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阻擊戰趙子龍師
遼沈戰役勝利的關鍵。
為保障奪取錦州之役,東北野戰軍在此地建立防禦陣地,並以此來迎擊援救錦州的國民黨軍東進兵團。
最後,東北野戰軍阻擋住國軍東進援錦而取得勝利,塔山戰役直接決定了錦州戰役甚至於影響了遼沈戰役的結局。有人將遼沈戰役中的塔山阻擊戰,與黑山阻擊戰以及淮海戰役中的徐東阻擊戰,並稱為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的“三大阻擊戰”。
國民黨95師為什麽叫趙子龍師
國民革命軍獨立九十五師,又稱趙子龍師。該師是以寧夏馬鴻逵部的4個團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後不斷經過黃埔軍官的調入,逐漸成為中央化國軍部隊。全師作戰風格強硬,不怕犧牲。在抗日戰爭,和第二次國***內戰期間均有不俗表現。但是也正是這壹點,最後大部覆滅於塔山戰役,余部輾轉撤往臺灣。
塔山趙子龍師的結局
上海,殘部逃及舟山
該師前身為剿匪軍第1縱隊。1933年11月正式授予國民革命軍第95師番號,首任師長唐俊德。該師駐豫鄂邊區參與圍剿紅軍。1935年5月該師下轄程子宜、徐中嶽2個旅。
1936年2月李鐵軍接任師長。西安事變時該師由“討逆軍”總指揮部直轄。
抗戰爆發後師長由羅奇接任,同時該師被編入第8軍序列參加淞滬會戰。1938年2月第8軍番號撤消後該師改隸92軍。
1941年師長羅奇升任37軍副軍長時該師改隸37軍。因羅奇以“帶兵之要領,必須身先之勞之,始克有濟”的方針訓練部隊,故在1941年戰區大校閱時成績名列榜首,被稱贊為“當陽部隊”。之後該師也時常被稱作為“趙子龍”師。此時該師師部駐湘陰。
1942年9月何旭初接任師長。1944年12月段_代理師長。該師參加過徐州會戰、第2、3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常德會戰和桂柳會戰。
1945年4月37軍番號撤消後該師改隸62軍。1945年10月曾開赴臺灣接受日軍投降。受降事畢該師隨軍部隸屬保定綏靖公署。
1946年5月62軍整編為62師時該師被整編為95旅,旅長段_。1948年夏整編62師恢復62軍番號後該旅也恢復95師番號,此時師長易為郭棟。
1948年9月該師隨軍部隸屬17兵團。但兵團部成立後即脫離62軍序列而直屬兵團部直接指揮,師長由朱致壹接任。
之後該師參加了進攻塔山的戰鬥,這個師是廣東部隊,沿襲了老廣的強悍作風。可惜不講戰術,在塔山狹窄正面***軍強大火力之下,以營為集團波浪式沖鋒,造成了重大的傷亡。戰後該師經塘沽撤往上海,被編入75軍序列,參加上海戰役。1949年5月該師在上海被殲滅大部,殘部由師長朱致壹率領撤往舟山。
1949年6月舟山防衛司令部成立後,將該師殘部編入87軍序列,不久朱致壹升任軍長仍兼任該師師長。1950年5月該師隨軍部撤往臺灣,在1951年臺灣整軍時被裁編。
註:該師從建師起就不隸屬於任何軍部。
另,獨立**師之前的“獨立”只在該師直屬於集團軍或軍團、兵團、**司令部時才貫以“獨立”字樣,如隸屬於軍的話,則取消“獨立”字樣,不同與“暫編”、“新編”字樣。“暫編”為戰時臨時組建的部隊,在抗戰結束後是要被裁撤的。“新編”概念同暫編,差別在於新編師是可以獲得正規師的番號,而不用被裁撤。當然也有例外,比如陳誠為擴充自己勢力,將部分暫編師授予正規師番號加以吞並。
附:國民革命軍第95師師長簡歷:
唐俊德湖南石門人,字俊德。保定軍校第二期畢業。歷任湘軍見習官、排長、連長、參謀、團長、旅長、國民革命軍軍官教導團團長、國民革命軍1軍參謀長、1軍22師副師長、1師3旅旅長、1師2旅旅長、3師副師長、中央軍校駐豫軍官訓練團副團長、軍事參議院蠶蟻、95師師長、開封警備司令、天水行營軍訓處長、寶雞警備司令、暫編4軍軍長、河西警備司令、湖南政府顧問。1949年逃臺。1960年10月3日病逝。
李鐵軍廣東梅縣人,字虞午。黃埔軍校第壹期畢業。歷任國民革命軍連長、營長、1師1旅3團團長、1師1旅旅長、1師副師長、95師師長、1師師長、1軍軍長、76軍軍長、河西警備司令、37集團軍副總司令兼76軍軍長、3集團軍總司令、29集團軍總司令兼新2軍軍長、中央監察委員、河西警備司令、5兵團司令官。1949年逃臺,任“中央”監察委員、“國防部”部副。後定居美國。1998年尚在世。
