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二戰日本國內的評價

二戰日本國內的評價

從1937年到1945年的8年時間裏,中國人民為了戰勝日本法西斯付出了極大的犧牲,軍民傷亡在3500萬以上,經濟損失達6000多億美元,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然而在戰後的幾十年時間裏,由於種種原因國際史學領域對中國軍民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犧牲壹直未能作出客觀公允的評價。1985年,我國著名史學家齊世榮教授在第16屆國際歷史學科大會上提交的《論中國抗日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下簡稱《地位和作用》)壹文,在世界近現代史學界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同時引發了學術研究領域對中國抗日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思考。

關於如何看待中國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作出的貢獻這壹問題,美國總統羅斯福在1945年1月6日致美國國會的國情咨文中曾說過這樣壹段話,美國“忘不了中國人民在7年多的長時間裏怎樣頂住了日本人的野蠻進攻和在亞洲大陸廣大地區牽制住大量的敵軍”。1951年9月2日,斯大林在給毛澤東的復電中盛贊中國人民“在消滅日本帝國主義者的事業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中國人民及其解放的鬥爭,大大地便利了擊潰日本侵略力量的事業”。齊世榮教授據此認為,戰時盟國兩大領袖對中國抗戰的評價是正確和公允的。

但是在戰後二戰史研究中,大部分西方學者都不願意承認中國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巨大貢獻這壹事實。在他們所著的二戰史著作中,對中國抗日戰爭大都語焉不詳,有的寥寥數語壹帶而過,有的甚至避而不談。

20世紀60年代以前,也就是中國和蘇聯關系密切的時候,蘇聯出版的二戰史對有關中國抗戰的評價還是較為客觀和公允的。但是涉及的範圍有限,更談不上具體翔實。60年代以後,蘇聯史書中有關中國抗戰的內容也隨著中蘇論戰的升級和兩國關系的破裂,而沒了蹤影。

1985年第16屆國際歷史學科大會在德國召開。大會議程壹***有三大主題,其中有壹個是二戰。中國代表團團長、中國史學會負責人劉大年找到了齊世榮教授,請他向大會提交壹篇有關二戰的論文。

中國學者談二戰自然離不開抗日戰爭,不能只寫歐洲戰場。既然是參加國際史學大會,這篇論文就必須凸顯出抗日戰爭在國際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如何將二者結合起來寫,卻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供參考。

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內的史學工作者對抗日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這壹點的認識上是基本壹致的,也有相當壹批學術價值較高的論文和專著問世。其中對抗日戰爭的論述多從比較大的範圍內來談,比如說中國抗擊了多少日本軍隊,我們做出了多大犧牲,中國軍民的傷亡人數,損失的財產總數等等。但是在整個世界的大背景下,中國抗日戰爭,究竟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具體發揮了怎樣的作用,談的還不夠。加上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學者們所依據的史料多為中文材料。因此很難形成系統地對抗日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客觀的、詳細具體的評價。

在長期的世界現代史教學和科研過程中,齊世榮教授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英、日、蘇等國史料。接受了劉大年先生的邀請後,齊世榮教授費時8個月,寫成了《地位和作用》壹文。他說,自己將二戰分為若幹階段,分段論述了抗日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具體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從盧溝橋事變到歐戰爆發前,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令日本法西斯深陷中國大陸。首先有助於蘇聯擊退日本於1938年8月和1939年5月分別在張鼓峰和諾門罕兩地發起的挑釁。張鼓峰戰鬥正酣時,日軍反坦克彈藥告罄向東京要求緊急調撥,但是日本陸軍省的答復卻是:當年11月的彈藥生產額都已經優先分配給漢口戰役了。正是中國人民的浴血奮戰,有力地保證了蘇聯遠東地區的壹方平安,使得蘇聯後來能夠全力以赴應對來自西方——納粹德國的威脅。其次,粉碎了英美在遠東的綏靖政策,特別是英國的遠東慕尼黑陰謀,避免成為第二個捷克斯洛伐克,使得中國得以保存下來,成為同盟國的重要抗日基地。第三,歐戰爆發之際推遲了德意日法西斯締結同盟,減輕了英法在遠東的壓力。從1938年1月起,德國就向日本提出了締結三國同盟條約的問題。但是,日本擔心在中日戰爭結束前因受與德國同盟條約的限制而過早陷入歐戰,1939年春夏之際,日本平沼內閣就條約草案談論了70多次,卻遲遲沒有決定。直到1940年9月,歐戰爆發壹年後,三國同盟條約才正式簽訂。日本未能在軍事上給德國以配合,與中國人民堅持抗戰是分不開的。

從1939年9月二戰全面爆發到1941年12月美國參戰,這壹階段中國戰場發揮的主要作用是拖住了日本陸軍主力,使蘇聯避免了東西兩線作戰。由於中國抗戰的影響,日本法西斯在發動太平洋戰爭時投入南方戰線的兵力嚴重不足,而且其南進行為不是考慮周密的戰略決策,而是鋌而走險的蠢動。

 

 從珍珠港事變到日本投降,中國人民為抗戰繼續做出了巨大貢獻。當時世界分為軸心國和同盟國兩大陣營。戰線在三個舞臺上展開,第壹個是歐洲、大西洋、北非、地中海周圍地區,第二個是東亞地區,第三個是太平洋地區。1941年以後最初軸心國壹方占有優勢,但是1943年10月的莫斯科四國會談以及11月的開羅會議成為兩大陣營力量對比發生變化的重大轉折點。由於中國人民八年的抵抗運動,基本上消耗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力量。在這3年多的時間裏,國***兩黨的軍隊更是壹起牽制了日本近百萬大軍,成為太平洋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壹個重要因素。蘇聯紅軍能夠傾全力打擊德國法西斯,也因為在遠東沒有後顧之憂。在中國軍民屹立不動的時候,日本是絕對不敢貿然北進的。

西方和蘇聯史學家在日本最後投降的問題上分別認為是美國的兩顆原 子彈、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所起的決定性作用,而忽視了中國軍民所作出的巨大犧牲。齊世榮教授告訴筆者,他在這篇文章中專門寫道,“不應忘記的事實是:日軍在投降前已經被中國人民的連續八年、大小幾十萬次的戰鬥打得狼狽不堪了。日寇有如壹匹野獸,使他最後致命的可能只是壹兩支箭,但如果他不是在斃命前已經滿身創傷,還是會繼續掙紮的”。

中國軍民在8年抗戰中,承受了最大的民族犧牲,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軍民傷亡3500余萬人,僅南京大屠殺就死亡30萬人以上。從關內騙招到東北的勞工被殘害致死的,不下200萬人。此外,還有令人發指的細菌戰、化學戰。按1937年的比值計算,日本侵略者給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8年中,中國的持久抗戰特別是中國***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戰,抗擊和牽制了日本陸軍總兵力的2/3,***殲滅日軍150余萬人,約占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傷人數的70。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中國***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抗擊著約60的侵華日軍和95的偽軍,殲滅日偽軍170余萬人。日本戰敗後,向中國投降的日軍***1283萬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