之墓”,墓後有“護墓雙桂”,高達19米,胸圍1米左右, 樹冠如蓋,濃 蔭蔽冢, 清雅宜人。每年清明前後,有壹年壹度之廟會。數以千計的遊客,踏青瞻謁武侯墓,盛況空前。初建於西元234年,陵園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 修建。陵園占地24萬平方米,墓區古建築有四合院,房舍40余間,大殿神龕上有諸葛亮泥塑彩飾坐像壹尊,手持羽戾,神態自若。兩旁書僮像侍立,龕下兩旁是 關興、張苞塑像。東廂房辟為歷史文物陳列室;西廂房展示諸葛亮生平事跡。大殿院中有碑石20余塊。大殿獻殿懸有匾額,均系後代名人贊頌之詞,如“漢代元勛”、“懦夫將後”;對聯如“日月同懸出師表;風雲常護定軍山”。武侯墓在大殿壹,墓高6米,周長60米,青磚圍砌.墓呈南北向,取義北顧中顧,南立蜀漢。墓後有古桂兩株,高碩遮蔭,人稱“護墓雙桂”。墓前碑亭豎壹石碑∶“漢諸葛忠武侯之墓”,雙桂之後有諸葛亮“寢宮”3間.陵園建築古樸,松柏常青,十分幽靜。 龐統祠墓 位於老陜路旁,距德陽僅15公裏左右,祠墓為建安十九年(西元214年)龐統中流矢卒後,蜀漢昭烈帝劉備所建。墓基方圓10米,高4米多,由條石砌成圓形。祠三進四合布局,石木架構(石墻、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樸敦濃、肅穆莊重。依次排列著山門、“龍鳳”二師殿、“棲鳳”殿、龐統陵墓。祠內存有龐統及諸葛亮雕塑像,歷代匾聯、碑刻、字畫等大量珍貴文物史料。 徐庶墓 位於河南許昌縣,資料不詳。 馬良墓 位於湖北省宜城市上大堰鎮,系衣冠冢。真墓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永流鄉永流村西北, 墓高17米,東西80米,南北32米,儲存壹般。 關林 關林,又稱關帝冢,位於洛陽縣城南7.5公裏。關帝即關羽,是蜀國大將。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吳蜀爭奪荊州,關羽在湖北當陽為吳軍俘殺。吳國把守關口羽的首級送到洛陽,企圖嫁禍於曹*,曹*卻以王侯禮葬關羽首級於城南。 初稱“關冢”,明萬歷年間始在此建廟植柏,稱“關夫子冢廟”。清初名“關帝陵廟”,康熙時稱“關夫子冢廟”,道光時改稱“關林”。清乾隆時加以擴建。今林園占地百畝,有翠柏800余株,殿宇廊廡壹百五十余間,碑刻七十余方,石坊四座,大小石獅、鐵獅子壹百余個。這裏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辟為洛陽縣古代石刻藝術館。 關林的主要建築均在中軸線上,依次為舞樓、大門、儀門、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最後為關冢。 大殿始建於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高26米。廡殿頂,琉璃瓦覆蓋,五脊橫立,六獸揚威。正門上,有12幅明代浮雕木刻。說的是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等故事。 舊時帝王墓稱陵,王侯墓稱冢,百姓墓稱墳,聖人墓稱林。關羽被尊為‘武聖‘,故其墓稱‘關林 ‘。 關羽被過去歷代王朝尊為‘武聖‘,是民間信仰者‘忠、勇、仁、義‘之楷模。關林古廟會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前往關林朝聖之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關陵 位距當陽市城區3公裏處,是埋葬蜀漢名將關羽屍骸的地方。東漢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關羽敗走麥城被吳兵所殺,孫權怕劉備報殺弟之仇,將關羽首級獻與曹*,企圖嫁禍於人,將其正身以侯禮葬於當陽城西北。關陵開始是座土冢。自隋唐以來,歷代皇帝為關羽加封,使其成為武聖人,直至關帝,他的陵園隨之擴大,形成宏偉規模。明嘉靖十五年(西元1536年),已成陵園建築群,始名“關陵”,沿用至今。以後曾多次修繕,但仍保留著明代的建築風格。 現存陵墓封土高7米,周長70多米。墓門北向,有明代建的“漢室忠良”石牌坊。關陵建築群以宮墻相連,全是紅磚黃瓦,富麗堂皇。陵園中軸線上,由前而後依此排列著神道碑亭,華表,石坊,三圓門,馬殿,拜殿,正殿,寢殿,陵墓。兩側分設八角亭,春秋閣,碑廊等。正殿為主體建築,前檐懸“威震華夏”金匾。殿內供奉關羽父子和周倉的大型塑像,型式生動,威風凜凜,氣概不凡。寢殿內有臺灣同胞捐資鑄塑的高3.6米,重800千克的關公銅像。寢殿後的墓冢,高7 米,周長70米,石為垣,加上石雕欄桿,刻有“巨龍如海”等圖案。墓前碑亭中,立有“漢壽亭侯墓”碑。整個陵園風景幽麗,古柏參天,遠山近水,四季常新,加之三國故事膾炙人口,關公品德世人景仰,於是常有海內外旅遊者結伴而來,拜謁憑吊。 周倉墓 在當陽縣東南,麥城之西2公裏,相傳為蜀漢名將周倉安葬之地,墓在田中,略大於壹般土冢,圓形條石砌墓。墓碑上刻∶“漢武烈候周將軍諱倉之墓”。1998年協天廟信眾捐資60萬元民眾幣對周倉墓進行加固,重建墓祠的臺灣省宜蘭礁溪協天廟主委吳朝煌先生,將對周倉將軍重塑金身,以分靈儀式及安座大典告慰先聖之靈。 鮑三娘墓 在四川廣元市昭化古城北5公裏外,有壹座中型土墓--鮑三娘墓 (傳為關索之妻),南北長21米,東西長19米, 頂高為4米,是被盜後的殘墓,墓碑殘存,字跡依稀可辨,為“漢將軍索妻鮑夫人之墓”。 勉縣馬超墓 位於陜西勉縣城西老城鄉馬公祠村。坐北朝南,與武侯祠相距約1公裏處。 劉備稱帝後,升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鎮守陽平關(即現勉縣老城)。西元222年病逝於勉縣,並安葬在此。墓冢周長56米,高3米多。墓碑為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所立,上刻隸書“漢征西將軍馬公超墓”。現存大殿3間,東廂5間,碑碣5通。殿門楣上懸“漢 鄉侯”匾。 趙雲墓 趙雲因曾在大邑戎兵防羌,故後主敕葬銀屏山麓。趙雲墓位於大邑縣城東1公裏的銀屏山下。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氣勢雄偉泅周有石砌女墻,古柏森森。墓前有清幽雅靜的木架構四合院建築,正中豎有高2.5米、寬1米的墓碑,上刻“漢順平侯趙雲墓”七篆體大字,兩側刻有填金對聯∶“赤膽永枯江原父老,忠魂猶壯蜀國山河。”匾文“永烈千秋”。 在十年浩劫中廟及雕像、墓碑均招破壞。 為宏揚民族文化,重現趙雲雄姿,正定縣在原道光年間遺址上重建趙雲廟,並於1997年4月13日正式對遊客開放。新建的趙雲廟氣勢恢弘,占地12畝,總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采用仿明清古建築架構,其格局分為壹進院、二進院。主要建築有廟門、四義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順平侯殿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