羅奇廣西容縣人,字振西。黃埔軍校第壹期畢業。歷任學兵連排長、入伍生隊區隊長、2師6團參謀、27師3團營長、獨立15旅1團團長、獨立30旅副旅長、2師6旅旅長、95師師長、37軍副軍長、軍長、第2集訓處副處長、陸軍總司令部特科參謀、軍委會高參、第10軍官總隊隊長、北平警備副司令、京滬杭警備副總司令、陸軍副總司令。逃臺後任“國防會議”秘書長、“中央評議”委員。1975年11月18日病逝臺北。
何旭初,江蘇靖江人。曾任95師師長,其余不詳。
段_湖南衡陽人,字湘泉。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歷任入伍生總隊排長、區隊長、6軍18師53團連長、營長、團長、4路軍獨立團團長、1師1團團長、24師114團團長、12師政訓處長、19師參謀長、52師154旅旅長、預備3師師長、95師副師長、師長、整編95旅旅長、208師師長、87軍軍長,段氏後在臺灣防衛總副總司令任內以匪諜嫌疑槍決,幾為後人遺忘,非常可惜。
郭棟,不詳。
朱致壹江西於都人,號子玉。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師參謀長、副師長、第1補訓處副處長、95師師長、75軍軍長、87軍軍長、澎湖防衛副司令、後勤副總司令、臺灣警備副司令。後辭職,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國民黨臺灣黨部副主任等職。
第95師師長順序應為段_,朱致壹,張伯權,郭棟.來臺後改為第16師。
1946年11月,段_調整208師師長,旅長張伯權,隸林偉儔整62師。
1948年9月,旅長原保安事務局第2處處長朱致壹,1949年6月朱調第75軍副軍長,師長改原副師長郭棟。郭棟軍校7期,為朱致壹的副師長,上海防衛戰時轄第283團馮肇安,第284團周紹福,第285團姜浩奇。1950年6月第95師在臺改編為第16師,郭棟續任師長。
1939年到1941年的三次長沙會戰中,廣西容縣籍羅奇中將率領95師3萬多人,誘敵出擊,然後將日軍聚殲,三次保住了長沙。為此,羅奇成為獲得盟軍最高統帥羅斯福總統頒發“自由獨立勛章”的首位中國軍人。
塔山阻擊戰犧牲將軍
塔山阻擊戰與黑山阻擊戰、徐東阻擊戰並稱為解放戰爭中的三大阻擊戰,其中又以塔山阻擊戰最為出名,當年激烈的戰場交戰情況早已煙消雲散,但是將軍的英勇事跡卻流傳了下來,並且多年以後有8位將軍長眠於塔山阻擊戰烈士陵園,本文就跟大家壹起來分享壹下8位將軍的英勇事跡。
吳克華,江西弋陽人,1929年參加紅軍,在中央蘇區他先後擔任過紅十軍第壹團排長,軍政治部特務連連長,軍部特務大隊大隊長,紅七軍團第二十師六十團營長,少先隊中央總隊部參謀長,紅五軍團第十三師三十七團團長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的五次反圍剿作戰。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吳克華先是奔赴上海參加秘密工作,1938年開始到山東地區參加抗日工作,先後擔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5支隊副司令員、第2支隊司令員、第5支隊支隊長、第5旅旅長,膠東軍區副司令員、第5師師長等職。
抗戰勝利後,吳克華被派往東北工作,先後擔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第2縱隊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司令員、東野4縱司令員、41軍軍長等職。遼沈戰役中的塔山阻擊戰,吳克華率領東野4縱在塔山與敵人激戰6晝夜,擊退國民黨軍11個師進攻,為攻克錦州起了重要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吳克華先後擔任過15兵團副司令員、海南軍區司令員、炮兵司令員、鐵道兵司令員、成都、新疆、廣州三個軍區的司令員等職。1955年吳克華被授予中將軍銜並獲得二級八壹勛章、壹級獨立自由勛章、壹級解放勛章。
1987年,吳克華將軍病危,留下了遺囑:“每當想起塔山阻擊戰犧牲的戰友,心裏就非常難過。我死後,就把骨灰撒往塔山,與戰士們做個伴吧。”當年2月13日,將軍與世長辭,享年74歲,1988年8月1日,遵照遺願,吳克華與阻擊戰犧牲的烈士們壹起長眠於塔山。
