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問答七 為什麽 勞動價值論 是錯誤的

問答七 為什麽 勞動價值論 是錯誤的

壹,簡單地說: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建立在勞動創造價值,即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勞動價值論的定義:撇開質的區別的壹般的人類勞動創造價值。但生產廢品的勞動創造不出價值,於是在《資本論》第壹章第四節馬克思就補充道:“這壹勞動(指撇開質的區別的壹般人類勞動)首先必須是有用的。”這裏有用的意思是創造使用價值的。因此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完整定義應為:撇開質的區別的壹般的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創造價值。使用價值與價值是壹個概念的兩個方面,簡言之就是:創造價值的勞動創造價值。等於什麽也沒說。而真正形成價值(價值屬意識範疇,非物質,言創造不合邏輯)的因素是人類的需求,及被需求物的相對缺乏。

因此,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是錯誤的。

二,復雜地說: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錯在那裏?

翻開馬克思《資本論》的第壹卷第壹章〈商品〉,我們不難看出馬克思分析的是脫離市場供求關系的商品。馬克思說:“商品首先是壹個外界的對象,壹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這種需要的性質如何,例如是由胃產生還是由幻想產生,是與問題無關的。這裏的問題也不在於物怎樣來滿足人的需要,是作為生活資料即消費品來直接滿足,還是作為生產資料來間接滿足。”(馬克思:《資本論》第壹卷,第壹章 〈商品〉)馬克思在《資本論》的開篇就已經清楚地說明了他所分析的商品與需要無關,也不在於商品怎樣來滿足人的需要。馬克思把商品從市場上拿到生產領域中來分析和研究,商品脫離了交換過程和人們的供求關系。所以,《資本論》中由抽象勞動決定的商品價值和由社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都是不隨商品價格波動的不變的常量。另外,在《資本論》的第壹章〈商品〉中馬克思只強調了商品的有用性(使用價值)和勞動性(抽象勞動決定的商品價值)兩個因素,而忽略了商品的交換性和商品的資源消耗性;只強調了按商品價值進行等價交換的原則,而否認了商品價格必須大於成本價格的不等價交換原則----利潤原則。所以,馬克思才得出了勞動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而不是交換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的錯誤結論。

壹、馬克思在認識論上的錯誤

在認識論上馬克思沒有正確區分勞動產品和商品、物質生產領域和商品交換領域的界線,把它們混為壹談。結果是張冠李戴,把在交換領域中產生的商品和價值偷換到生產領域由勞動因素來決定。馬克思說:“商品首先是壹個外界的對象,壹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這個商品定義只是說明了商品是有用物,而沒有說明商品的本質特征----交換屬性或交換過程。按照《資本論》的原意商品其次應該是勞動產品,“如果把商品體的使用價值撇開,商品體就只剩下壹個屬性,即勞動產品這個屬性”(同上)商品的基本屬性是有用性和勞動性,也就是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有用性和勞動性決定了商品的交換價值。從而才有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商品的價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的結論。

事實上,有用性和勞動性並不是商品所獨有的本質屬性。有用性和勞動性也不是決定商品交換性的決定性因素。陽光、空氣和水(在非常豐富的情況下)都是有用物,以至於沒有它們人類就不能生存,但人類不用通過交換就能獲得它們。這就說明有用物不壹定都是商品。農民自產自用的糧食和蔬菜瓜果、企業自產自用的工裝模具等產品、在沒有通過交換以前的勞動產品等等都是有用物品和勞動產品,它們同樣都不是商品。這又說明了勞動產品也不壹定都是商品。既然有用物品和勞動產品在沒有通過交換以前都不是商品,這就說明有用性和勞動性也不是決定商品交換性的決定性因素。眾所周知,商品是交換的產物,如果沒有交換就根本沒有商品可言。只有通過市場交換而獲得的物品、勞動產品或服務才是商品。因此,我們得出結論:有用物品和勞動產品不壹定都是商品,從而有用性和勞動性也不是商品所獨有的本質屬性。只有交換屬性才是商品的基本屬性。

那麽,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認為有用性和勞動性是商品的兩個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抽象勞動(勞動性)決定了商品的價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了商品的價值量的結論就是不正確的。

二、馬克思在方法論上的錯誤

馬克思是唯物辯證法的主要發現者之壹。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都是普遍聯系的,壹個事物存在和發展與它周圍的事物是相關的(現代系統論的相關性原理)。馬克思壹貫用唯物辯證法來批判形而上學方法。形而上學認為事物是孤立、靜止的,它的存在和發展與周圍事物無關。作為“壹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這個“物”當然與人們的需要有關。遺憾的是馬克思卻否認了自己發現的“普遍聯系原則”而把商品說成與需要無關。反而在《資本論》中分析商品時卻采用了脫離交換過程和供求關系的分析方法,認為商品“這種需要的性質如何,例如是由胃產生還是由幻想產生,是與問題無關的。這裏的問題也不在於物怎樣來滿足人的需要,是作為生活資料即消費品來直接滿足,還是作為生產資料來間接滿足”(同上)。在《資本論》中馬克思用唯物辯證法分析商品的同時,又用了孤立、靜止的形而上學方法來分析商品,比如,《資本論》認為商品的價值不是由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力***同創造而是由抽象勞動單壹因素決定的就是壹例。

事實上商品與供求關系直接相關。商品的有用性或效用(使用價值)是勞動的結果,勞動結果(使用價值)是供給的物質內容,也是供給的手段。如果勞動結果沒有有用性或效用(使用價值),商品就沒有人需要從而也就不可能供給,商品交換也無法進行,人們的需要也就無法滿足。商品的有用性或效用(使用價值)同時又是人們所需要的東西,如果沒有人需要商品就賣不出去,商品交換同樣無法進行,作為商品的有用性或效用(使用價值)的勞動結果就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商品存在的本身就與供求直接相關。

商品價格或價值的形成和變動與供求關系同樣直接相關。在市場上:當商品供不應求時說明最後會有人購買不到該商品,結果產生了競買機制,有些購買者就會以較高的價格購買商品,使商品的價格不斷上漲;當商品供大於求時說明最後會有商品賣不出去,賣不出去就會造成損失甚至造成虧損,結果產生了競賣機制,有些商品出賣者就會以較低的價格賣出商品,使商品價格不斷下降;當商品供求平衡時就失去了競買和競賣機制,使商品價格不再升高和下降暫時處於平穩狀態。商品處於供求平衡狀態其價值或價格不是與供求無關,也不是供求相互抵消,而是暫時失去競買和競賣作用使其價格處與平衡狀態罷了。商品價值或價格的形成和變動始終都與供求關系直接相關。

所以,《資本論》認為在供求平衡狀態下商品與需求無關是錯誤的。商品價值是由抽象勞動單壹因素決定也是錯誤的。

三、勞動價值論根本就是謬論。

如果象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分析的商品脫離市場供求關系,只強調了商品的有用性(使用價值)和勞動性(抽象勞動決定商品價值)兩個因素,而忽略了商品的交換性和商品的資源消耗性。認為商品與需要無關,也不在於商品怎樣來滿足人的需要,所得出的結果必然是謬論。因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否認利潤-----剩余價值是在交換過程中產生的,只強調無產階級的勞動是剩余價值的源泉,剩余價值都被資本家無償占有和剝奪去了。所以,無產階級要革命,革命有理。勞動價值論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階級鬥爭學說,它巧合了無產階級革命的需要,因此,才被無產階級捧為聖經。但是,作為經濟科學用來指導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資本論》就不符合實際了。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中國的改革開放壹系列事件地發生,這些國家都無壹例外地放棄了計劃經濟模式而采取市場經濟取向就是充分證明。所以,勞動價值論根本就是謬論。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脫離市場供求關系的價值論。馬克思只強調了商品的有用性(使用價值)和勞動性(抽象勞動決定的商品價值)兩個因素,而忽略了商品的交換性和商品的資源消耗性。把本應在交換領域中產生的商品和價值卻拿到生產領域中用勞動產品的屬性來決定和說明,結果必然是南轅北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