莫文驊,廣西南寧人,1929年參加了張雲逸、鄧小平領導的百色起義,紅軍時期他相繼擔任過紅七軍參謀、紅五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紅十三師政治部主任,紅八軍團宣傳部部長,紅軍幹部團政治處主任等職。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莫文驊被任命為八路軍留守兵團政治部主任,他與兵團司令蕭勁光等人壹起率部保衛邊區、建設邊區、保衛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重任。
抗戰勝利後,莫文驊被派往東北工作,他擔任過遼東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41軍政治委員,第十四、十三兵團政治委員等職。塔山阻擊戰時莫文驊與司令員吳克華、副司令胡奇才等人壹起取得了塔山阻擊戰的勝利。
新中國成立後,莫文驊擔任過東北軍區政治部主任、福州軍區副政委、裝甲兵政委等職。1955年莫文驊被授予中將軍銜,1988年離職休養,2000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將軍的骨灰安裝在了塔山烈士陵園。
胡奇才,湖北紅安人,1929年參加革命,紅軍時期擔任過鄂豫皖軍委警衛營任班長、紅四軍的連政治指導員、營政治委員、師政委等職,參加了鄂豫皖蘇區的歷次反圍剿作戰和川陜蘇區的反圍攻作戰。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胡奇才先後擔任八路軍129師385旅770團副團長、抗大三大隊六隊隊長、山東縱隊第壹支隊司令員兼軍分區司令員,第壹旅副旅長,魯中軍區司令部參謀處處長,山東軍區第三師副師長等職。
抗戰勝利後,胡奇才到東北工作,先後擔任遼東軍區第三縱隊司令員、第四縱隊副司令員、司令員,東野第四縱隊副司令員、41軍副軍長等職。塔山阻擊戰時胡奇才親臨塔山前線指揮,多次到陣地視察。解放後胡奇才四次重訪塔山,他告訴老伴,我是塔山阻擊戰的幸存者,做夢都夢到這地方,死後我壹定要回塔山,這樣我的靈魂才會安穩。
新中國成立後,胡奇才擔任過遼東軍區司令員,遼西軍區司令員,沈陽軍區空軍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壹級八壹勛章、壹級獨立自由勛章、壹級解放勛章。1997年在北京病逝後骨灰埋葬在了塔山。
歐陽文,湖南平江人,1930年參加紅軍,紅軍時期曾擔任過紅軍連指導員、團總支書記、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等職。抗日戰爭時期,歐陽文擔任過115師343旅686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686團政治處副主任、主任,115師獨立團政治處主任、山東縱隊第五旅政治部主任,膠東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等職。
抗戰勝利後,歐陽文到東北工作,先後擔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三縱隊政治委員,東野第四縱隊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四十壹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歐陽文擔任過中南軍區公安部隊政治委員兼廣東省軍區政治委員、解放軍報社總編輯、第四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顧問等職。1955年歐陽文被授予中將軍銜,2003年將軍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將軍去世後他的骨灰也安葬在了塔山烈士陵園。
李福澤,山東昌邑人,1936年參加革命,抗日戰爭時期相繼擔任過中***昌邑縣委軍事部部長,魯東遊擊隊參謀長,魯南第壹區隊區隊長,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八支隊壹團團長,第壹旅壹團團長,旅參謀長,魯中軍區第三師參謀長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李福澤到東北工作,相繼擔任過魯中軍區警備第三旅旅長,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十壹旅旅長,縱隊參謀長,安東軍區副司令員,第四縱隊參謀長,第四野戰軍41軍參謀長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李福澤於1950年入朝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回國後擔任過廣州軍區副參謀長兼作戰處處長,訓練基地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兼基地司令員等職。1955年李福澤被授予少將軍銜,1996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江燮元,江西永新人,1932年參加紅軍,曾先後在紅三軍團和紅壹軍團任職,抗日戰爭時期,江燮元先後擔任過八路軍第115師343旅685團二營排長、685團二營政治指導員、東進支隊大隊長、膠東軍區十六團團長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江燮元到東北工作,先後擔任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十二旅旅長、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十二師師長、第四41軍123師師長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江燮元擔任過43軍副軍長、海南軍區參謀長、廣州軍區副參謀長、廣州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1974年,將軍參與指揮了西沙群島自衛反擊作戰,全殲來犯的南越軍,收復甘泉、珊瑚、金銀三島。
1979年,將軍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率55軍和43軍出征,在同登、諒山作戰中斃越軍15422人,俘越軍216人,傷越軍619人。
1981年,將軍抱病到前線指揮作戰,連續5天5夜,取得法卡山戰鬥的勝利。
1990年將軍在廣州逝世,享年76歲。
焦玉山,安徽阜陽人,1931年參加紅軍,紅軍時期曾擔任過排長、連長等職,長征到達陜北時參加了西路軍作戰,西征失利後被地方民團抓住,在監獄裏關了10多天,後來在押解的途中逃脫,被援西軍救回。
抗日戰爭時期,焦玉山擔任過129師385旅團警衛連連長、獨立支隊營長、師教導大隊副隊長等職。抗戰勝利後到東北工作,擔任過塔山英雄團團長。
新中國成立後,焦玉山擔任過廣東省公安廳副處長、佛山軍分區司令員、47軍副軍長、廣西軍區副司令員、廣州軍區副參謀長等職,參與指揮了1974年西沙永樂群島反擊作戰和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
1964年焦玉山晉升為少將軍銜,1990年在廣州逝世,享年75歲,骨灰安葬在了塔山。
江民風,山東龍口人,1939年參加了八路軍,擔任過八路軍山東縱隊遊擊大隊副大隊長、膠東軍區營教導員等職。抗戰勝利後率部挺近東北,參加了三保本溪、四保臨江戰役和攻打鞍山、興城等地的夏、秋、冬攻勢作戰。1948年擔任東野四縱12師34團政委,參加了塔山阻擊戰。
新中國成立後,江民風擔任過41軍123師政委、41軍政治部主任、41軍政委、廣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等職。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政治部主任等職。1955年江民風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2003年在北京逝世,骨灰安葬在了塔山烈士陵園。